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 正文

从四方面做好早报经济报道

1
青岛新闻网 2009-08-14 15:07:53 青岛早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随着经济生活与百姓的距离日益拉近,各都市类媒体都把经济报道提到了一个比较重视的地位上。经济报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说,一般是指金融和证券市场、资本市场,或者说是纯金融资本市场视角来看经济生活。但现在的受众越来越多地喜欢从经济报道中感悟社会、文化的变化趋势,借助文化传播寻找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和新的规律。现在,《财经》杂志的报道面很宽泛、很“广义”,选题不只是关注基金黑幕、股票等,也关注网络大学、粮改等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使报道融入大众化,人们看了后都说是“大财经”。

    区域性的都市类媒体制作经济报道存在不少难题:比如城市经济地位无法与京沪广相比,新闻源相对较少,正面的经济报道与软文经常被混作一谈,深度报道与稿件的“软硬”往往难协调,一上深度,稿件就硬,一近民生,立意就浅,笔者认为:克服上述难题,首先要把经济报道合理分类,然后再就各自的难题“对症下药”。

    目前,学术界以及媒体圈已经初步形成了一致的观点:经济类报道可以划分为政经新闻、财经新闻、产经新闻、消费新闻。以下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谈谈对四类新闻以及相应难点的克服和解析。

    (一) 政经新闻

    这类稿件往往是国家经济政策分析解读类报道、或者当地政府部门、经济主管部门的一些政策下达、解读类新闻,新闻的来源多是国家发改委、央行、财政部、国税总局的网站发布或者新华社统一稿件,地方来源则主要是经贸委、发改委和一些经济管理部门。处理这类稿件的难题在于如何变硬为软,把最核心的、最与百姓相关的新闻点挖出来。另外,还要尽量避免工作报告式的稿件撰写方式,文笔的视角应该站在读者的角度,而不应该单纯采取灌输式的稿件写法,把一堆苦涩的数据一股脑扔给读者,管你爱看不爱看。比如青岛公布了一季度GDP、CPI、PPI数据,当地一些媒体的做法是直接把新闻通稿糊上版面,而我要求记者要从报告中截取出读者最关注的5、6方面,分别找各自领域最权威的官方人士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给百姓解读,这样的报道避免了枯燥晦涩,一般读者也比较能接受。

    在发达国家,金融、财税、贸易是经济新闻的三大支柱,而我们的经济报道在这三方面都非常欠缺。许多记者现在仍沿袭着计划经济的思路,主要从各个口、从所谓的行业、从政府有关部门寻找新闻,这种新闻源的狭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济新闻的枯燥、抽象、单调。而实际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上述部门的功能在弱化,其作为新闻源的价值在逐渐减少,更多的新闻源是在市场经济的运动场上,但在许多媒体却看不到这种新闻源的转移,偶尔涉足一下企业也是无关痛痒的吹捧或是类似于社会新闻式的批评。

    (二) 财经新闻

    这类稿件主要是财经证券走势类报道,范围比较广泛:银行、保险、外汇

    基金、期货都可以包含在内,总体特征是比较专业,难题是如何把专业的东西通俗化、民生化、实用化。由于这类稿件大多涉及一些金融理财类产品,相应的条款比较难懂,我要求记者在撰写稿件时首先确立一个明确的主题,然后在写稿过程中尽量以通俗化的语言解释这些产品,不同产品之间要多运用图表、表格的方式做出对比。比如最近网银降价、银行分期付款免利息但征收手续费的两个报道,我要求记者主要算清账,不同产品列出表格,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明白各家银行之间的费率区别。

    (三) 产经新闻

    这类稿件主要以公司新闻为主,常见的是企业行为类报道,包括:企业成功经营类报道、企业失败类报道、企业创新类报道(包括企业新动态)。这些报道中,最容易出现软文化倾向的是企业成功经营类报道和企业创新类报道。当前的许多企业报道,大多是静态的,工作总结、成就汇报式的,要么广告味太浓,要么宣传味太重,完全没有把企业中动态的,激动人心的东西写出来。写好企业报道要注意全方位、多角度地接触企业,要利用尽可能多的渠道深入到企业内部去,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企业提供的资料上。

    如果仅仅将企业成功的经营实践作为一个动听的故事讲给读者听,会误导读者,因为每个企业的成功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客观条件下,新企业根本不可能去复制老企业的成功模式。如果仅仅是讲述一个成功的故事,除了让读者对企业平添几分景仰外,很难让读者从报道中得到启发,类似报道过多反而会增加读者反感。

    《21世纪经济报道》,有着这样的报道理念:对经济现象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微观层面上,更会去挖掘事件发生的政策性、体制性背景。业内人士评价它“既有财经媒体应有的专业视角与见识,又有大众媒体善于抓住读者的切入方法与提要方法;既有独家的选题,又有大量对其他媒体当周报道财经大事的组合性利用”。

    从成功的商业媒体中,我们可以初步找到企业报道的方法和规则——用宏观、整体眼光去看待微观的企业行为,用一些企业的经济行为去判断整个行业的发展走势、去分析整个社会投资经营环境的变革。

    经济报道的切入点是和企业相关并为读者关注的问题。都市报类报纸应该重视三类企业,一类是本地企业,一类是知名企业,一类是与万千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企业。而且,他们往往是从产品、服务、问题切入。比如说电信问题,比如说医疗问题。它表面上是在针贬一些带有垄断性的行业,根子是在打百姓关注这张牌,是在讲消费公平问题。

    (四) 消费新闻

    这类稿件是以前都市类媒体记者最常接触的,主要是市场稿件,涉及民生较多,但常见的问题是视角太窄,很多记者成了商品价格表,标题常见过多的涨价、降价,缺乏最行业的整体分析和对价格波动背后的深层次探讨,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一方面由于记者本身积淀不够,另一方面反映了记者缺乏思考,其实好的消费新闻同样也能写出深度,或者抓到好的新闻点。

    比如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记者原来报的题目是儿童节的消费,无非是有哪些新商品、新设计,立意陈旧,但在与记者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成年人、尤其是20多岁的年轻人,出现了“与儿童争节过”的趣味现象,再发掘一下,他们之间相互的问候语、祝福语、心理情况、进而延伸到消费,我们找到了一个新的点——“大儿童”借儿童节找感觉,年轻人互发儿童节祝福短信并互赠童趣礼品,专家称“不想长大”里也有商机。这个稿子形式和立意一下子就新颖起来了,被评为好稿件。

    总之,无论是大财经还是小财经,立意新、服务强是好稿件的不二标准,重事件、看现象、找话题则是正常的工作方法,而把经济报道区分为政经新闻、财经新闻、产经新闻、消费新闻后,根据各自经常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及时改进,不失为正确的解决之道。

    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早报财经部 李伟

    青岛太平路33号

现有新闻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策划为王 特刊制胜
下一篇:勤创新 抓热点 创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