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
青岛新闻城市档案区市撷英城市印象魅力青岛影像青岛青岛风光青岛概况
城阳蝶变记
2014-05-13 10:33:45 青岛日报

    1995年7月,我军校毕业,背上背包,怀揣调令,独自到位于青岛的北海舰队航空兵某部报到。经过一天一夜的火车颠簸,7月28日上午,我终于到达位于城阳区的部队驻地。从此,我就在城阳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

    到单位安顿好后,我决定到区城看看,熟悉一下环境。从营区到区城只有六、七公里,我谢绝同事的陪同,独自上路了。在公交站等了差不多半个小时,才看到一辆306路公交车缓缓驶来。坐在车上,沿途看到的是大片的菜地和果园,菜农和果农们在地里进进出出。路边的房子也多是低矮的农舍,间或有一二座楼房矗立在那里,颇有鹤立鸡群的感觉。

    车在城阳批发市场停了下来。走下车,看到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一家挨着一家的店铺,耳边是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当时,只有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建得有点规模,其它的,大都是破旧的老房子或临街简易房。整体感觉,就是个农村自由市场。

    从市场向东走两公里左右,就是城阳区政府所在地。看到区政府,我真是有点失望。在一片绿油油的庄稼地的中央,孤零零地矗立着几座高楼,那情形,仿佛海面上飘荡的几艘游轮。稍远处,便是一排排的农家房屋。区政府前只有一条大马路——就是现在的正阳路。当时区城段的主路贯通,配套设施尚在建设之中。路上行人稀少,偶有车辆驶过。天近黄昏,我竟然有点迷失方向了,无奈,只得在路边寻得一摩的,这才在天黑之前返回营区。

    这是十九年前,我初到城阳的记忆。那时,城阳区始建,刚满周岁。后来,我转业至当地政府,并在这里娶妻生子,安家落户,城阳,也就成为我真正意义上的家了。我忘不了初到城阳时的那份失落,但我更目睹了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的城阳,这十多年来天翻地覆的蝶变,惊诧于“凤凰涅槃”的奇迹在这片土地上再现。

    就从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变化说起吧。

    先说吃。 1999年冬,妻子户口所在的村庄旧村改造,搬家时,我发现她家东厢房内有一个黑色的大陶瓮,掀开盖子一看,里面满满地装着麦子。后来才知道,这是她家里存了多年的“防灾粮”。

    不知是从妻子家的哪代先辈开始,把丰年多出的三五斗粮食存放在这个大瓮里,以备灾荒年境的生计,如此代代相传,一直延续了下来。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农民的温饱问题早已解决。但从灾荒年代走过来的两位老人,对饥饿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仍心存余悸,备粮观望。

    随着村里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开展,内外资企业纷至沓来,集体经济蓬勃发展。村里有钱了,米面油之类的生活用品都由村里统一发放,老人们还能按月领到生活补助金。再后来,村里又为老人们免费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到了退休年龄,可以按月领取退休金;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按规定报销。看到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两位老人彻底放下了心,决定将家里贮存多年的粮食拉出去卖掉。

    次说住。 1998年,我结婚,没有新房,只能暂时租住在两间破旧的平房内。这些年,国家房产新政的实施,惠及千家万户,让普通百姓拥有自己的住房成为可能。经过我和妻子的辛苦打拼,现在我们家也买上新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如今的城阳,大部分社区完成了旧村改造,原来随处可见的破旧农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花园式的城市居民小区。

    再说行。建区初期,城阳的很多道路破旧不堪。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时区城的晚上,一片漆黑,难得看到有几处路灯能亮起来。当时正是和妻谈恋爱,晚上出门走走,到处黑灯瞎火。如今的城阳,公路建设突飞猛进,柏油马路四通八达,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晚上的区城,灯火通明,如同白昼。公园内、广场上,唱歌的、跳舞的,热闹非凡。近些年,我们家的出行工具也由最初的大金辘自行车到后来的摩托车,再到如今的小轿车。行路难的感慨,终于成为过往的记忆。

    城阳的蝶变,是青岛这座城市这些年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她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

青岛新闻 更多
城市档案 更多
区市撷英 更多
电子报刊 更多
茶都信阳 正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工业新城
青岛风光 更多
穿行花海
影像青岛 更多
2012青岛旅游城市宣传片
主办: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