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芳滨
经济要发展,关键在结构。“十五”期间青岛经济发展的辉煌实践,再次印证了这个真理。
“十五”期间,青岛积极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力地带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五年来,青岛经济年均增长超过15%,经济总量翻了一番,“十五”计划主要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在全国副
省级城市中的位次,也由2000年的第七位跃居到目前的第五位。
更为可贵的是,五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成果,不仅使青岛综合经济实力迅速跃升,经济结构也日趋合理,为“十一五”乃至今后青岛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4年底,青岛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关系,由2000年的12.2:48.7:39.1,调整为7.5:54.1:38.4。
到今年三季度末,青岛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进一步显现,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关系调整为6.0:57.8:36.2。
与“十五”前的2000年相比,青岛的经济结构已呈现出一产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逐年上升、第三产业保持稳步增长的可喜走势,并形成人们预期的二、三产业共同支撑青岛经济快速增长的格局。
这个产业格局给人们展现的形象画面就是:青岛重化工业时代已经到来,“以轻纺工业为主”已成为城市历史;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上升,青岛工业含金量明显提高;服务业日益繁荣,现代服务业的主导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旅游业发展再上台阶,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一大特色经济———
“青岛是一个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城市”———几十年来,青岛轻纺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总保持在70%左右。因此,青岛在介绍自己时总是这样的定位。
但是近几年来,青岛抓住全球制造业,特别是韩、日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机遇,加快建设四大工业基地、六大产业集群和制造业基地,同时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时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稳定发展轻纺工业的前提下,积极促进重化工业发展,促使全市重化工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撑拉动作用很快超过轻纺工业。
目前,青岛轻重工业产出比重已十分接近,发展也更加协调。2004年,全市重工业完成增加值423.5亿元,轻工业完成增加值450.6亿元,轻、重工业比重由2000年的64.1:35.9,调整为2004年的51.6:48.4。
今年以来,青岛重工业再次大显身手:前三季度,全市重工业完成增加值422.4亿元,轻工业完成增加值417.6亿元,轻、重工业比重调整为49.7:50.3。
几十年来,青岛重工业比重首次超越轻工业。这个不平凡的超越所带来的结果是,从2001到2004年,青岛工业增加值增长一倍,今年前10个月的总量又超过了去年全年;工业结构更趋合理,重化工业不仅为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立下汗马功劳,也带动青岛工业经济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
在“十五”期间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青岛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着力点。众多企业以科技进步为指导,围绕扩大自主知识产权,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拓展高新技术发展领域,促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强劲发展态势。
刚刚得到的最新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35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2.96%,比年初上升1.75个百分点。由于青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孵化和开发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达650.5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产值的68.9%。其中海尔热水器“防电墙”技术、洗衣机“双动力”技术被列为国际标准;海信“信芯”数字视频处理芯片问世,打破了自中国生产彩电以来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的被动局面。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的不断上升表明,青岛工业经济的含金量已越来越高。
对于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青岛上下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制造业是支撑并拉动城市向前发展的第一动力,而无污染、低能耗、集约型的现代服务业,则是潜在的即将推动城市后续发展的第二动力。因此,青岛上下把现代服务业看作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另一条命脉,看作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另一条主线,积极拓宽服务业发展空间,有效地提高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速度。
“十五”时期,青岛现代服务业年均增幅大大高于“九五”时期。2004年,以房地产、旅游、会展、物流、信息软件、海洋服务等为主流的青岛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近300亿元,约占全市服务业比重的36%,增幅达到18%,超过服务业增幅3.8个百分点。其中青岛物流业2004年实现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超过20%;海洋服务业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接近14%。
在现代服务业的拉动下,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87.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9%。
现在,青岛现代服务业已迅速发展成为全市服务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推动青岛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为主要行业的功能齐备、技术水平先进的服务体系。
置身现代服务业领域,旅游业的大发展,也随着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在“十五”期间龙头作用凸现。
这个时期,青岛特别重视发展旅游产业,整个行业以奥运为契机,坚持实施旅游精品工程,坚持由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变,积极改善旅游环境,相继建成开放了崂山巨峰、九水十八潭、海底世界等一批旅游大项目。在旅游环境优化、节庆活动和会展经济等因素拉动下,青岛旅游业质量效益型发展态势初步显现,对外吸引力迅速上升,并实现了让人们记忆犹新的“三突破”:2004年,全年全市接待入境游客突破50万人次,达到52.2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达到2157.4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0亿元,达到207.6亿元。
这一年,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升至12.8%。
现在,青岛旅游业发展已呈现出“时间延长、购物消费增加、商务客增加”等三大特点。今年前三季度,国内游客来青休闲度假的占23.20%,比去年同期提高1.92个百分点,仅次于传统观光游览,居第二位;在青人均购物消费比去年同期增长25.5%;商务游游客所占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2.3%提高到18.5%,位列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之后,稳居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