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 正文

那些被证书化了的人格

1
青岛新闻网 2009-11-12 10:49:29 华商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近日,上海交大正酝酿给毕业生颁发一份“人格证书”,初定包括学生的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及人际关系三个方面,上海交大也意识到准确描述学生 “人格”的困难性,所以学校会经过多层论证及检验,最终出台考核方案。(11月11日红网)

    如今的教育真是叫人难以琢磨,就连从来都不缺乏知识精英的高校,都玩成了“人格证书”。虽然,上海交大透露,这个“人格证书”并不会出现具体分数,采取的是等级制,如“优

秀”、“良好”等或五分、四分这样的评判方式,但这仍然消除不了公众对于此事的争议:人格属于个人,任何人都没有挥舞着钢笔给别人打分的权力,即便是圣贤之人。

    笔者想起了上大学时的一个场景。某期末临近,我曾拿着一张表去让导师给自己的“思想品德”打分,结果不料,导师竟拍案而起: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难道是用小数点来量化的?于是,我们只能硬着头皮给自己“伪造”了一个较高的数据。

    人格素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比如,一个学生在小学时比较内敛、矜持,这并不代表着其高中也是这般性格;一个人在大学期间的人格,也不能代表其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事实上,在大学期间,每个人的人格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因为,每个人的道德构建都是须要一生去完成的,即便大学四年中表现最好的学生。相反,对于那些不爱表现的人来讲,更不应该用较低的级别来评价他们,这样往往很可能会让他们承受一生都扔不掉的精神压力。

    更何况,人格证书还往往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挂钩。殊不知,校方此举已经将学生的行为和毕业利益捆绑在了一起:一个学生想要得到校方的推荐、抑或是拿到“优秀毕业生”的称号,就必须向评定人格的“评委”们示好。此种语境之下,“人格证书”难免不走向功利化。

    有人说过,“人格的事情一定要按照人格的规律做——— 人格还是靠养成,而不是把不能度量的问题简单度量化。”显然,对于人格问题,上海交大这种做法似乎已经离本来的初衷渐行渐远了。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聘监督员不如加强记者权益保障
下一篇:人格证书是教育弱智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