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的民间文化遗产,有人说过这样的两句话:“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失”,还有一句是“我们正在乐呵呵的破坏我们的文化”。这就是现时代人与文化的冲突。3月10日,人民网邀请上面两句话的“作者”、正在北京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冯骥才委员,到强国论坛视频畅谈“民间传统文化保护”。
【嘉宾简介】: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祖籍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我国当代作家
和画家,已出版中外各种版本著作百余部、画集多部。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主要作品有《珍珠鸟》、《高女人与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炮打双灯》、《一百个人的十年》等,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并先后在我国大城市以及欧、美、亚一些国家举办个人画展,深获好评,被认作“中国现代文人画”之代表。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并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自生自灭——民间文化遗产的现状
主持人:今年“两会”上关于文化最热的话题是什么?
冯骥才:从文化方面讲,立法的问题、艺术家和作家著作权的问题,还有为了创造和谐社会,怎么样发展先进文化的问题,都是大家比较关心的。这次政协会议,我有两个提案:一个是要加紧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还有就是请人文知识分子参与城市构建,这两个问题大家都很有兴趣。
主持人: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国传统文化保护的现状,您有一个什么样的评价?
冯骥才:我的评价是,基本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况,保护的力量非常弱。
2003年我们开始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普查工作,我发现我们的民族文化,有两个方面是最脆弱、最需要保护的,一个就是民间文化的传人,因为民间文化大部分是通过民间传人一代一代出你口入我耳传承下来的,民间传人岁数大了,如果没有继承人的话,这个文化就要消亡了。另一个就是少数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流失是非常严重的,所以我这次提的主要是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地理环境偏远、交通不便,但是他们的文化有着迷人的特色,有一点,就是非常脆弱。为什么呢?首先,很多少数民族有语言,没有文字,不像汉族,它的很多文化是靠民间的舞者、歌手、手艺人、民间的故事家、民间的手艺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如果中间一断,这些文化马上就消失了。
还有一个,前几年我知道有一个法国女人,研究民族文化的,住在贵阳城里,她花钱让很多人到周围少数民族的村寨里买首饰,少数民族很满意,他们认为钱很多,实际上很便宜,买了以后就卖到国外去,因为我们没有保护措施,很容易就走了。
人财两缺——抢救和保护的瓶颈
主持人:这些年来您一直在从事民间传统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这个工程目前的进展状况怎么样?
冯骥才::两年来,我们在全国90%以上的地区都开展了普查,大概有二十七八个省都已经开始了,有一些重点的项目,比如中国木版年画,中国剪纸,做的很好,价值也很高。今年的三四月份,我们会把第一批抢救的成果开始陆续出版,第一本书恐怕这个月就要出版了,就是《中国木版年画》,做得非常好。
这次考察是一个东西交织的普查,把所有村落不留死角的全部考察过来,用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包括美术等几个学科的学者召集到一起来考察,结合当地一些文化工作者,把它的整个发展过程,制作的过程,销售的网络全部搞清了,相关的歌谣制作的口诀,相关的跟年画有关的民间传说故事,全部都搜集的非常详细,非常的周全。
这本书,我认为基本上是一个终结式的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就一下激活了当地的木版年画,当地的政府也认为它是个很宝贵的材料,所以他们最近要开始建自己的年画博物馆了,另外有一些做法又开始重新恢复了,当然这点还不够,我们很怕它是一时性的,很希望它能更自觉,最后我们还有一系列保护的措施跟他们结合起来。今年可能还有新的项目,比如民居的调查、皮影的调查、妈祖文化的调查等,非常广泛。
另外今年有一个项目,我们要做“中国杰出民间传人”的普查和认定,包括各个方面的民间艺人,都是身怀绝艺、传承有序,这些濒危的,特别重要的传人,全部都要认定,认定以后就要采取保护措施,能够使他们的技艺传下来,今年要开始做那样一个比较大的项目。
主持人:您感到最困难的地方在哪儿?
冯骥才:困难嘛,可以跟你讲,除去我们现在做的民间传人是中宣部直接支持的,我们没有从政府那儿获得一分钱的经费。我们发动地方,用地方的资金来做。动员地方政府的官员,让他们来支持这件事情,可以讲是非常困难的。如果经费充足的话,我相信做的还会好得多。
还有一个困难,就是缺少人力,我们做这件事情是中国民间文化协会来做,我是这个协会的主席,算上地方的组织和地方的专家,这个队伍大概齐有一两千人,但是比起我们的文化来,这些人力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地方,很多民间文化的项目,甚至于非常著名的民间文化,都没有专门的研究者。
比如刚才我说那杨家铺年画的地方,一个日本的女孩在那儿做研究。没有我们自己的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去做。福建闽西一带有一个地方叫四宝,是以前木版印刷的一个中心,因为中国是个印刷古国,四宝的木版印刷在世界上都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对象,但是也没有一个真正的研究者,大量的木版在四宝当地已经见不到了,只能在厦门、在泉州古玩店里买到。有一些专家,可能是因为经济的原因,不肯花费那么大的力量到那么艰苦的地方去,怎么没有经费,怎么办?当然也有例外,我认识了一个研究草原民居的专家,他基本上把个人的积蓄都花光了,在东北、内蒙和新疆这些地方来回走,调查中国的草原民居,我很敬佩。
基本是这么一种情况,缺乏经费、缺乏队伍、缺乏热爱我们自己文化的人,这是让人焦急万分的事情。去年我采取了一个办法,就是义卖,因为我要成立一个民间文化基金会,这样就能从社会上吸取资金。公募的基金会需要400万才能成立,所以我们就选择了私募的基金会,私募也必须要200万,我当时甚至想:不行的话就卖房子来凑这200万元。正好台湾有一个演员叫赵文楦,他听说这个情况,说冯先生感动了我好几次,这回该我感动他一次了,他捐了100万。去年我专门画了30副画,在天津搞了两天义卖,到北京义卖的时候已经超过100万了,跟赵文宣的100万放在一起就成立了这个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