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
青岛新闻城市档案区市撷英城市印象魅力青岛影像青岛青岛风光青岛概况
青岛器官捐献者长眠地:纪念墙诉说过去
2013-05-09 05:56:28 青岛早报

青岛器官捐献者长眠地:纪念墙讲述感人故事

青岛器官捐献者长眠地:纪念墙讲述感人故事

青岛器官捐献者长眠地:纪念墙讲述感人故事

  “亲人的名字就刻在墙上,我们终于有祭奠亲人的地方了。”昨天上午,市红十字生命奉献林二期工程落成,在位于福宁园公墓的生命奉献林一期基础上,二期设立了纪念墙,能容纳镌刻4000余名捐献者的名字,让他们捐献遗体、器官的故事永久流传,也给捐献者亲人一个祭奠他们的场所。目前已有近300位捐献者的名字刻在了纪念墙上,以后每年补充刻一次。

  亲手触摸亲人名字

  昨天上午,市红十字在生命奉献林二期举行了简单的落成仪式,很多捐献者家属来到现场。记者看到,生命奉献林二期是在一期工程基础上设立了一面长10多米、高近2米的纪念墙,墙体采用暗红色光面的花岗岩,分成10多块一字排开,其中一块上已经刻满了捐献者的名字。每来一名捐献者的亲属,都会到这面刻满捐献者名字的纪念墙前先找到自己亲人的名字,然后用手触摸一下这个名字,再用手机或者相机拍下来。

  “孩子终于有了安家的地方,我们以后有地方看孩子了。”捐献者家属郑先生拿出手机拍下墙上一个名字。他说,自己的孩子去年意外去世,捐献出了遗体,他们苦于没有可以缅怀孩子的地方,如今孩子的名字就刻在这墙上,他们以后可以随时来看望孩子了。

  纪念墙的一侧还题有 “人间有爱赠夏花,静美无言化永恒”几个字,表达了对捐献者的敬仰。很多捐献者的亲人站在纪念墙前,望着亲人的名字,嘴里默念着对亲人想说的话。

  受益者深深三鞠躬

  到场的捐献者亲人和捐献志愿者一一拿起白色菊花放到纪念墙捐献者的名字旁,表达对捐献者的缅怀。这其中还有一个特殊的人,他是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身材微胖,不是他自己说,谁也不知道他是一名器官捐献的受益者。

  “我听医生说今天有这个仪式,也赶来表达一下对捐献者的敬意,因为他们的捐献,我的生命得以延续。”这名中年男子告诉记者,他是青岛本地人,两年前患上肾衰竭,长期的透析治疗已经让他对生命失去了信心。没想到,就在他要放弃的时候,一名器官捐献者捐出的肾脏和他配型成功。“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马上在医生的安排下进行了移植手术。”中年男子说,手术半年来,他恢复得很好,目前已经基本没有排异反应,可以正常生活了。

  中年男子将一束白色菊花放到纪念墙前,嘴里说道:“我不知道是谁的肾脏在我体内,但我知道有你们捐献的大爱,才有了我生命的延续,谢谢你们。”说完,男子向纪念墙深深三鞠躬。

  设置电子屏讲述捐献故事

  【幕后】

  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2004年4月,在市红十字会和市民政局的努力下,福宁园公墓无偿捐献1500平方米绿地,建成了全国首座志愿者捐献遗体、器官、组织者纪念林——青岛红十字生命奉献林,为捐献志愿者提供一处公共纪念场所,成为我市爱国奉献教育和社会功德教育基地。

  “奉献林设立之初,捐献志愿者每人可认领一棵树,实施捐献后,亲人可以将捐献者的遗物或遗发等安葬在树下,并且立碑作为纪念的地方。”市红十字会三捐献办公室张少芹处长介绍,但随着岛城捐献者的增多,到2008年,奉献林里的200多棵纪念树已全部认领完毕。原有的奉献林已经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奉献者认领纪念树的需求,2008年以后的近300名捐献者就在等待奉献林二期的建设。

