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即墨北阡贝丘遗址展开第四次考古发掘,记者昨日在挖掘现场看到,500余个大小不一的周代圆形窖穴已显露真容;沿四面环壕(后称“护城河”),一个1600平方米的人类聚居点的四面墙基,已完整呈现;第七座贵族墓葬,业已浮出水面。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青岛人生活图景浮现,其中很多出土物显现了青岛老祖宗的生活细节与习俗。据了解,第四次考古挖掘将在5月底前结束,之后将进行挖掘文物的室内整理和研究工作。
开掘500多个窖穴 细翻古人“垃圾箱”
沿滨海大道一路向东北行进,至即墨金口镇的北阡村,一处散落田间的高台地上人头攒动。来自山东大学考古所的师生、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的四名队员和附近村民组成的近30人的考古队忙碌其间。此次发掘的重点则集中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文化地层。在圆形窖穴底部,考古队员不停用小铲刮削着穴壁上的土层。据说,对于土质、土色和包含物的目测和分析,直接决定了不同时间和时期地层划分的准确度。类似的圆形窖穴大小不一,在遗址中居然已开掘了500多个,其中最大的口径达4.4米。
来自山大的一名同学身边已有两只分装出土物的塑料袋,里面装有从窖穴中出土的贝壳和陶器的残片,墨鱼壳也是窖穴土层中的常见物。难道墨鱼是周代青岛人的家常便饭?
这些窖穴究竟做何用处?考古现场的负责人王芬告诉记者,它们最初用来贮藏食物,而后其中一些被废弃,成为填充垃圾的灰坑。当然,要遇到里面装有贮藏物的窖穴,那得靠运气,目前考古队还没有发现这样的窖穴。
正方形“城池”完美呈现 磨盘、纺轮勾画祖宗生活细节
“你所踩的这个位置就是一堵墙。”王芬指着正站在几个窖穴间的记者脚下的那块地方,表面上它与其他地方没有不同,可是仔细看旁边深坑的纵切面,就会发现,墙的一侧是环壕(护城河),墙基的位置经过了多层的夯实,厚度达到了约1米。
在这第四次挖掘中,四面墙基终于完整呈现,每一边都是相同的40米长,一座1600平方米的西周青岛人的袖珍城池就这样呈现眼前。这块三面环山、距海岸线不足5公里的风水宝地,同时囊括了距今7000万年前的北辛文化至大汶口文化早期、以及周代至春秋时期的青岛人的生活遗迹。
据说到目前为止,对于这座城池,考古人员还只找到唯一的一个出入口。
市考古所的小陈在墙基边捡起一小块圆滑的小石头给记者看,“经过了打磨,还有一个平均的厚度,现在只需一眼,我们就能断定这是一个磨盘的一角!”在城池内外的挖掘中,除了磨盘的碎片,还发现了纺轮。它们共同勾画了周代青岛人生活与劳作的细节。
第七座贵族墓葬循周风 仿铜陶礼器等有浓厚土著色彩
在前三次发现6座贵族墓葬的基础上,此次第七座贵族墓葬又低调面世。随葬品中,仿铜陶礼器、陶豆等器物虽带有浓厚的土著色彩,但从棺椁的形制以及葬制来看,当时此地已是周风鼎盛了。
“遵循周风的礼器上多有规整的纹饰,而土著的陶器多是素面的。”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玉海解释,“另外,据周代的葬制,多是起一个二层的高台,在上面放置随葬器物;棺椁下也会另掘坑,随葬狗以及其他陶器。这些葬制都是从齐国传入的。”
“这些间隔虽远,却排列有序的贵族墓葬,所体现的,应当是青岛地方土著文化与中原周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林玉海说。(记者 李魏)
即墨北阡大汶口遗址发掘已半个多月,考古人员有了重大发现。记者昨天从考古现场了解到,一座周代比较完整的古城墙现出雏形。专家根据先前发掘出土的陶器、周代贵族墓群和大量贝壳以及这次发现的两个广场遗迹推测,这座城墙,很可能在3000年前是一个军事据点。
20多处探方下挖1米多
