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工作人员的夜宵通常只是每人一包方便面。 |
提
起“120”,人们的眼前马上就会浮现出闪烁着蓝色灯光的白色救护车和身着统一服装的急救人员。在夜晚的街头,人们间或能听到120急救车呼啸而过的警笛声,疾驶而过的急救车载着处于危急中的生命与死神赛跑。然而,从市民拨打120,直到将病人送到医院急救这其中的台前幕后情况,恐怕就鲜为人知了。昨晚,记者亲身体验了120急救车从受理到出车、救护的全过程。
急!两小时出动3次
呼救一昨晚11时许,记者赶往济阳路急救分中心的120急救车出车点。刚至医院门口,刚好看到急救车归来,一位89岁的老人在巨野路四川路路口行走时突然倒在地上,110民警赶到现场后,发现老人脑后部摔伤,拨打了120求助。急救人员赶到现场后,随即将老人送到了最近的市南区人民医院。
呼救二昨晚11时56分,家住标山路的一位90多岁的老人突然感觉身体不适,家人赶紧拨打了120求助,120急救人员赶到了老人家中,了解到老人本身脑萎缩,说不清自己的具体病情,急救人员只好将老人抬上救护车送往市立医院观察治疗,这一趟车虽说路途不远,但是担架工抬着病人步行了足足有600多米才上了救护车,着实辛苦。
呼救三今日零时57分,在值班室的小屋里,值班的医生护士和担架工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水,就又响起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调度中心下令,到聊城路接治一位由于高血压导致鼻子出血的病人。医生赶紧叫上驾驶员、护士和两名担架工出发来到聊城路,车还未停稳,医生已经拎着装有急救药品和器材的手提箱跳下了车,担架工扛着担架紧随其后,在漆黑的住宅区里,奔向患者的家。急救人员们已经习惯了在夜间黑暗崎岖路上快速行走,在患者的家中做过简单检查之后,医生和担架工们又帮助病人家属把体重100多公斤的病人抬到了急救车上,送到市立医院抢救,完成这一趟后,急救人员们已经是气喘吁吁了。
累!抬完病人瘫在地
一位刚刚归来的120急救人员抹着头上的汗水对记者说,对于他们来说,刚才这种强度也就是最一般的情况,有的时候下半夜马不停蹄,感觉人整个都在机械化地运转,有时候累得已经毫无知觉了。据介绍,一辆120车创下的最高纪录是一个晚上出诊23次!
“光说抬病人就不容易,抬病人可不同于抬普通人,身体别提多沉了。好比说原来有75公斤,躺在担架上就相当于90公斤,而且病人的身体跟普通人的身体不一样啊,特别是陷入昏迷状态的人,刚才从三楼抬下来就把我们给累得喘粗气了。一天的出勤任务中抬上个十几次,精力上体力上经常让人吃不消。”
担架工小李告诉记者,晚上,最害怕的是半夜突发心衰的病人,这样的病人往往睡着觉就突然发病,非常危险,救护起来也有难度,不能躺着抬只能坐着抬,难度很大。不久前的一个半夜里,一位体重达120公斤的大胖子突发心衰,由于不能平躺,担架派不上用场,只能用椅子抬,这位家住7楼的病人家里只有一把很重的旧式太师椅,楼下还有两层网点,担架工只好咬着牙搬起太师椅上的病人往楼下抬,由于楼道狭窄,更增加了搬运的难度,在医生护士的一起努力下,硬是把这位病人抬到了救护车上,此时医生护士和两名担架工几乎要累得瘫倒在地上。
苦!常遭打骂风险高
有人可能会说,抬个人有什么难的,就是出点力而已。而医生贺军告诉记者,从医学上说,受过专业训练的工作人员移动病人要比普通人专业得多,对病人的保护程度也越高。因为在需要急救的情况下,有某些特殊病症,病人的身体是不能经受颠簸和震荡。平稳快速地移动病人对于救助的效果和病人的康复来说都很重要。再加上有时涉及到要急救一些轻生的病人,病人神志不清,反抗情绪很激烈,这些都需要很专业的运送技巧,所以说“抬病人真是门学问”。
此外,120急救人员工作的超负荷程度、遇到各种难以处理的突发事件和遇到危险的几率也要比其他的医护人员大得多,从事救护车驾驶员多年的傅永波告诉记者,“120急救工作,可能是整个医疗系统里被打骂最多、风险最高、压力最大的工作。”王哲
朱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