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美的集团斥资3亿元收购广州本土名牌家电企业华凌集团,成为中国家电业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近年来,国内各行业内甚至行业之间发生的“收购兼并”事件可谓层出不穷。例如上市公司科龙电器收购事件,上市公司格力空调收编格力集团事件,健力宝多次出现的并购重组事件等等,近日,网上甚至还出现了中国三大门
户网站之一的网易收购同属中国三大门户网站之一的新浪之传言……
然而,在国内有一个行业可以逃脱“收购兼并”风潮的冲击而显得风平浪静,这就是中国房地产业。事实上,虽然面临多次市场与政策的冲击,房地产业却一直难见有“收购兼并”之举,房地产业“收购兼并”缘何风潮难起呢?
诚信缺失妨碍“兼并”
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房宁愿从拍卖场上竞拍某一地产开发项目而不愿“收购兼并”相关房企。例如城启竞拍接手“恒华阁”,天誉接手“宝华大厦”,深圳万菱接手“亿安广场”等。
中央政府“拧紧水龙头”——收紧银行信贷与土地供给,致使不少房地产企业相继陷入了或缺钱或缺地的困境:一些拥有开发用地但资金实力不强的房企“求贷无门”苦苦挣扎,更多的是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大型房企却苦于手中“无地”一筹莫展。其实早已有有心人想促成房地产企业之间的“收购兼并”甚至“强强联合”,无奈大都是“有风无浪”,难成正果。
日前,A房企相中了B房企一块用地,但按规定“土地不能私自买卖”,为此A房企有意收购“没落”的B房企,但A房企深入了解后才发现B房企简直就是一个“无底洞”——陷身进去将会引爆连串“地雷”!奥园“借壳上市”的教训至今还令人心有余悸,据悉,很多房企之间的“收购兼并”都因此而罢休。
锦绣生态园市场总监陈海贤表示,房地产行业诚信缺失问题还较为严重,这是妨碍房地产行业“兼并收购”的一大因素。光大花园董事副总经理陈洪志也表示,目前国内房地产行业遗留的问题还很多,这是房地产行业缘何“收购兼并”风潮难起之因。
(欢迎订阅房产短讯)
“案例”缺乏普遍性
据悉,至今为止广州房地产市场发生的几起“收购兼并”事件,都是出现在二手中介代理行业,例如广房置业收编新业地产、合富辉煌收编广房置换,等等,而“收购兼并”的目的也只在于获得被收购方原有的“铺面”,谋求快速扩展市场。但房地产业“收购兼并”事件却极为少见。
其它行业“收购兼并”一个陷入困境的企业,可以借用其培育的品牌、营销网络以及营销队伍,但“收购兼并”一个陷入困境的房企却得不到这些“好处”,因为目前国内房地产企业还谈不上“品牌效应”,消费者更多的还只是重视楼盘的性价比而不是品牌形象,同一质地同一布料同样款式的服装,名牌货可以比无牌货贵上几倍甚至十数倍价钱也会吸引人们抢购,但同一地段同一档次产品,名不见经传者开发的楼盘只要每平方米售价较旁边大名鼎鼎的某房企开发的楼盘低500元,相信一定能抢走购房客。
光大花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陈洪志说得好,房地产行业较为特殊,至今消费者还并不是很重视品牌,相反却更多地讲究性价比。而原企业建立的销售渠道对其它房地产企业而言更是毫无用处,各家房企建立的客户网络甚至营销队伍对另一家房企也没有多少帮助。万科总经理郁亮也表示,缺乏忠诚的企业职业经理团队也是妨碍房地产行业“收购兼并”难起风波的原因。目前国内房地产行业人才馈乏,更奢谈忠诚的企业职业经理团队。房地产行业“收购兼并”风潮难起由此可见一斑。
“合作开发”有望走俏
随着中央政府强化银行信贷与土地供给监管,未来还将会有更多的合作在房地产行业出现。“合作开发”风起云涌,“收购兼并”风潮难兴,将成为房地产业有别于其它行业的一大“特色”。
拥有大量开发用地的企业,虽然资金极其缺乏,但只要还有心开发房地产项目,在目前情况下都还不至于“无路可走”,首先其可以用开发土地作抵押向银行贷款,虽然目前银行信贷收紧入贷不易,但有大量土地可以抵押者,向银行贷款还并不算难事。更何况,还有国内各种投资资金财团甚至境外投资基金“虎视眈眈”地候机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
资金实力雄厚的房企实施“收购兼并”的唯一目的便是“稀缺”的土地资源。虽然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开发土地的监管,尤其是“8.31”后拿地门槛大幅提高,但事实上,目前国内众多资金实力雄厚的房企手中早已囤积了不少开发用地,虽然未来拿地难度会越来越大,但至少在目前各家有实力的大型品牌房企还处于“温饱状态”而不是“饥饿状态”,还远未到用“粮票换鸡蛋”的境地。
更重要的是,资金实力雄厚的房企也可以选择与拥有开发土地但缺乏资金的房企合作开发而不必走“收购兼并”之路。事实上,不同房企之间合作开发在房地产行业早已屡见不鲜。虽然像位于珠江新城内的华普广场项目开发因为不同企业合作问题而导致一波三折“好事多磨”,但合作还是房地产业未来可以选择的最佳方式。
香港房地产企业之间的合作便极为普遍,甚至大名鼎鼎的长实与新鸿基都有过合作。广州也有很多房企“强强联合”联手开发的成功案例,例如宏宇集团与香江集团合作开发“星河湾”,中海地产与某港资企业联手开发锦城花园等等。
特约编辑:倪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