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朱理章
闻见欲众,而采择欲谨。 ——魏征
魏征(580~643)唐朝贞观时名相
字玄成,唐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直不阿、敢于进谏闻名,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有才干的谏臣。对于“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巩固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代名臣魏征曾向唐太宗李世民上
过一篇《十渐不克疏》,认为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统治集团一度自我克制着的骄逸之情又逐渐暴露了。他由此提出严重警告:“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征的“四不”,是针对当时统治阶层说的,但由于深刻触及了人性的若干基本问题,对于今天处于领导地位的干部,仍不失其训诫意义。
首先是“傲不可长”。骄傲在任何时候都是人的一种致命之症,它对具有地位与权力的人又最具危险性。因为一旦染上骄傲,就自以为是,闭目塞听,再聪明的人也要变得愚蠢。如果他有着权位,则会目空一切,群众意见不屑听,不同意见不能容,阿谀奉承之词则竞相而进,于是忘乎所以,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仅决策、办事会屡屡失误,而且本来和谐的人际(群众)关系也会毁损。如魏征所说:“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凭借权势待人以傲,难免众叛亲离的结局。然而人(尤其是“能人”)很容易犯骄傲,这种病又往往在不自觉中逐渐滋长,在环境顺利与事业成功的条件下引起癌变,岂能不慎?
其次是“欲不可纵”。人不可能没有欲求。人对自己的欲求,必须节制却又不易节制。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欲求就常常超出社会的承受能力,造成阶级统治的崩溃,这是魏征强调“欲不可纵”的根本原因。今日中国握有权力的干部,面临市场经济的物质诱惑,也非常需要从思想到行动,警惕和防止任何形式的欲求过度。党风政风是整个社会风气的核心,如果广大干部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廉洁自律的作风,社会就难免一味追求享受的倾向,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果干部的欲求膨胀,不仅大量破坏社会资源,而且严重影响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那些一掷千金的形象工程就是明证,那些由于纵欲无度而身败名裂的腐败分子更是明证。可见自觉节制欲求何等重要!
再次是“乐不可极”。求乐也是人的一种本能,但古人早就告诫我们:乐极生悲。
这个“乐”不单指声色方面的感官享受,更包含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理性麻木。这种乐极之人,必然丧失生命活力,即使危机四伏也视而不见,一旦危机迭起则无能为力。因此封建盛世的有识之士倡导居安思危,魏征曾对李世民说:“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他把居安思危视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今日又逢盛世,为了抵制可怕的乐极,我们也要强化居安思危思想。不论取得的业绩如何宏大,都要以临深履薄的心态,清醒地看到形势的复杂多变,前途的艰难曲折,更要时刻关心广大老百姓,尤其是他们的疾苦。只有常怀忧患,才不会乐而至极。
最后是“志不可满”。人需要立志,即为实现一个理想而坚持奋斗。志与欲不同,孙中山先生劝导青年立志,说“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要做大事”就是“志”,“要做大官”就是“欲”。
一个立志高远的人,坚毅执着地为宏伟目标而奋进不息,就能拒绝个人名利,不会沉湎于一时成就。一旦“志满”,或目标降格以求,或不能与时俱进,傲、欲、乐之类就会乘虚而入。因此“志不可满”乃是“四不”之纲。魏征之所以强调它,就是要求统治集团以盛世长存为目标,不要因为暂时利益而影响长远。今日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比魏征之志不知崇高多少,任重而道远,更不能目光短浅,滋长骄傲、放纵私欲、沉溺安乐了。
胡锦涛同志曾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魏征的“四不”,可以作为我们“修为政之德、思贪欲之害、怀律己之心”的一面历史镜子。
编辑 张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