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虾虎、蛤蜊、海蛎子,鱿鱼、蛏子、老板鱼……如果你是海鲜发烧友,来到这里一定会让你大呼过瘾;如果你喜欢热闹,爱好传统民俗文化,那么10万人同赶一集的景象绝对让你不虚此行。这里就是始于清康熙年间、有着300年悠久历史的城阳区上马大集。海鲜满市的上马大集对上马人来说不只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难以割舍的大集情结。
古老集市焕发新活力
今年69岁的吴元珍做过许多工作,从泥瓦匠到渔民,从小学老师到街道文化站站长,到底从事过多少行当,就连吴元珍自己也有些记不清了。在上马街道办事处从事文化宣传工作30年里,凭借对上马街道各个地方的了解,近年吴元珍一手编撰了《上马镇史志》,是街道上有名的“上马通”。对于家门口的上马大集,老人家一说起来便停不了。
对于上马大集的历史渊源,吴元珍告诉记者,上马集古时称马戈庄集,马戈庄集始设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300多年,当时集市规模较小,大都是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贩。小商小贩在农历的三、八之日变走街串巷为到集结定点交易。于是逢农历三、八便形成了马戈庄集市,据《即墨县志》记载,在光绪年间,马戈庄集市已具规模,民国时期规模更大。集市贸易原来只有针头线脑、锅碗瓢盆,后来又增添了杈把扫帚扬场锨、粮米油盐、各种蔬菜瓜果,还增添了耙耢驴具和大牲口市场。
建国前夕因避战乱,马戈庄集市一度迁至大荒村西南方的乱葬岗。1949年6月解放,集市回迁。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域地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村户户在致富的道路上如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弃农经商者如雨后春笋,破土而生,马戈庄集市无论是规模还是档次都上了好几个台阶。1988年,迫于现有场地已满足不了日趋扩大的集市,集市由原村街迁至村东南方的开阔地带。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市场贸易日益繁荣兴旺,1995年,集市北侧马戈庄海鲜批发市场形成;1999年,集市北侧旧货交易市场建成;2005年,集市东北侧商贸城建成;2009年,集市东南侧以海鲜集散为主要特色的上马农贸市场和海鲜餐饮为主的上马胶州湾特色小海鲜美食港建成。这些不同商业体的建成,与上马大集交相呼应、相互交融、相辅相成,大大丰富和完善了集市贸易的内容,使这300多年的古老集市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今,上马大集已被评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镜头1
人挤人位难寻
驾车顺着上马岙东路自北向南往大集方向行驶,在离大集500米的地方,望了望前方人山人海的景象,吴元珍无奈地告诉记者,因为赶集的人太多,车已经无法再向前了。记者只得下车步行进入大集,站在大集的外围记者发现,在这里不仅车位难寻,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就连一个人的身位也难以寻到。
“这些年来,各地的超市和小区附近固定的市场越来越多,一些传统的集市受到挤压,形势大不如前,但就现在来看,上马大集还没有这方面的顾虑,非但没有萎缩,反而是人气越来越高。”吴元珍告诉记者,和许多大集建立之初一样,上马大集的设立也是为了方便上马附近的村民们以物易物,但如今除了上马以外,河套、棘洪滩、城阳等地的人都慕名来赶上马大集,集上的商户有上马和红岛等地的,也有即墨、胶州、黄岛,甚至是高密和烟台等地的商户。吴元珍介绍,进入腊月大集的人流量会一天比一天多,春节前的几个大集,每次的人数都能超过10万人,和城阳大集一同成为城阳区人气最旺的两个大集。
镜头2
海蛎子顶盖肥
海蛎子学名牡蛎,南方多地又称生蚝,为一种常见的贝类海鲜。因为富含蛋白质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其超高的营养价值被营养学家称为 “海中牛奶”。据上马当地的老人们介绍,海蛎子一直被当地人当做补元气的佳品,由于其低廉的价格,在过年的时候更是成为普通百姓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在大集的外围,来自红岛的商贩们将海蛎子整车地拉到集市上,随后分装在麻袋中等待顾客前来购买。“正宗红岛海蛎子,假一赔十,不肥不要钱啦。”从商贩们的吆喝声中,记者听出集市上的商贩们都把 “红岛海蛎子”当成金字的招牌。
产海蛎子的地区并非只红岛一处,为什么如此推销,卖海蛎子的红岛居民韩红德告诉记者,红岛地区养殖海蛎子由来已久,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由于水质好、阳光充足,红岛出产的海蛎子肉肥味美,“我不是说好听的,你问问当地人就行,都认红岛海蛎子。”韩红德一脸自豪地说,由于今年红岛海蛎子大丰收,海蛎子的质量5年来最好,可价格却是5年来最低,平均一斤才两块钱。
