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
青岛新闻城市档案区市撷英城市印象魅力青岛影像青岛青岛风光青岛概况
周代青岛人生活曝光:爱吃墨鱼 海蛎子27cm长
2013-04-18 06:09:33 青岛日报/青岛早报

    即墨北阡大汶口遗址发掘已半个多月,考古人员有了重大发现。记者昨天从考古现场了解到,一座周代比较完整的古城墙现出雏形。专家根据先前发掘出土的陶器、周代贵族墓群和大量贝壳以及这次发现的两个广场遗迹推测,这座城墙,很可能在3000年前是一个军事据点。

    20多处探方下挖1米多

    昨天上午,记者在位于即墨金口镇北阡大汶口遗址发掘现场。考古人员下挖了20多个方形、圆形的探方。20多名来自山东大学考古系的学生,在专家的指导下,手拿专用小铲等工具细心地观察和发掘。现场还有一名来自美国的考古留学生雷亭,她也在仔细地观察着探方内的情况。她告诉记者,她喜欢中国,对中国的文化很感兴趣。

    “在原来遗址的基础上,向西北方向作了延伸发掘。”青岛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玉海介绍,考古要求必须细致入微,不能进行得太快,在发掘的这半个多月里,每个探方都有发现和收获。记者注意到,现场划上了一道道不规则的线条,考古人员介绍说,这些地方刚刚探测到有价值的文化层,将进行下一步的发掘,或许可以帮助解读当时人的生活、环境等原态模样。

    周代“城墙”显雏形

    “文化土层下挖不到1米时,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城墙’。”青岛文物考古研究所林玉海所长介绍说,先前三次发掘中,也发现了类似这样的墙。这次又发现了古墙壁,而让考古人员惊喜的是,新发现的墙壁竟然和先前发现的衔接起来。“墙壁正好围成一个1600平方米的大院子。”林玉海告诉记者。

    在大汶口古遗址发掘现场,能十分清晰地看到两个文化土层,底层是大汶口文化时期,而在上边的则是周代的文化层。记者看到,两个文化层的界线十分明显清晰,颜色也不同。“每隔一个时期,都会出现一个夯实的土层,在考古发掘中,很明显能分辨出来。”林玉海说。记者看到,有的已经被考古人员勾勒出来大体轮廓,有的已经划上了发掘规划线。考古人员介绍,这座方形古城墙还需要进一步发掘。

    古城或是周代据点

    “发现完整的古墙壁,让我们很惊喜,也是这次考古的重大发现。”青岛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林玉海所长告诉记者,在衔接起来的这个城墙内,先前已经发现了6个周代贵族墓群,而根据每个墓葬出土的陶器、铜礼器等实物看,都与军事有一些联系,其中一些墓主还是“士”一级的军事首领。林玉海告诉记者,结合齐文化的特点,加上当时战争不断,新发现的完整墙壁很可能就是3000年前的一个军事据点。这里驻扎着一个或多个军事营地。

    发掘现场还发现了大汶口时期的两个大小不一的广场。一个200多平米,一个100多平米。据介绍,据此判断,早在7000年前,远古人类就已经有了很强的集体活动意识。

    周代陶豆重见天日

    “小心点,这是周代的陶器。”考古人员在下挖探方时,突然遇到了一个硬物,清扫后发现,这是一个破损的陶罐。考古专家介绍,这个陶罐埋在周代文化层中,也具有周代陶罐特点。在另一个探方里,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周代陶豆。记者看到,这个陶豆和现代的水果托盘有点相似,做工十分精细。据专家称,陶豆在周代是用来放食物的,也可以用作其他用途,距今已经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会有更多的石器、陶器重见天日。

    出土贝壳逐渐变小

    “两个文化层还出土了大量的贝壳,根据年代的不同,贝壳也很有研究价值。”考古专家介绍,四次发掘都出土了大量的海蛎子壳,最大的长约27厘米。而通过对这些贝壳的分类研究推断,7000年前的大汶口时期,居住在这里的人类比较稀少,所以海资源比较丰富,海蛎子壳的体型就比较大。而到了周代,随着居住人口的增多,挖海蛎的人多了,贝壳也就越变越小了。 

    历史断层能“掀盖头”

    那么,前三次北阡遗址发掘过程中出现的3000年历史断层问题,是否能在这次发掘中得到破解?考古专家告诉记者,缺失的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到周代之间的这段历史,目前仍没有发现这个时期的遗迹。他们推测,也许当时古人类遇上了天灾,集体迁移;也许这里属于海洋性气候,许多农业生产无法开展,所以迫于生存等原因,集体搬迁到了别的地方。

    考古专家介绍,他们也很想发掘到这3000年的历史断层,也许随着这次发掘的推进,会有所惊喜,那么青岛远古时代的历史链就能完整地连接在一起了。(记者 康晓欢)

上一页 1 2 显示全文
青岛新闻 更多
城市档案 更多
区市撷英 更多
电子报刊 更多
茶都信阳 正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工业新城
青岛风光 更多
穿行花海
影像青岛 更多
2012青岛旅游城市宣传片
主办: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技术支持:青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