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即墨北阡贝丘遗址展开第四次考古发掘,记者昨日在挖掘现场看到,500余个大小不一的周代圆形窖穴已显露真容;沿四面环壕(后称“护城河”),一个1600平方米的人类聚居点的四面墙基,已完整呈现;第七座贵族墓葬,业已浮出水面。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青岛人生活图景浮现,其中很多出土物显现了青岛老祖宗的生活细节与习俗。据了解,第四次考古挖掘将在5月底前结束,之后将进行挖掘文物的室内整理和研究工作。
开掘500多个窖穴 细翻古人“垃圾箱”
沿滨海大道一路向东北行进,至即墨金口镇的北阡村,一处散落田间的高台地上人头攒动。来自山东大学考古所的师生、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的四名队员和附近村民组成的近30人的考古队忙碌其间。此次发掘的重点则集中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文化地层。在圆形窖穴底部,考古队员不停用小铲刮削着穴壁上的土层。据说,对于土质、土色和包含物的目测和分析,直接决定了不同时间和时期地层划分的准确度。类似的圆形窖穴大小不一,在遗址中居然已开掘了500多个,其中最大的口径达4.4米。
来自山大的一名同学身边已有两只分装出土物的塑料袋,里面装有从窖穴中出土的贝壳和陶器的残片,墨鱼壳也是窖穴土层中的常见物。难道墨鱼是周代青岛人的家常便饭?
这些窖穴究竟做何用处?考古现场的负责人王芬告诉记者,它们最初用来贮藏食物,而后其中一些被废弃,成为填充垃圾的灰坑。当然,要遇到里面装有贮藏物的窖穴,那得靠运气,目前考古队还没有发现这样的窖穴。
正方形“城池”完美呈现 磨盘、纺轮勾画祖宗生活细节
“你所踩的这个位置就是一堵墙。”王芬指着正站在几个窖穴间的记者脚下的那块地方,表面上它与其他地方没有不同,可是仔细看旁边深坑的纵切面,就会发现,墙的一侧是环壕(护城河),墙基的位置经过了多层的夯实,厚度达到了约1米。
在这第四次挖掘中,四面墙基终于完整呈现,每一边都是相同的40米长,一座1600平方米的西周青岛人的袖珍城池就这样呈现眼前。这块三面环山、距海岸线不足5公里的风水宝地,同时囊括了距今7000万年前的北辛文化至大汶口文化早期、以及周代至春秋时期的青岛人的生活遗迹。
据说到目前为止,对于这座城池,考古人员还只找到唯一的一个出入口。
市考古所的小陈在墙基边捡起一小块圆滑的小石头给记者看,“经过了打磨,还有一个平均的厚度,现在只需一眼,我们就能断定这是一个磨盘的一角!”在城池内外的挖掘中,除了磨盘的碎片,还发现了纺轮。它们共同勾画了周代青岛人生活与劳作的细节。
第七座贵族墓葬循周风 仿铜陶礼器等有浓厚土著色彩
在前三次发现6座贵族墓葬的基础上,此次第七座贵族墓葬又低调面世。随葬品中,仿铜陶礼器、陶豆等器物虽带有浓厚的土著色彩,但从棺椁的形制以及葬制来看,当时此地已是周风鼎盛了。
“遵循周风的礼器上多有规整的纹饰,而土著的陶器多是素面的。”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玉海解释,“另外,据周代的葬制,多是起一个二层的高台,在上面放置随葬器物;棺椁下也会另掘坑,随葬狗以及其他陶器。这些葬制都是从齐国传入的。”
“这些间隔虽远,却排列有序的贵族墓葬,所体现的,应当是青岛地方土著文化与中原周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林玉海说。(记者 李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