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通过对书店和出版社的采访发现,本土校园文学在数量上并不缺乏,可大量跟风作品既缺乏校园气息又无本土特色,难以让中小学生真正喜欢。面对“韩流”的冲击,本土校园文学颇显无奈。
“这些小说给我的感动不多,不像现在流行的几本韩国小说,真的可以让人看
了又看。”昨天下午放学时间,几名在上海书城买了韩国校园文学小说的学生,对本土校园的文学作品不屑一顾。在书城两个书架的校园文学销售区,记者看到本土作者的青春散文和小说作品占了绝大多数,但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仅有的几本韩国小说才是卖得最快最火的图书。
记者随意翻看的几本本土校园小说内容大同小异,有的甚至把大学校园论坛的散文小说胡乱扒下来就结集出版。
“当下青春小说热闹异常,但热闹的表象之下是一种贫瘠,本土原创作品日渐衰退。”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俞女士直言,现在校园文学在出版界的跟风情况严重,一本书只要稍稍走红,立刻从书名、封面、内容无一不被仿效,“韩流”盛行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模仿韩式风格的所谓本土作品。
现在一哄而上的校园文学大约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作家的作品,因其年龄差距加上视角不同,往往写法老套,说教气息浓厚,距离校园生活和学生的真实想法非常遥远。另一类标榜“青春写作”的校园文学作品,作者以大学生和高中生为主,甚至逐渐出现低龄化的倾向,但这些看着日韩作品长大的学生,难免在内容和写作方式上模仿痕迹严重,缺乏本土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是这些作品难以成为经典的硬伤。(阎云飞)
特约编辑:张庆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