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叙青岛早报《第一理财》办刊心得 李伟 青岛的报纸发展比较缓慢,1992年《青岛晚报》创刊,1996年,原《公共关系导报》改名为《青岛生活导报》后又改为《青岛早报》,1999年,《半岛都市报》创刊并带来岛城媒体的激烈竞争。2007年股市大涨,经济政策频出,读者读报目的和兴趣也发生了结构性转移,实用的财经新闻、产经新闻和消费新闻成为新热点。都市类报纸要成为主流媒体,就应根据时代的变化,研究读者的口味,把可读性、贴近性、服务性与思想性融为一体,积极传递主导社会舆论的声音。只有这样,都市类报纸才能与时俱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种背景下,我于2007年5月创建了以财经新闻为核心的第一理财栏目,并遵循勤创新、抓热点、创精品的理念,两年多来把这个栏目办成了岛城较有影响力的精品栏目,主要的一些经历如下,供大家参考并提出批评指正。 (一)紧跟最新形势,创办核心栏目。 中国股市历经5年低迷熊市后,终于在股改的催化剂下引发了一波波澜壮阔的牛市。从2007年,股市连续上涨,财富效应明显,央行加息、CPI、PPI波动开始牵动着普通百姓的心,5月份起,我负责栏目设置和版面布局,推出了《第一理财》。与竞争对手相比,我们的《第一理财》创建后将近1年,对方才推出了相应栏目。《第一理财》很快具有响亮的品牌效应和很高的读者美誉度。这一切,说明报纸这种新闻产品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最新形势,才能把握最佳机会。 (二)回望2007,综合因素造就了一波空前的牛市。《第一理财》因股市生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我们随时创新。 我们与《成都商报》合作推出的道达手记赢得了最多的读者。我们第一次在岛城创新性地推出了炒股大赛。我们推出的 “走进大户室”专门跟踪身家百万的大户,记者杨忠升在2007年9月11日从开盘到休市全天跟踪大户室股民,写出了《911后,大户启动应急方案》,影响很大。我们在与读者互动方面做了不少创新:推出理财信息平台;推出猜大盘指数送手机大奖活动,还有股指期货仿真大赛。我们举办了岛城理财高层论坛,邀请了12位银行的行长,聘请为理财顾问,由此密切了与各家银行理财师的联系;我们还联系多家基金公司,定期推出基金经理出镜。 (三)紧盯最新热点,重视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源于西方,被称为in-depth reports(深入报道)和interpretativereporting(解释性报道)。它是一种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阐明事件因果关系,揭示实质,追踪与探索事件的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它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除了传统的新闻五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因)外,它更加关注How(怎么样)的挖掘。与一般报道方式相比,它更侧重于揭示事物、现象的全面真实、实质及意义,提供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与之相关的事物现象的互动关系的解释和分析以及对前景趋势的预测等。 20世纪末“第四媒体”互联网的崛起,打破了传者和受众的界限,在相当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权利的平等。在网上,传统媒体不再是信息的独家发言人,任何个人或组织都可通过网络发布新闻信息,尤其是突发性新闻信息。在网络等各种新兴媒体的直接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数字化传播时代传统媒体地位的改变,决定了深度报道才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因为对非突发性事件报道及深入挖掘,是传统媒体的专长。虽然网络上的受众能自由地占有大量信息,但由于普通受众缺乏把关人的素质,尤其是缺乏职业的新闻敏感、宏观的透视角度以及对信息材料的过滤和二次加工能力,故进行深度报道,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这项工作,是受众无法胜任的,它是传统媒体的专长和优势。可见,在数字化传播时代,深度报道仍大有可为,是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所在,也是传统媒体扩大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策划有力度的深度调查是我们一大特色:比如在530大跌制作了重磅4个版面特别报道,以“狼来了”、“怎么办”、“不要慌”、“别杀鸡”为特大标题,最终获全省地市级好版面策划二等奖。