  “由于市区已经没有可用的土地建设生命奉献林二期,将二期建设到郊区也会给捐献者家属或捐献志愿者缅怀他们带来很多不便。”张少芹说,最后经过多方论证,决定在一期基础上建设二期,设立捐献者纪念墙,将捐献者的名字刻在墙上,一样可以起到缅怀的作用。

  “现在的设计能刻下4000个名字,预计使用10年,随着遗体捐献越来越被人们认可,也许用不了10年还要再扩建。”市红十字会副会长苏海音告诉记者,在纪念墙上铭刻下每个捐献者的名字,这种方式更具纪念的文化氛围,也符合捐献者大爱、奉献的精神。

  市红十字会和福宁园还将在奉献林设置两处19寸的触摸式电子屏幕,可播放捐献者生平和捐献事迹,并具备一定的网上祭奠功能。“电子屏是从德国进口的,预计下个月就能安装上。”福宁园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将协助收集捐献者的故事,将这些故事输入到电脑系统,后人在电子屏上点击捐献者的名字,就能看到捐献者的生平介绍和捐献的故事。据介绍,这种纪念遗体捐献者的方式,目前仅上海在实施,我市是国内第二处。

  另外,红十字生命奉献林的网站和网上祭奠空间也在建设中,近期就能上线,供捐献者家属和捐献志愿者网上献花缅怀。

  【人物】

  国外赶回祭奠父亲

  奉献林二期落成现场,一名年轻妈妈手捧一束鲜花,领着4岁大小的孩子,在纪念墙前站了很久,边抹眼泪边指着墙上的一个名字告诉孩子,这个就是外公。小女孩很懂事地紧紧抱住妈妈的腿,用她自己的方式给予安慰。

  “我父亲姜伦旭,退休前在海晶化工工作,今年1月份去世,将遗体捐到了医学院。”姜女士告诉记者,她没有见到爸爸最后一面,这是她一生的遗憾,姜女士的丈夫是英国人,婚后在英国定居,因为今年初她刚生了第二个孩子,父亲去世的时候家人就没通知她,一直到前几天,她才知道父亲去世并且捐出遗体的事情。

  【数字】

  全国每年新增60万肾病患者

  “仅我们医院常年近200名因肾病透析的患者,他们都需要肾源做移植手术。”青医附院肾病中心专家董震介绍,据统计,全国每年新增60多万尿毒症等肾病患者,这其中有些人因为一直没有合适的肾源移植,在等待中去世,仅有少部分能够移植获得重生。所以捐献者捐献的肾脏等器官,对这些患者来说就是 “救命稻草”。

  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介绍,我市目前有青医附院和解放军401医院两家器官捐献移植试点医院,这两家医院每年总共能做几十例肾脏移植手术,但肾源多数不是来自捐献,多是来自患者近亲属等,大量患者仍需等待捐献者捐献的器官延续生命。

  【链接】

  捐献遗体这样参与

  记者昨天从市红十字会了解到,我市登记志愿者已达3000余人,实施遗体捐献347例,角膜捐献64例,器官捐献5例、捐献12个大器官。“近两年捐献者多了,说明市民开始理解遗体捐献是造福后人的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这个行列。”张少芹处长介绍,2011年我市总共有26例遗体捐献,去年全市总共有约60例捐献者,今年到现在已经有30例了,而根据青岛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的统计,每年用于医学教研的遗体要到150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目前仍是几个学生用一具遗体的情况。

  市民想在百年后捐献自己的遗体、器官、角膜等,可到各区市红十字会登记填写申请表,也可拨打市红十字会电话80790667咨询。

青岛新闻 更多
城市档案 更多
区市撷英 更多
电子报刊 更多
茶都信阳 正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工业新城
青岛风光 更多
穿行花海
影像青岛 更多
2012青岛旅游城市宣传片
主办: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