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子倩
当时间的长河流淌到2004年的时候,青岛又一次带给世人惊喜。
这年底,在“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
选中,青岛以独特的魅力打动了评委,最终入选。组委会给出的评价是:这是一个随时能感受到品牌力量的城市,这里诞生的品牌已经影响了中国,正在影响世界……
青岛城市经济活力真正的源头在哪里?来自蓬勃发展的科技事业,来自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
镜头一:今年春天,海洋化工院一位叫黄微波的科研人员站在国际学术讲台,作了题为《喷涂聚脲弹性体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与展望》的报告,世界新材料尖端科技舞台上,第一次有了中国人的身影。面对写出世界第一本聚脲技术专著的作者,外国专家纷纷挑起大拇指,问他来自哪里?年轻的黄微波骄傲地答:中国,青岛。
滴水见太阳,粒沙知潮汐。“十五”期间,在青岛,像黄微波这样敢为天下先,将成果做到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科研人员大有人在。以原始性创新、技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内核的科技自主创新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遍地开花。
原始性创新领域:以海尔、海信为主,重点开发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家电技术取得丰硕成果。“信芯”的研发成功,标志着青岛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技术集成创新领域:在即发集团,科研人员把螃蟹、虾壳纺成的线与棉纤维纺在一起,同样的纺织产品,就因为含有10%的甲壳素纤维,虽然比同类产品价格高出十倍,也不必为销售发愁。“十五”期间,我市积极整合各类技术资源,搭建自主创新平台,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领域:“十五”期间,青岛大企业走过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研发的发展道路。海尔坚持第一台引进、第二台国产、第三台出口、第四台海外当地生产的创新思路;海信则抱定“第一代技术是引进的,第二代必定自主研发”的信念,均堪称引进消化再创新的典范。
镜头二:在市科技局办公室,记者见到了正在修改完善中的《青岛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其中差不多1/4的篇幅与“十五”成就有关。助理巡视员杨军说:“数字最能说明问题,预计‘十五’末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将达到1800亿元,1800亿是什么概念?比‘九五’末增长三倍还要多!”人们依稀记得,五年前,青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只有41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4.77%。短短5年,变化天翻地覆,速度可谓惊人。200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300亿元,占全省的1/3,总量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三;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41%,名列全国同类城市第二,仅次于深圳。经历了多年积累之后,“第一生产力”开始激情释放,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青岛经济名副其实的第一增长点。
这五年,以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为战略目标,四大新兴科技产业快速发展贡献明显。软件产业,从6亿元到今年肯定突破100亿元,连续五年保持翻番,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形成“一市四园”宏大格局,滨海软件产业带初现规模;新材料产业,从几十亿元一跃增至近300亿元,环胶州湾新材料产业带为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构筑起广阔空间;海洋科技产业,从50亿元增长到110亿元,整整翻了一番,国家海洋科研中心和国家深潜基地相继落户我市,为“中国海洋城”平添了两块重重砝码;生物工程产业,从10亿元起步后来居上,增长到近百亿元规模,有望在海洋生物、农业生物等领域形成鲜明特色。
“十五”期间青岛高新技术产业之所以能够连年保持高速增长,可以概括为四句话:瞄准国家科技发展目标,立足青岛科技优势,整合青岛科技力量,形成区域创新龙头。这五年,以把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中心位置为指针,青岛的城市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
以重点实验室为龙头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硕果累累。我市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部、省、市三级重点实验室达到77家,涵盖了生命科学、海洋科学、电子信息、材料科学等诸多领域。222家重点实验室五年来共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25项,获得经费1.1亿元,获国家专利597项,授权专利96项,转化科研成果42项,逐步成为原始性创新基地、产学研结合亮点、凝聚高层次人才平台和国际科技合作前沿。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羽翼渐丰。目前,青岛市80%以上的科技人员分布在企业,全市企业年投入研发经费已超过100亿元,大中型企业科技经费支出占全社会总额的90%以上,企业授权专利占全市58%,有60家企业主持和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239项。
以社会化科技中介机构为骨干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国家海洋科技资源、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等一大批国家、地方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有的已经建成并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大大提升了城市公共科技服务能力。
镜头三:今年7月,十多家中央级新闻媒体齐聚青岛,青岛科技自主创新的成功经验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几天后,《自主创新看青岛》、《命运主宰凭筋骨》等一批长篇报道相继与读者见面,科技创新“青岛模式”迅速走红,在全省、全国叫响。
这五年,我市科技管理部门努力完善富有地方特色的创新体系,在工作实践中成功培育、凝炼出“四大模式”———
“名牌互动”模式打造企业创新主体。名牌产品和技术创新相互促进,技术创新催生名牌产品,名牌效应又反哺、推动技术创新。政府部门引导企业依靠科技增强核心竞争力,突出“四个注重”:注重自主研发,鼓励企业进行核心技术的原创性研发;注重体系建设,探索技术创新规律,全方位提升技术对产业的支撑能力;注重“开放性”,利用国际、国内科技资源,借助外力,加快技术跨越发展;注重市场导向,形成围绕市场需求趋势开展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市场竞争又反过来拉动和支持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
“双大合一”模式走出产学研捷径。发挥政府协调、服务作用,引导大院大所与大企业按照市场机制,共建科技企业或结成战略联盟,使具有资金、市场和理念优势的企业与具有人才、科研和开发优势的院所结成产学研联合体。海尔、海信、澳柯玛、颐中等十几家大企业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国家海洋局一所等一批大院大所,以科技成果为纽带,以股份制公司、项目公司等多种形式组建了新兴科技实体。五年间,“双大合一”模式企业达到47家,实现产值近8亿元。
“三点一线”模式搭建成果转化“金桥”。从重点实验室到中试基地再到产业基地,建立完整的从技术到产业的转化链条。依托高校、大院大所的省部级实验室和大企业的高水平研发中心,五年间,全市科研三项经费累计投入达3.35亿元,比“九五”增长3.9倍,争取国家科技经费支持超过20亿元。
“四位一体”模式构建科技管理特色。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和区市科技局四位一体、紧密互动。瞄准国家目标,立足青岛的科技特色和优势,积极承担国家任务。五年来,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城市、国家技术标准示范城市、国家资源节约型技术示范城市等30多块“国字号”牌子相继落户我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主创新已成为上一个五年城市经济发展的灵魂,也必将成就下一个五年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