我们强化了深度调查,就是对事件、现象的全方位报道。以最早《三联股权变更真相》为例,在事件发生后,刘文剑在第一时间赶到济南,就这一上市公司面临的经营新处境做出了2个整版全方位报道,而在随后三联的股权三次拍卖三次落空,我们每次都及时跟进,直到最后尘埃落定。这样的报道直接封杀了竞争对手的报道空间,几乎没有给他们一点机会,他们只能间断性地报道,即使最后想及时跟进做深度报道也处境尴尬。我们还陆续推出了《丰收年菜价为何暴跌》、《张裕解百纳纷争的背后》、《猪肉价格坐上“过山车”》、《电子信息城谁是真东家》、《岛城3000家药店仅3成赚钱》、《楼市价格什么时候是个底》、《黄金投资大扫描》、《翡翠:不过是块疯狂的石头》、《私人银行离你有多远》等深度稿件,这些报道的特点是紧抓最新事件、精心策划,全方位采访,给予记者充足的时间,稿子采不好绝对不出炉。这样的报道推出后,读者看得过瘾,记者也提高了掌控大题材的能力,避免了“天天短平快,稿稿不咸不淡”的现象。 (四)专业化的股市报道趣味化,以吸引读者作为我们最大的目的。 股市版的专业性导致了一定的枯燥性。我们创新地趣化标题:如《想抄底,地下室下还有十八层地狱》、《买煤炭股,碰了一鼻子煤灰》、《别碰古井贡,憋死丫的》、《股指一抬头、基金就红脸》。编辑为此多次获得好标题奖励。 (五)引进最专业的人才强化财经报道队伍,强化科学化的管理,将公开、公正、公平带到每天的工作中,以制度管理队伍,以人情带动队伍。 在我工作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做好财经报道,首先要引进合适的人才并尊重人才。作为财经记者,不仅要求勤奋刻苦,更重要的是具备较高的领悟能力和专业素养。我担任财经部主任后,首先抓的是引进年轻的有才华的记者。我从财经日报挖来曾任十佳记者的景虹,我选择引进曾在新民晚报工作过、复旦大学毕业的崔菁菁,还有文字优秀、新闻敏感性强的原社会部记者刘文剑,加上后来进入的王婷、王晓磊,这些年轻记者给财经部注入了新鲜血液,而早报编辑部、财经部给予了他们展示自己的平台,事实也证明了他们的能力。 财经部既有40多岁的、经验丰富的老编辑,也有80后的记者队伍,而我的职责就是尊重大家的爱好和意愿,发挥大家的团队力量,推出更好的报道和更精的版面。我们每周至少开会2次,周末主要讨论下周的报道重点,策划深度报道,每位记者和编辑可以讨论一下一周以来的得失,以及下周需要注意的事项。除周末外,平日我更多主持的是与记者之间的短会,侧重事件新闻的处理。 除了给大家充分自由的发挥空间以外,我认为应该对记者编辑坚持一个合理的量化管理。我采用的是公开、公正、透明的平台,就是每天借助EXCEL电子表格,记录记者的采稿量、好稿量,编辑的工作量以及好版面处理、好标题,将这个表格每天更新放在财经部共享文件夹,这样本部门的同事对自己和他人的工作数量、质量一目了然,也容易激发主观能动性。 (六)首抓事件报道,紧盯话题现象。 在报道思路上,我认为财经新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新闻或政教新闻,纵观全国媒体,对财经新闻的思路也有较大的分歧。主要在于对事件新闻、现象新闻、话题新闻的侧重程度。一些媒体的老总如《京华时报》的朱德付认为:财经新闻就是应该坚决摒弃除事件新闻以外的话题、现象新闻,但我认为在选择财经新闻报道思路上,应该结合本地地域特点,不能一概而就。首先北京青岛城市地位、事件发生的重要程度和频率都有很大差别,如果单纯追求事件报道,往往面临“无米之炊”的尴尬,说白了就是青岛有时候没有那么多突发的财经事件,只能上网找线索做落地新闻,或者干脆写记者观察,也就是现象类、话题类的新闻。因此,我确定的财经部报道思路是——首抓事件报道,紧盯话题现象。具体工作过程中,我要求部门的同事对事件报道要做深、做透,要坚决摒弃工作报告文体的官报写法,“原生态”采访是我强调最多的。说到底就是要写老百姓身边的新闻、愿意看的、有用的新闻,避免那些大而空的东西。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在金融危机影响岛城关于股市的报道,就是通过描述股民从100万炒到600万再到70万的经历,让大家生出很多感慨,而刘文剑参与循环经济的报道时,我要求他只写老百姓爱看的一些新鲜事,避免写那些官方的套话。简而言之,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并口口相传的新闻就是好新闻。而那些专家或政府部门枯燥的、晦涩的新闻应该尽量避免。 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早报财经部 李伟 青岛太平路33号 |
上一篇:从四方面做好早报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