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来自市考古研究所及即墨市博物馆和即墨市文广新局的考古人员进驻即墨古城,开始对地下的历史文物建筑进行发掘考古。第一铲选在了“准提庵”遗址。在沉睡了半个世纪后,准提庵遗址开始一点点露出真容。记者了解到,对历史文物建筑的考古资料,将用于即墨古城核心区的规划建设。记者 杨海涛 古城考古昨挖第一铲
记者赶至即墨古城区考古发掘现场看到,随着拆迁改造工作的推进,曾经密集杂乱的居民商业区已经变成了一片开阔地,沿着中山街向东走,放眼望去,在几百亩的土地上十几座老青砖瓦房保留了下来,在这些老瓦房的墙上,贴着醒目的大牌子,上面写着“保护区”三个大字。
除了老瓦房,还有数十棵大树在拆迁中被保存下来。在老县衙西北方,一台挖掘机正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地上的瓦砾,几名工作人员正用小铲子或小扫帚清理地面。即墨古城核心区考古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准提庵遗址初露真容
即墨古城区共有98公顷,其中核心区占地约400亩。古城核心区指的是以老县衙为中心的周围区域,在古城墙内部。
“我们正在挖掘考古的这个地方是准提庵遗址。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准提庵建于清初,也有记载称该庵建于明朝。 “根据史料记载,即墨古城内西北隅有座准提庵,俗称后庵庙,是清朝初年由即墨的黄氏家族出资和崂山里的华严寺一起修建的姊妹庙。在文革时期,准提庵遭到严重破坏,后来被当成了商业仓库,改革开放后,这里建成了职工宿舍,就这样,准提庵遗址被掩没了半个世纪。 ”考古人员介绍说。
昨天的考古进展非常顺利,进行的也比较快,在考古人员精确计算和小心工作,昨天上午,准提庵露出部分轮廓,考古人员已经找到了准提庵的大门、过当、生活区、庙区,并挖出了石座等比较有价值的遗存物。 根据史料定位寻遗迹
在即墨古城区拆迁改造前,整个即墨古城区是一片商业和居民区,有新建村、南关等多个村庄,古城的大部分历史文物建筑都已经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失或被埋在地下,拆迁后的古城区碎砖破瓦遍地,考古人员又是如何在这么大范围的废墟中找到遗址的呢?
“在拆迁改造前我们就对古城的历史建筑做了摸底盘点,其中需要保护的全都保护起来,对于这些已经消失的历史文物建筑,我们根据史料记载,然后以老县衙等文物建筑为坐标,通过实地勘测,将其定位,然后把它发掘出来。”即墨市文广新局的副局长迟超勋说。 考古为规划提供依据
对于即墨古城区内的历史文物建筑到底有多少,能考古恢复多少,迟超勋没有给出肯定结论。 “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因为古城内的历史文物建筑保存程度不同,像准提庵这种古文物建筑,它的上层建筑虽然没有了,但是地基保存比较完整,通过对地基的考古,加上史料记载的内容,我们基本可以掌握它的原貌是什么样的。但其他一些历史文物建筑,比如文庙、城隍庙,遭受的破坏较大,遗址上曾建过一座四层的楼房,后来二职专又在这里建了个六层的学生公寓,建造这些高楼,地基打得会比较深,遗址地基肯定会遭到很大的破坏,考古自然会比较困难,很难弄得非常详细。 ”迟超勋说。
对于即墨古城的城墙,迟超勋说,即墨古城的古城墙是夯土的,在考古发掘上也很难弄得非常详细。 “通过历史文物建筑的考古,我们可以掌握某个历史文物建筑的详尽信息,比如一个建筑的长宽高、分成几个区、几个房间、过当、生活区是什么样的等等,通过这些考古资料,可以为即墨古城核心区的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迟超勋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即墨古城的安置区,即古城区原居民的回迁房的规划早已出台,但是即墨古城的核心区的规划图还没有出炉。据介绍,即墨古城核心区将建成宜商宜居、集商业、旅游、居住为一体的古色古香的风景旅游区。 即墨古城古建筑多
据清同治《即墨县志》记载:即墨境内有庙、寺、祠、庵、坛等各种古建筑98处(不包括鳌山卫、雄崖所及浮山所)。其中,在即墨古城区的古建筑除城池、楼阁、牌坊、桥梁、民居外,有县署、圣庙、学署、崂山书院、考院、参将署、守备署及庙、寺、祠、庵、坛等42处。即墨境内有各种牌坊108座。其中在即墨古城区有牌坊48座,至同治年间尚存38座。至清末民初,仍存约31座。时过境迁,现在,这些古建筑绝大部分已经荡然无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