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与教育、学校与企业、城市与农村、学校与学校,新近成立的青岛市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实现着中等职业教育四段关键链条的极限零距离。
青岛市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是由27所职业学校和21家企业组成的“联合舰队”,以青岛轻工工程学校为龙头,以专业为纽带,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整体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拓展就业渠道
,通过加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城乡联合、校校联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职业学校适应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窘境:黑板上开机器
较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似乎总是要面临更多的“坎坷”。来自教育部的统计数字显示,1998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为650万,2001年下降到450万,2004年不足550万,今年力争扩招100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650万,是否完成尚未见分晓。这与持续升温的“普通高中热”形成强烈反差。
奇怪的是,一头招生不热,另一头却就业过热。据统计,目前我市118万企业职工中,技术工人47万,中级工占54%,高级工以上的技术人才仅占7.4%,而发达国家占35%,这严重制约着新型工业化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几年来社会上高级“蓝领”的身价一路看涨是我市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缺乏的直观反映。到“十五”末,我市确定技术工人的合理结构为高级技师和技师占 17%,高级技工占14.6%,中级工占37%,初级工占17.8%。这说明技能型人才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教室里种庄稼,黑板上跑机器”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软肋”,也是教育和经济,学校与企业“两张皮”的难题,而这一“瓶颈”在农村职业教育方面矛盾更为突出。
如莱西市职业教育就面临四大难题,一是从普通中学转型办起的职业教育,仍然没有从普通教育的模式中脱胎出来,重课堂教学、轻实际操作;二是受县级财力和办学规模的限制,实习实训装备远远落后于企业发展要求,特别是数控机床、激光焊机、电子模拟生产流水线等企业急需工种的教学设备,购置财力不足,购置后使用效率不高;三是受用人机制和人才流动规律的影响,掌握先进专业技能的高级管理人才请不进来、留不住也是制约县级职业学校培训高技能人才的一个主要因素;四是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紧密的联系形式和流畅的渠道。
据各市区教育部门统计,今年至2007年五市三区每年技能型人才平均短缺4.5万人,而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数只能满足需求的一半左右,培养能力严重不足。此外,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还承担着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任务。来自市教育局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有转移需求的农村劳动力人数为62.8万人,外来务工人员有培训需求的达6.1万人,而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每年只能培训7.8万人,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还达不到将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的要求,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契机:担当“龙头”重任
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岛城职业教育提供发展的契机。现代高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必须依靠大批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具有娴熟技艺的技能型人才,只有通过他们,才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十一五”期间,在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过程中,我市担当着山东经济发展“龙头”的重任,三大特色经济、四大工业基地、六大产业集群建设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必将进一步加快,而我市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所需一线技能型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
目前我市二产类专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很弱,甚至空白。据最新统计,我市机械制造类专业在校生48216人,占在校生数的
31.3%,实验实习设备总价值仅有2073万元。其中,现代制造业标志性设备——— 数控设备仅有41
台,一般加工设备140台。工科类专业老师的数量捉襟见肘,目前全市数控专业老师只有88名,其中大多是物理专业转行。
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扩大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成为职业学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近几年,临沂、菏泽、德州、聊城等中西部地区的大批民工涌到青岛寻求就业,但他们缺乏必要的技术技能和创业能力,迫切需要进行岗前培训。
现代制造业集团以培养机械加工、数控技术、汽车维修等工科类专业技能型人才,接受农村相关专业学生实习、实训为重点,必将发挥带动农村职教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缓解青岛市制造业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的压力。
破题:教室与车间合二为一
走进青岛轻工工程学校,你会发现这里的教室与车间是“二合一”。偌大的房间里,有十几台数控设备,学生正在机器旁忙碌。房间一角则摆放着一些课桌椅、黑板之类教室里的物件。学生实际操作时遇到难题,离开机器走几步就到“教室”,老师讲解后可以迅速地回到机器旁再进行操作,颇具实践性。据说,临近毕业时,学校还在教学时模仿企业“三班倒”的作息时间,让学生到企业后能更顺利地进入角色。
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有一段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精辟论断: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办学思路、办学体制和机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适应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培训技能型紧缺人才;积极统筹城乡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深化产学合作,实行弹性学制,推广订单式培养。青岛轻工工程学校独具特色的教室与车间合二为一的做法是对这一论断很好的诠释。
青岛轻工工程学校坐落于城阳区,制造业一线技能人才需求旺盛。目前学校已拥有在校生4200
人,是以数控、机械、机电、化工为特色专业的综合性工科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具有承担青岛制造业教育集团龙头学校的实力。青岛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由成员单位组成,实行理事会制。集团立足于现代制造业服务的协作、合作组织,在专业布局、教学标准、科研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实行必要的统一规划、管理和考核;在师资、实验实习设施、职业技能鉴定、课题研究成果、教育信息、招生就业方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强化技能水平,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换言之,职业学校间的学分实行互认;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可以统筹协调;课程、教材可以统一开发……
市教育局副局长王金生认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既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也符合经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客观需求。企事业参与、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集团发展模式是统筹城乡职教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效益。
青岛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模式正朝着产教、校企、城乡、校校间的零距离的方向发展,实现着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双丰收”。
本报记者 刘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