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成为教育”黑洞”
上大学有助学贷款,高中现在反而成了农村家庭最大的负担
”贫困家庭,上学和做低廉劳动力是青少年面前最现实的两条路。”恩玲中学的一位老教师指着校园里的同学们说。”每位选择者都知道上学的路要远比打工的路好走。”
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政府也在为贫困生做努力。2005年中西部地区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的中小学生人数,将由2004年的2400万名达到3000万名。
从2005年春季起,国家对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约160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的中小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同时逐步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这就是现在所说的两免一补,并将国家级贫困县免费教科书补助标准,提高到每学期小学生35元、初中生70元、特教生35元。
据《人民日报》报道,2005至2007年三年内将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国家财政会安排大约227亿元资金。预计每年将给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的每个学生,平均减免书本费、杂费小学生200元、初中生340元,如果加上逐步落实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小学生将达到400元、初中生达540元。
但是这里面还看不到给高中贫困生的减免和补助,高中教育费用依旧是贫困家庭的重要负担,成了唯一一块待填的”黑洞”。甘肃榆中县也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两免一补”与高中无关。据恩玲中学张少华副校长介绍,他们高中的学杂费包括学费350元、杂费80元、住宿费120元、取暖费30元、会考费(必修科课目每门5元、选修每门1.5元)、电话教育建设费25元、计算机上机费每课时1.5元(每周两个课时)、班费最高8元、如果有自行车还要交自行车费5元。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缴纳。
赵玉柏副局长说,现在的农村,小学教育一学期学杂费需要80元左右,初中150元,只有高中达到700-800元,并且小学、初中都可以在距离家近的学校就读,生活费节省了,上高中离家远,吃住都要花钱,并且费用日渐增多。据记者调查,一个高中生一年的花销至少在3500元以上。
张少华说,小学、初中的学杂费都比较少,上大学有助学贷款,高中现在反而成了”黎明前的黑暗”,成了农村家庭最大的负担,最难捱的一段。
杨育祥”两个孩子上大学需要22万”的担心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他说”22万和七八万对我都是一样的”,因为他手里可以经常用来支派的钱只有300块。
中国扶贫基金会近日在全国所作调查显示:一个人本科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这还没有考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
榆中县谢家营乡的一孩子家长说:”全家的希望就在助学贷款上。”大部分贫困家庭还是把孩子上大学当作全家的希望,并说他们村前年就有一位考上大学的学生因为没有钱上大学,也不知道有助学贷款而与大学失之交臂,现在他们都知道了,对孩子上大学改变命运有了希望。2000年国家正式推出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但是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至今享受到助学贷款的仅有80万人左右,仅2004年在高校就有240万贫困生,与有关部门的预计相隔甚远。所以才有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怒批助学贷款没有完全落实,点了8省名一事,直指相关部门不作为。
悬崖下
全村里近60个人找了杨英芳两天三夜。
8月25日,二怀沟悬崖下。”我一跳之后什么都不知道了,当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一边脸贴在石头上,不感觉疼,头发挂在刺上,我就把头发拔下来。渴得很,想喝水,想起小时候来过这里,还能想得起下面有泉水,想往旁边的一块平石头处爬一下,结果右胳膊没有知觉,身子一侧一下子又滚下去,什么都不知道了。”
”再一次醒来又过了一天,已经是第三天早上。听见悬崖上面有喊牲口耕地的人,我就惊醒了,感觉渴得难受,喊上面的人救一下我:'我渴得很,给我水喝。'但是没有人答应,我看见眼前的黑刺(一种灌木)上面有果实,也不知道能不能吃,就慢慢爬过去,摘下来吃了许多。看见山上有放羊的人,喊了一阵,没有力气了,就没有再喊。挣扎着往有水的地方爬,10步远的距离,爬了整整大半天,身体软软的一点力气都没有。”
杨英芳又昏迷了过去,到中午两点多醒过来。”到晚上六点多,我正在挣扎想喝水,听见上面有几个娃娃,我就呼救。”杨英芳终于看到有一群羊、和放羊的小孩朝着自己走过来,她看到了希望,再次晕了过去。
杨育祥说,救女儿的是他的老熟人陈万寿的两个上初中的孙子。他们在山上放羊,看到一个满身是血、衣服破碎不堪的人躺在半山。他们俩吓坏了跑回家给陈万寿说,陈万寿开玩笑说让他们把女孩带回家给他们做媳妇。
杨育祥难以忘记他见到女儿的时候,女儿睁开眼睛叫了声:”爸爸。”然后昏迷了过去,他用自己的脸挨了女儿毫无血色的脸蛋,一句话都没有说,他对自己的做法满腔悔恨。
”只有280元,到医院看脑子380元,我只有280元,到处都借到了,不知道借谁的。没有钱,我不知道去哪个医院看……只有拉着女儿回家来了。直到女儿出事后第7天,才有好心人给了1000元钱,到医院看的,幸好没有什么大病。”杨育祥老泪纵横。
杨育祥邻居告诉记者:”这个孩子只要外面人稍微一支持,考大学就没有一点问题,孩子很聪明的。”杨英芳被送回家之后,昏迷了几天,她只记得一件事,就是弟弟上学去了。”我就想着只有上学才能改变我的命运,只要有希望我就要学习。”杨英芳躺在炕上,翻着书本,这是她现在唯一的寄托。”班上和我一样生活贫穷的同学很多,念书是唯一的希望。”
采写/摄影:本报记者 王鹏
编辑:林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