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权 自1993年国家实行中学生统一着装试点工作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一方面,它在校园里扮演着平衡器的作用,削弱了来自不同经济条件家庭的学生的差异,可以产生一种平等感,进而能改善校园氛围和学生的学习态度,容易形成一种合作、团结、相互尊重的精神,培养学
生艰苦朴素的品质。另一方面,在社会上它可以使学生在身份感上区别于其他人,有助于增强对学生产生保护和约束力的功效,从而发挥一种潜移默化的素质培养作用。 但是十多年以来,校服简单地采用清一色的运动装,(北京市2004年底调查数据:统一着装的75万多名学生中,有85%的学生穿着的是运动装,而穿着制式装的学生只占15%),社会上广泛反映“学生不爱穿,家长不爱买,群众不爱看”。究其原因,大多数学校的校服十年来没有明显改变,类型、款式、颜色单一,男女生校服四季几乎一样。而且,以化纤面料为主的运动装校服一直陪伴中小学生多年,不吸汗,易起静电,十分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
中国以“礼仪之邦”而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古人对读书人的仪表要求极为苛刻,儒家甚至主张“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周恩来少年时代就很注意自己的修饰、仪表、风度,在南开学校读书时曾在宿舍大立镜旁边糊了面纸做的“镜子”,写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仪表美主要体现在服饰和体姿两个方面,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但是,目前中小学校普遍采用的运动装校服款式陈旧,千人一面,单一的面孔严重抑制了学生对美的不断认识,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运动装校服也不能体现男女性别意识,特别是中学生已经具备了非常明确的性别意识,但现在社会中男女生性别意识不强,男生娇气、自私,女生粗野、懒惰的现象不容忽视。
而仪表又往往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教育部门推行中小学生统一着装,的确是一种“寓教于衣”非常明智的教育手段。挑选出一种款式、色彩、工艺都是最美和最具特色的学生装穿在身上,本身就是将美育融入校园文化的过程,是一门未上课程表的美育教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出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以及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采用的运动装校服,过去都是只在体育运动或休闲的场合穿着,而且这类服装本身就结构固定、款式单一,除了色彩、面料等少量方面的变化外,根本无法给学生们更多的审美内容,在美育教育方面的功能更是微乎其微。
有句俗话说:“人是衣裳马是鞍”,通过对服装最直接的审美展示,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美,从而陶冶美的情操,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这对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教委1993年印发《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第二条要求: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是指在一个城市范围内所有中小学生统一穿着学生服装,其服装不是时装、礼仪服或运动服,而是日常穿着的学生服装。可以说,学生装是标志学生身份、体现并适用于学生主要生活内容特点的制式服装。学生装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团队精神,加强德育教育的一种手段,因此统一的学生着装应与这一氛围和要求相统一。学生装设计应以“朴素、大方、明快、实用”为原则,同时充分体现出“简洁、和谐、活泼、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中小学生的特点。我国传统文化的宗师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些都告诉我们在中小学生校服选择上不可以随随便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