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200多年的风风雨雨,“城阳钟亭”仍然矗立如初。
青岛地理考察队员姜茂森中国历代的钟楼、钟亭式样很多,而青岛城阳的这座石钟亭却是一幢单体亭阁,非常独特。钟亭位于城阳区上马镇辛屯村,全部为石制钟亭,虽经历了244年的风风雨雨,但仍旧保存完好。
地理考察
辛屯村位于上马镇驻地上马哥庄西南2.5公里处,钟亭原来在村东地带,因村子扩大,现大约立于村子中间。
根据辛屯村碑记载,相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赵氏祖先由云南迁到此处建村,取名赵家屯,后王姓祖先也由云南迁此,明朝中期赵氏徙往赵家岭,将此地让给王氏,王氏人深受感动,因赵氏信义之故,取名“信屯”,后村名逐渐演化成“辛屯”。
建造背景
据村民介绍,这座石钟亭是清代建造关公庙时建造的,关公庙位于钟亭东侧,共三间瓦房。解放后关公庙闲置,直到1958年被拆除。这座关公庙与一般的庙宇建筑也无太大差异,而这座石钟亭却很特别,在方圆几十里名气很大。所以,石钟亭也成了辛屯村的著名“商标”。据介绍,钟亭内曾悬有千斤大钟,可惜后来成了“大炼钢铁”的“牺牲品”。
关于钟亭的建造时间,考察队员从钟楼一根石柱上,发现了一行字:“乾隆贰拾伍年冬至月贰拾日立”,这说明钟亭是1760年建立的。
钟亭特征
这座钟亭完全由石材建造。四根方形石柱每根长约3米,间距约1.5米,每根石柱侧面长约20厘米,石础底部为方形,承接方形石柱部分则制为圆形。钟亭顶部由三块石头拼成,三块石头边缘刻有花草纹饰,有的花草分为上下两层,计有23株;有的则为单层,计有11株。花草间隔部分巧妙地隐藏了水槽,钟亭的顶部则为仿“庑殿顶”式样。顶部中央是石头“笔架”造型。石头“笔架”也非寻常饰物,它的下方,也就是钟亭内相应位置有一处牛鼻孔,当初铁勾就是通过牛鼻孔连接铁钟的。整座钟亭完全通过石榫镶嵌而成,建造时充分考虑和利用了力学原理,使这座钟亭历经数百年依然十分坚固。钟楼上方均镶嵌石制挡板,每块挡板长约1.5米,挡板上均有石刻,每块挡板上有两块石刻,图案计有鸟与莲花、鹿行天下;金鲤飞马、麒麟祥云;官府出巡、祥瑞花朵;凤凰飞舞、巨龙腾空。图案比例匀称,造型生动,挡板除增添了钟亭艺术魅力外,兼有防雨功能,所幸全部石刻丝毫没有受损,为钟亭增色不少。
惟一遗憾的是钟亭四个角上曾饰有四只石头鸽子,这四只石头鸽子与钟亭顶部三块石头连为一体,鸽子则是毛羽丰盈的成年鸽,做收翅待飞状,栩栩如生,但于“文革”时损毁。
历史样本
目前青岛地区庙宇多为原地翻新、重建,根据庙宇式样,有的利用树梁等安置大钟,有的不设专门钟亭,有的虽设置了钟亭,在原来庙宇拆毁时一并消失,像辛屯村这样保存基本完好的“原版”钟亭,已经成为青岛地区的“孤本”。据说,最近有人愿出巨款将其迁往异地,但因这座石头钟亭极具人文价值,村委会没有同意,成为民间保护文物的一个好例。其实,这座风格独特的石钟亭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已远远超出其本身。
(特约编辑:袁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