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融资渠道博弈资本市场 本报记者 傅军 在青岛“十五”计划发展纲要中,对资本市场的展望只有短短的几句话:“平稳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利用国内二板市场,促进我市高科技企业快速发展”。五年的时间一晃而过,岛城资本市场在这五年中取得了不
俗的成就。在这五年中,我市企业上市融资打破了坚冰,开始启帆远航;在这五年中,岛城资本市场在助推全市经济发展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五年中,岛城资本市场自身建设不断完善,取得了明显成效。 上市融资破冰远航 整个“十五”期间,全国资本市场基本处于低迷阶段,但岛城的资本市场并没有沉寂,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共有三家企业成功登陆境内外资本市场,一家企业通过证监会审核等待发行,上市企业在所有制、境外上市方面实现了新突破。 2001年7月,海尔成功注资香港上市公司———中建数码媒体,并更名为海尔中建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实现了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市,标志着海尔迈出了海外上市的一步。通过这种资本运作,为海尔一步步走向国际化打下了基础。 一年后,青岛的另一家大型国有企业——黄海橡胶又成功实现了境内IPO(首次公开募股),公开发行股票为6000万A股,为黄海橡胶再次腾飞带来充足的资金保障。 两年后的9月22日,青岛资本市场又一次实现了质的飞越,高科技民营企业青岛中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成为我省第一家获准以红筹模式在香港主板市场上市的民营企业。 此外,青岛的另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青岛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已通过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审核,成为一家准上市公司。 在整个“十五”期间,我市上市工作形成了“上市一批、申报一批、辅导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发展格局。截至目前,2家公司的上市申报材料进入了审核程序。2家企业进入了境内上市辅导期,3家企业境外上市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资本市场助推经济发展 “十五”期间,岛城资本市场建设在优化资源配置、筹集发展资金、培育名牌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最有说服力的仍然还是数字。截至目前,我市有12家上市公司,13只股票在境内外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累计融资123.66亿元。其中境外3家上市公司,融资16.92亿港币、1.82亿美元。户均融资超过10亿元,居全国同类城市之首。 在全国证券市场中,有一种现象被称作“青岛现象”,这主要是指我市上市公司运作规范、质地优良、再融资能力强。“十五”期间,在全国证券市场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青岛上市公司一直保持稳定良好的运营状况。截止到2004年末,我市上市公司(不包括完成借壳上市并更名的海尔电器)资产总计达334.66亿元,同比增长9.03%;上市公司全部实现盈利,共实现利润15.77亿元,同比增长2.81%。上交税金25.24亿元,同比增长12.98%。绝大部分经济指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我市上市公司再融资能力也较强,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再融资70.79亿元,占募集资金总额的57.2%。户均融资高于市场平均值。 我市上市公司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知名品牌多。海尔、青啤等一批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不断增强其品牌、市场优势,有效地支撑了我市大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和名牌战略的实施。 资本市场发展日趋完善 除企业上市融资外,“十五”期间,我市资本市场其他方面发展也日趋完善。青岛市股权托管中心规模不断扩大,截至今年6月,共托管股份4.15亿股,投资者开户17万户,通过吸收合并、政府出资收购、法人和自然人转让收购等累计1.5亿股,基本形成集股权托管、分红派息,资料保管与查询,信息披露于一体的证券转让服务平台。产权交易也逐渐成熟,青岛市产权交易所年交易额每年递增,2004年实现现金交易额44.34亿元。 “十五”期间,我市资本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日趋壮大。作为惟一的地方法人证券机构,中信万通证券公司通过资产重组,实现扭亏为盈,2004年实现营业收入1.66亿元,利润总额3240万元,在同类型证券公司中,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位居第4位和第1位,一举成为全国优质券商之一。 截止到目前,我市共有证券公司1家,营业部38家,服务部3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2家,期货公司及营业部7家,信托公司1家,从业人员1000多人。2004年,全市实现股票基金交易670亿元,同比增长35%,占全国股票基金交易量的1.56%。投资者累计开户数93.8万户,同比增长0.25%,占全国1.3%。客户资产总额130亿元,证券业实现营业收入1.57亿元。期货经营机构累计代理交易额1202亿元,同比增长36%,占全国的0.74%。期货保证金余额1.1亿元,同比增长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