昨天上午,记者在位于即墨金口镇北阡大汶口遗址发掘现场。考古人员下挖了20多个方形、圆形的探方。20多名来自山东大学考古系的学生,在专家的指导下,手拿专用小铲等工具细心地观察和发掘。现场还有一名来自美国的考古留学生雷亭,她也在仔细地观察着探方内的情况。她告诉记者,她喜欢中国,对中国的文化很感兴趣。
“在原来遗址的基础上,向西北方向作了延伸发掘。”青岛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玉海介绍,考古要求必须细致入微,不能进行得太快,在发掘的这半个多月里,每个探方都有发现和收获。记者注意到,现场划上了一道道不规则的线条,考古人员介绍说,这些地方刚刚探测到有价值的文化层,将进行下一步的发掘,或许可以帮助解读当时人的生活、环境等原态模样。
周代“城墙”显雏形
“文化土层下挖不到1米时,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城墙’。”青岛文物考古研究所林玉海所长介绍说,先前三次发掘中,也发现了类似这样的墙。这次又发现了古墙壁,而让考古人员惊喜的是,新发现的墙壁竟然和先前发现的衔接起来。“墙壁正好围成一个1600平方米的大院子。”林玉海告诉记者。
在大汶口古遗址发掘现场,能十分清晰地看到两个文化土层,底层是大汶口文化时期,而在上边的则是周代的文化层。记者看到,两个文化层的界线十分明显清晰,颜色也不同。“每隔一个时期,都会出现一个夯实的土层,在考古发掘中,很明显能分辨出来。”林玉海说。记者看到,有的已经被考古人员勾勒出来大体轮廓,有的已经划上了发掘规划线。考古人员介绍,这座方形古城墙还需要进一步发掘。
古城或是周代据点
“发现完整的古墙壁,让我们很惊喜,也是这次考古的重大发现。”青岛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林玉海所长告诉记者,在衔接起来的这个城墙内,先前已经发现了6个周代贵族墓群,而根据每个墓葬出土的陶器、铜礼器等实物看,都与军事有一些联系,其中一些墓主还是“士”一级的军事首领。林玉海告诉记者,结合齐文化的特点,加上当时战争不断,新发现的完整墙壁很可能就是3000年前的一个军事据点。这里驻扎着一个或多个军事营地。
发掘现场还发现了大汶口时期的两个大小不一的广场。一个200多平米,一个100多平米。据介绍,据此判断,早在7000年前,远古人类就已经有了很强的集体活动意识。
周代陶豆重见天日
“小心点,这是周代的陶器。”考古人员在下挖探方时,突然遇到了一个硬物,清扫后发现,这是一个破损的陶罐。考古专家介绍,这个陶罐埋在周代文化层中,也具有周代陶罐特点。在另一个探方里,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周代陶豆。记者看到,这个陶豆和现代的水果托盘有点相似,做工十分精细。据专家称,陶豆在周代是用来放食物的,也可以用作其他用途,距今已经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会有更多的石器、陶器重见天日。
出土贝壳逐渐变小
“两个文化层还出土了大量的贝壳,根据年代的不同,贝壳也很有研究价值。”考古专家介绍,四次发掘都出土了大量的海蛎子壳,最大的长约27厘米。而通过对这些贝壳的分类研究推断,7000年前的大汶口时期,居住在这里的人类比较稀少,所以海资源比较丰富,海蛎子壳的体型就比较大。而到了周代,随着居住人口的增多,挖海蛎的人多了,贝壳也就越变越小了。
历史断层能“掀盖头”
那么,前三次北阡遗址发掘过程中出现的3000年历史断层问题,是否能在这次发掘中得到破解?考古专家告诉记者,缺失的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到周代之间的这段历史,目前仍没有发现这个时期的遗迹。他们推测,也许当时古人类遇上了天灾,集体迁移;也许这里属于海洋性气候,许多农业生产无法开展,所以迫于生存等原因,集体搬迁到了别的地方。
考古专家介绍,他们也很想发掘到这3000年的历史断层,也许随着这次发掘的推进,会有所惊喜,那么青岛远古时代的历史链就能完整地连接在一起了。(记者 康晓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