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一夜之间,循环经济成了最时髦的名词。什么是循环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以及怎样发展循环经济,科技界、企业界和学术界正热议不疲。然而,相当一部分人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存在种种误区。有的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指工业企业的“三废”综合利用,是一种单纯的污染防治策略;还有人对科技创新与循环经济
间的关系不甚清楚,把科技引导特别是自主创新放在无足轻重的位置。
本报记者近日专门采访了循环经济专家、市环保局总工程师王军博士。王军从事环境科研及管理工作23年,与他人合作的科研成果曾获日本国井伊谷奖。
记者: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所著的《寂静的春天》一书问世,标志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堪称“循环经济”理念的早期代表。近年来,循环经济概念逐渐走入国人视野。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实施循环经济战略,那么到底什么是循环经济?
王军:循环经济是一个舶来品,其在日本和德国都有专门的法律解释,而国内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很多,可谓众说纷纭。根据多年的研究经验和认识,我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按照生态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单纯地用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物的低排放。
记者: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3R,3R指的是什么?
王军:3R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是指废物减量化(Reduce),资源的再使用(Reuse)和再循环利用(Recycle)。记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把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
王军:青岛是一个滨海旅游城市,又是一个资源缺乏的城市。基于这一判断,发展循环经济就成为事关城市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大事,也是事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大问题。是不是一说“循环经济”我们就“循环经济”了呢?绝对不是。事实上,青岛在这方面才刚刚起步,仅仅处于初级阶段,眼前的循环经济之路相当长。
记者:我知道这几年您做过不少调研,写出了不少理论文章,您能概括一下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吗?
王军:青岛发展循环经济走的是一条“自下而上”的道路。2003年,我市选择青啤二厂、青岛发电厂等三家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4年又有近20家企业参加了试点工作。除了多点开花以外,有关部门较好地坚持了以科技为先导,强调科技创新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助推作用。目前,我市共有38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90余家企业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特别是为了保证循环经济的低成本、高效益,环保和科技等部门突出对科研攻关的引导,突出强调抓好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研究,尤其是在水、煤、电、油等领域研究开发降低消耗、减少污染的新技术。同时还强调围绕重点产业核心技术的科研攻关、自主创新以及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使之成为一种风气。
记者: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发展。您认为应该执行什么样的科技创新策略?
王军: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循环经济的五大特性,这就是发展的动态特性、科技的支撑特性、政策法规的依赖性、各行业协调发展特性和资源再生产业的带动特性。其中,科技的支撑特性尤为重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循环经济也不例外。具体地说,应当围绕我市确定发展的重点产业积极开发高新技术。要根据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设计可持续利用的生产工艺及其组装模式,经试点后逐步推广,努力做到资源消耗低、生产污染少、废物排放少。此外,还应当鼓励大学科研机构通过与企业紧密结合,开展科研攻关,掌握核心技术,进而制定出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
记者:您一直在倡导推广环境无害化技术,道理何在?
王军:环境无害化技术主要涉及污染的预防和治理两个领域,有三种类型:一是污染治理技术。该技术主要用于废物的末端处理,即通过建设末端净化装置来消除污染物质,达到对有毒有害物质的净化处理。二是废物利用技术。该项技术是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载体,废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也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通过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实现产业和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最后是清洁生产技术。该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载体。其特点是从工艺设计、原料选取、加工、提炼、产出、使用到报废处置,从产品开发、规划、设计、建设生产到运营管理,实行污染全过程控制。以青钢为例,近几年来,由于不断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进行工艺改造,每年新增销售收入远大于投资,其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大于50%。
记者:日本是世界上发展循环经济较早的国家,听说您在那里学习工作了七年,期间给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王军: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日本在科技创新方面所作的大量前瞻性研究工作,主要是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引导各行业推广3R技术,实现清洁生产和废物资源化。北九州市曾是个重污染城市,20年间,得益于3R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高新技术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施清洁生产运动,有效地实现了经济利润和环境改善的双重目标。我去参观过那里的一家工厂,投资1762亿日元开展清洁生产,4年后不仅污染物排放减少84%,而且取得了2125亿日元的经济效益。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的企业热衷于科技创新的原因。现在,北九州不仅摘掉了重污染城市的帽子,而且成为联合国生态城市的典型。
记者:3年前您曾发表《循环经济: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文,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后来又曾提出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的建议。很想听听您在这方面的见解。
王军:我的观点是:“更新观念是前提,科学规划是基础,技术创新是关键,政府支持配套政策是保障”。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立法十分重要。我国已颁布的《清洁生产促进法》、《节能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等法规,大多数仅为原则性表述,缺乏可操作性的内容。因此,我市首先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按照污染者承担治理义务的原则,尽快将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的地方立法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其次要创新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引导循环经济的发展。要鼓励企业制定节约资源和利用再生资源的规划,提高科技创新贡献率,引导和推动企业开发建立循环经济3R化的技术支撑体系。第三要创新激励机制,通过对那些把生态原理与产品制造相结合的突出技术进行奖励,以实现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的目的。第四要创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只要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相信用不了几年时间,我市将会初步建成循环经济基本框架。 本报记者张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