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8月8日专电
家住长沙开福区的一位朋友告诉记者,他的儿子因为品学兼优被老师同学们推举上师大附中的民办初中,他老家在农村,虽然夫妇俩都是国家公务员,却因为要接济家人,没有多少积蓄。好在有个好朋友当老板,借了一万元钱,总算按时交足了12000元的门槛费。
“不让他去上吧,怕将来
被儿子埋怨。每个学期还要交1500块钱的学费,听说还会有好多补课和活动要交钱。为什么要让这些‘名校’的初中全部变成民办的呢?”他很无奈地感慨:“要是根据成绩划线录取,不用交额外的费用就好了。”
根据记者的调查,家长们之所以借钱也要让孩子上这类“名校”办的民校,有着种种原因。最主要的是,这些民校依托的实际上就是“名校”多年积累形成的优质教育资源。
从2002年开始,湖南的一些重点中学都表示不再办初中,而将原来的初中改为民办学校。虽然有关教育部门解释说是为了让这些名校集中精力办高中,让其他的一些中学不再办高中,而是集中精力办好初中。但由于这些民校目前完全继承了这些“名校”原有的教育教学资源,校园相同,师资也相同。家长们认为,这些民校事实上就是“名校”原有初中教育的延续。所有的小学毕业生,也都将上这些学校视作光荣与认可。
与原来不同的是,挂上“民办”的招牌后,无论学生们是学校主动录取的,还是家长们通过各种途径“找关系”进去的,都必须交门槛费、交高额的学费。
“有什么办法呀,我要是让儿子参加电脑派位去上不要门槛费的学校,不仅儿子不乐意,亲朋好友们都会说我不关心孩子。”一位姓贺的家长说:“如果不允许这些‘名校’办初中,对其他的学校都均衡投入,不再搞什么重点、非重点,就不可能有人攀比,电脑派到哪个学校就上哪个学校。谁乐意出这上万元的门槛费呢,另外还有每年1500元的学费,公立学校电脑派位的不仅不收‘门槛费’,每期只收300多元,这笔账谁不会算。但是,现在上‘名校’的民办初中,就意味着孩子学习成绩好,意味着家长关心孩子的成长,意味着孩子拥有光明的前景,作家长的当然只能想尽办法让孩子去上了。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校的师资并不差,但是在这种社会风气下,他们的生源越来越差,学习风气越来越差,只要有点办法想的家长,谁敢贪图那点便宜呢?”
其实,有怨言的不只是这些家长们。原来那些非名校,而那些划定为以后只能办初中、不能办高中的学校更是怨声载道。根据他们的反映,由于优质生源基本被“剥夺”,真正接受派位到这些学校读书的中学生,确定是较为“劣质”的生源。在这些学生中,来自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的比例较高,由于生性较为顽劣很难调节,父母对孩子前途失去信心的学生比例也比较高。家庭贫困,父母双双都是下岗职工的也大有人在。现在,这些学校,不仅生源不足,由于学生组成不合理,越来越多的教师对学校的前途失去信心,优质教师资源也在明显流失。长沙市迎宾路附近一所被指定为承担初中阶段义务教育的学校,一位女老师苦笑着对记者说,“我只能选择去别的学校了,我要在这所学校待下去的话,不学武打就压不住学生了。”
由于这些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校学习环境的“恶化”,越来越多的家长们不敢送孩子上这样的公办学校,只好千方百计地把孩子送进那些“名校”办的民校。于是,只短短2年的时间,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校生源匮乏,长沙“名校”所办的初中民校生源越来越多,校园的限制不可能无限设班,使得每个班都被挤得满满当当的,60人以上的班级比比皆是,70人一个班也不罕见。
虽然有关教育部门一再申明,这些学校将在3-5年的时间里与原来的“名校”完全脱钩,不再共享资源。但是,那些承担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教育的学校却认为,由于这些“名校”的哺育,这些民校不仅能以高报酬等条件吸引了大量优秀教师,也吸引着大量的社会投资,到“放飞”时,它们早已羽翼丰满,义务教育初中学校校根本无法与他们抗衡。而事实上,这些学校都是在国家投资下成长起来的,即使是那些“民校”完全能够吸纳所有的初中阶段学生了,国家还是要支撑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公立学校的存在,这些名校“放飞”的民校,带给基础的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尴尬。
根据记者的调查归纳,无论是被指定承担初中阶段义务教育的学校,还是社会公众都认为,根据新的均衡发展的教育观念,应该立刻停止这些名义上的“民校”的办学,给承担初中阶段义务教育的公立学校成长的机会,给社会公众享受义务教育权益的机会。基础教育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社会部件,家长们借钱也要让孩子上“名校”的苦衷,并不是单纯的“名校情节”在作祟,“升学情节”与各种社会原因的综合,导致了家长们的无奈,在这个过程中,有关教育部门如果不根据社会利益合理运用调控职能的话,社会公众权益受到损害的同时,会损害社会相关利益,最终影响的可能是政府的公信力。
特约编辑:方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