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劳务派遣制度 “名嘴”、“大腕”也要“派遣”
就这样,一种全新的用人机制———劳务派遣制度应时而生。通过这项制度完成编外人员公司化管理成为2004央视改革力度最大、也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章。
陈荣勇,北京中视汇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经理,成了央视
劳务派遣新体制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北京中视汇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原名北京中视劳务派遣中心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8月,是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下属公司,2004年1月1日正式挂牌。
“劳务派遣在国外一些国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出现,其最大特点是根据市场需求组聘人员,建立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这已成为国际人才市场普遍的用人方式。”陈荣勇说,“在我国传媒业,央视的劳务派遣开了行业先河。”
陈荣勇介绍,该公司运作模式的核心是,劳务派遣公司依照一定的聘用程序,招录、聘用正式签约员工,再由公司派遣到央视工作。“这其中的关键是,派遣公司与被派遣人员签约,建立劳动关系。”陈荣勇说,这意味着,从此绝大部分编外人员转变为“企聘人员”,即劳务派遣公司委派到台内工作的劳务人员。通行了数十年的“临时工”概念,从此真正退出央视历史舞台。
“以实行公司化管理为突破口,撬动了编外人员最为关心的身份问题,劳动报酬、社会保障、档案存放、职称评审等一系列问题都将一一迎刃而解,企聘人员各种权益得以保护。”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些栏目羞羞答答、不愿为外界所知的“找票报销”的薪酬发放方式,也被企聘人员报酬的公开透明发放所取代。公司化管理后,央视全面推行编外人员工资总额包干,体现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目前,每个企聘人员都有两张银行卡,一张卡是工资,另一张卡是绩效劳务费,由企聘人员所在部门根据绩效考核发放。制片人、编辑、记者,每个人的工资一律透明、公开。杜绝了以往劳务费经由制片人等多人手、不透明的现象。
“每个人的工资都摆在那儿。”制片人宋阳说,“你干了多少,拿多少,一目了然,少干多拿、制片人卡占等现象都有眼睛盯着呢,根本做不到。工资透明发放起到了公开监督的作用。”
企聘人员的档案存入指定的人才交流中心,使这个长期困扰编外人员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解决。此前,由于档案无处存放,让人伤透脑筋,有人在长达6年时间里一直自己拿着档案。“那种无所归依漂泊的感觉,想想真心酸。”一位专程从外地调档的企聘人员,因为自己的档案找到了“家”,一时间悲喜交加。
姜连凯,中视劳务派遣中心有限公司员工,具体负责办理签约手续。他比划着手里的介绍信说,“这100张一本的调档函,现在已开了不下21本,公司集中拉档案那天,去了三辆面包车。”
曾经无处申报、评定的企聘人员职称问题,目前也由劳务派遣公司负责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办理。
社会保险方面,上足“四险一金”: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享受住房公积金。2003年12月25日,作为改革试点的播送中心184名编外人员与中视劳务派遣中心有限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书》,实现了编外人员身份的重大转变。这次签约,标志着中央电视台编外人员劳务派遣制度正式确立。一年后,其余企聘人员签约完毕。
“现在属于‘倒签’,即把现有人员纳入公司化管理程序。今后央视再需要编外人员,就要进入派遣公司组织的考试、签约、聘用、派遣的规范程序了。”陈荣勇说。
捅破“玻璃天花板” 赢得平等发言权、发展权
2003年5月1日,央视新闻频道开播,一档清新时尚的天气资讯栏目,走出了一个笑意盈盈的女主持人。她叫慕林杉,是个令人轻松愉悦的女孩。
慕林杉笑称自己的名字“很环保”,与她主持的“天气资讯”栏目特贴切。平均每天播出19档“天气资讯”,让慕林杉成为央视“出镜率”最高的主持人。她也成了编外人员公司化管理改革后的受益者。
这个对工作充满热情的女孩,对什么是“编外”、“企聘”这些概念,起初并不太关心。但她逐渐感受到身边的变化。
“最大的变化是,我们现在的证件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临’字没有了,有了‘中央电视台’这几个字。以前证件半年就得换一次,现在一年一换。”最令慕林杉向往的是,将来公司会为员工提供更多培训机会。“我特想去美国CNN(有线电视新闻网),看看他们的天气播报制作水平、流程,取取经。”
也有人逐步开始尝到公司化管理改革的甜头。不久前,一位员工去办理住房贷款,刚开始觉得一定很麻烦。“我去了中视劳务派遣公司,不到5分钟就搞定。整个过程下来,有种享受服务的感觉,特舒心。”
“有归属感、认同感,好像找到集体一样,很安全、很温暖。”爱笑的慕林杉说,“不去想那些烦心事,没了后顾之忧,可以集中精力好好干活儿了。”
从“临时工”到“企聘人员”,10年间,数千人伴随着身份的变迁,见证了一段体制转型的裂变与挣扎,也浓缩了这些人的心路历程。
“在这些身份的称呼中,我更钟情‘企聘人员’的叫法。”新闻评论部《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聪慧干练,对于央视编外人员公司化管理改革有着职业调查记者的深刻见解。
“公司化管理,意味着电视媒体管理进入市场化运作。”柴静说,“更为关键的是,公司化管理将给所有工作人员提供一个平等择优、公开竞争的平台,这是激发竞争意识,解放自身生产力的举措。”
柴静所指的平台是,按照央视出台的新规定,只要在央视连续工作3年以上、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编外人员都可参加栏目制片人竞聘。这一规定掀起了央视人的心灵风暴。
事业发展空间的限制曾给编外人员造成很大的心理落差。“在以前,制片人是台聘人员的‘特权’,没有公开竞争一说,部门主任就可以指定制片人。原来的‘临时人员’,永远只是打工的,不可能提升到管理层。”
“企聘人员可以参加制片人竞聘,捅破了通常所说的‘玻璃天花板’,打破了计划体制下人才发展的障碍。”柴静冷静地分析道,“不管台聘的、企聘的,现在大家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有更多平等发言、平等发展的机会。一个栏目、一个记者做得怎么样,可以通过观众收视率、栏目评比等评价体系来评判……从这个意义上,公司化管理改革意味着央视在向‘特权’告别。”
2004年5月,在央视干了10年的宋阳,竞聘《电视你我他》制片人胜出。让宋阳感触最深的,是当年赴南极采访时,由于人在央视、而档案却在原单位,办理出国手续时的繁琐让他“脱了三层皮”。回忆往事,让此时的宋阳有种蜕变的感觉。“现在再出国,手续交给公司来操办就行了。多简单的事!”
说到改革的甜头,还有一桩不能不提的事儿。以前,“临时工”无权借用磁带,台聘人员成了“临时工”借用磁带的“通行证”。“临时人员”借了磁带不还或者干脆带着磁带离开央视,借据就“砸”在了台聘人的手里。
改革后,编外人员获得了同等借用磁带的权利,“这一来,把大家都解放了。”一位台聘编辑感叹着。
“公司化管理改革后,大家的心态变了,牢骚少了,现在大家都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每一个人都被赋予了更多的平等机会,再也没有借口逃避、发牢骚。干好自己的工作,最重要。”
一位观察人士评价,作为中国传媒业超级航母和行业领军者,央视带有一定的垄断性质,但也正面临着由传统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轨。央视所进行的编外人员管理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深层次的内部变革,逐步建立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电视媒体管理新机制。这种变革极具震动性、渗透性,其影响将十分深远。
责任编辑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