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个小故事,叫“爷俩抬驴”,说的是爷俩赶着一头驴上集市, 爷俩和驴儿一起行走,路人说爷俩太傻,有驴不知道骑。孩子骑驴,路人又说孩子不知道孝顺老人,应该让老人骑。老人骑驴,路人说老人不知道关心孩子,爷俩都骑到驴身上,路人骂声更大了,这不是活活折腾驴吗?于是,爷俩只好抬着驴走,可想而知,这回路人是什么样的表情,如果要用现在的话说,这爷俩一对神经病……
话又说回来,你说这爷俩该怎
么办?如果要是对路人的意见置之不理,或老子骑驴,或儿子骑驴,有人肯定要说这爷俩“不听群众意见”, 是“驴僚主义”了,可这样的意见怎么听呢?也就是说听不听都是错误。这个小故事本身是笑话,但放到我们今天来看却往往要人笑不出来。年初有一条新闻,说的是某省卫生厅副厅长在访问一个全村最贫困的家庭时,雨大了起来,旁边的人为副厅长撑起了伞。照片一出,有网友就批评道:“出门随行打伞开道,领导不是没有手举伞,而是习惯被人伺候!”另一地某领导冒雨视察农家,并把雨伞撑在了一位农民头上,又有评论说,这里的领导就会“作秀”。过后笔者就在想,遇到这种情况领导该怎么做呢?也许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这里一下雨,那边赶紧撤,各回各家。
这种情况发展到现在变得更加“神奇”。在“范跑跑”言论刚曝出时,网络和社会上几乎一边倒的大骂,就在这风口浪尖上,某电视台邀请范美忠当嘉宾,并同时邀请评论家郭松民到场辩论。当时郭松民是怎样的心情,大家恐怕不难理解,但就是因为郭松民在辩论中表现过火,在公众的评论中,不仅让本来“稳操胜券”的郭松民“一败涂地”,还给他送了一个雅号“郭跳跳”。事后笔者猜想,在这场PK中郭松民应该怎样表现才能得到公众评论认可呢?发火了没有风度,温文尔雅可能让许多人感到不解气,要是让“范跑跑”的“嚣张气焰”镇下去那更遭,郭松民恐怕就没法活了。也就是说从电视台安排郭松民上台,这里就注定了他的不幸下场。
山东省省长骑车上班是最近的一个亮点,但再看看报纸的评论,也是贬多褒少,不少人都认为他是“作秀”的,有认为他是跟风的,有的干脆要他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如果昨天骑车,今天坐车,那肯定就是“作秀”了。那么这位省长应该怎么做呢?如果不做,舆论肯定也不会放过他,如果完全按照评论家的路子来,最后很有可能省长要像“爷俩抬驴”,只有扛着自行车上班了。最大的亮点还数现在这个“警察妈妈”当副政委的事情,人家送走自己的孩子,用乳汁喂养受灾婴儿,这也感动了千万人。当地组织部门要破格提拔她当副政委,这下坏了,尽管也经过了正常的组织程序,但各种质疑声还是铺天盖地而来,比较多的就是“喂奶喂出个副政委”,有的认为有功即使奖励再多都不能“封官”,当地在这种质疑声中不得不表示暂缓下文。而接下来的评论更让人大跌眼镜,不少人又认为她就该提拔了,顶不住压力“暂缓”说明思想还不够开放。幸好当地再没有被评论所左右,程序走完了,副政委也下文了。
如果蒋晓娟“喂奶”过后就无声无息,评论家可能就要发问,蒋晓娟哪里去了,这样的好警察又立了大功为什么不能“火线提拔”?如果按照有人提出的重奖,当地重奖她一套房子或多少万元,评论家也肯定会发问,她的奶怎么那样值钱?退一步说,如果当时蒋晓娟看着那么多嗷嗷待哺的孩子不管不问,只抱着自家孩子,舆论又会怎么样?后果可能会不堪设想。也就是说处在那种时候的蒋晓娟怎么做都没法堵住评论家之口。
人们说记者是社会的良心,而对评论家来说,不仅要有社会的良心,更要分清是非,但我们不说现在有些评论家是非不分,最起码没有摸着自己的良心说话。因为要发稿,因为作者要为稻粮谋,也因为媒体要发出“有特点的声音”,于是有些评论家就专门要发出“标新立异的声音”。
因此,现在你千万不要得罪评论家,更不要要刺激评论家,不然,不管你怎样做,你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评论家的眼里从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如果你要全听现在这些为“稻粮谋”的评论家所言,那你只有抬驴赶集了。(朱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