看到有的顾客心存疑虑,商贩们当场敲开海蛎子壳展示,结果每一个都是顶盖肥。热情的商贩将一个撬开的海蛎子递到记者手中,“你尝尝吧,生的就能吃,新鲜得很。”一名商贩说道。虽听说过海蛎子可生吃,但面对眼前这坨软软的“白肉”还是让人有所顾虑,最终经不住商贩们的热情,记者一口将海蛎子肉吞下,虽然有些凉,但海蛎子肉的鲜味让人难忘。
镜头3
剧毒鱼成美味
上马大集占地百亩,其中最大的一处分市便是海鲜市,除了大集外围的散户外,还有足足3条大街销售海鲜。走在海鲜大街上,记者惊奇地发现有不少商贩正在销售河豚鱼干,众所周知河豚鱼含有致命的河豚毒素,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可在这里河豚鱼的销量却相当可观,每斤20元至30元不等的价格,前来购买的人络绎不绝。
看到记者和前来购买的顾客们心存疑虑,来自即墨的河豚鱼贩刘长云撕下一小块河豚鱼干,放进嘴里嚼烂后咽下肚子。“大姨,我家的鱼你放心吃行了,我们自己家都吃,要是还留着一点毒就先把我先毒死。”刘长云自信地说。由于河豚鱼剧烈的毒性,一旦被误食那么食用者很可能凶多吉少,刘长云为何如此有信心?对此,贩鱼近10年的刘长云告诉记者,按照老一辈的说法,河豚鱼的毒性主要集中在内脏和血里,在处理河豚鱼时只要将这两样处理干净,一般都可放心食用。在挑选时,要注意看鱼身是否干净,只要鱼身上还有一丝鱼血就要谨慎,在烹饪时则建议大火长时间炖煮。对于坊间流传的“拼死吃河豚”一说,在刘长云看来只要掌握了挑选和煮制的门道,这种顾虑大可不必。
时至今日,在上马等地依然保留着过年做 “河豚鱼冻”的传统,将河豚鱼切碎和萝卜大火熬煮,冷却后便是一盆鲜美的河豚鱼冻。
镜头4
巨无“鲅”霸气足
“鲅鱼跳,丈人笑。”在岛城,味美刺少的鲅鱼一直是馈赠佳品,出嫁的女儿过年过节如果不把鲅鱼带回家,便会被认为是日子过得不好。冬日里送不了新鲜的鲅鱼,当地人便开动脑筋,在春秋季将吃不完的鲅鱼破开后全身抹盐,放到坛子里腌制,到了冬天便是美味的咸鲅鱼。久而久之商贩们也把这当成一种固定的经营方式,如果遇到价格不高或卖不完的情况,便把鱼腌制好等待冬天再卖。走在大集上,一条条油亮亮的咸鲅鱼随处可见,不少鲅鱼的个头和重量都让人瞠目结舌,记者拿起一条筐子里的大鲅鱼,结果发现一只手根本拿不稳,放到秤上一称,一条大鲅鱼足足有10斤重。像这样个头的鲅鱼在别处或许少见,但在上马大集人们早已是见怪不怪。
腌咸鱼看似只是将鲜鱼与盐相结合,经长时间腌制后即可。但使用相同的原料,100个人腌咸鱼可能腌出100种不同的味道,在这方面人称二哥的孟传波绝对是一把好手。集市上卖鱼的人家少说也有30家,但二哥家的咸鱼总是卖得最快,“这咸鱼吧,看似都是一个样,实际上你只要尝尝,甚至是看看就知道,绝对不一样,我这腌咸鱼的手艺是老父亲传的,10几年了一直都用这法。”孟传波介绍说,老孟家的咸鱼讲究的是咸淡适宜,蒸熟后鱼身上通常都会流出一股黄色的鱼油,吃起来咸香味十足,搭配玉米面饼子更是一绝。
除了海蛎子、鲅鱼等海鲜,这里还有蛏子、墨鱼、海虹、老板鱼等50多种美味海鲜。如果你是一位海鲜发烧友,来到这里你不会因为吃不过瘾而发愁,也不会因为花钱多而肉疼,更不会因为缺少选择而烦恼。“这两年除了红岛当地的人来上马大集外,像胶州、即墨等地的海鲜贩子也都来赶上马大集,他们带来的许多海鲜连我这个老渔民都不认识,这里的海鲜真是越来越全了。”吴元珍感慨地说。
古老手艺技压群雄,老吴家豆腐腰杆硬——
咱家豆腐不卖光 别家甭想开张
链接
海水豆腐是大众化传统食品,吴元珍告诉记者,岛城做海水豆腐的人家数不胜数,但提起向阳村老吴家的海水豆腐,整个上马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上马的市场上,往往一条大街有10多家卖豆腐的摊位,如果老吴家的豆腐不卖完,别家的就甭想开张。
跟随吴元珍,记者来到上马向阳村老吴家豆腐坊,在这里记者见证了家喻户晓的老吴家豆腐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精选当地的黄豆,每一粒都是颗粒饱满;经过5次以上的浸泡冲洗,确保原料豆子里不含一点渣滓;手工磨豆确保豆汁原汁原味;海水点豆腐保留豆腐原始的香味;上模压制,用500多斤重的大石头将豆腐中多余的水分压出,保证豆腐的口感。乍一看老吴家豆腐的制作工艺和别家并无不同,但就是对每一个步骤的百分百坚持使老吴家豆腐经久不衰。
到了中午,来豆腐坊买豆腐的村民络绎不绝,吴成杰做出的3笼豆腐很快便卖光,甚至无需推车到市场叫卖。对每个前来买豆腐的村民,称重后吴成杰都会再添上一些,这也使他的豆腐坊成为乡亲们眼中的 “香饽饽”。与之前探访的诸多豆腐坊不同,老吴家豆腐坊的环境要好许多,每做好一笼豆腐,老板吴成杰便会用清水将工作车间清洗一遍。“一旦有渣子混进豆腐里,我这一笼豆腐宁可不卖。”吴成杰严肃地告诉记者,这项做豆腐的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从前向阳村几乎是家家户户做豆腐,但做到现在只有他一家还在坚持着。做了十几年的豆腐,吴成杰告诉记者,他也曾想过换个别的行当干干,尤其是看到许多同村人干别的生意发家致富后,他许多次考虑关闭豆腐坊,和家人另干些挣钱多的行当,但每每想到有百年豆腐村美誉的家乡,如今只剩下自己一家做豆腐的,如果豆腐坊关了,豆腐村的历史也就到此为止了。吴成杰表示,每当有离开的想法时,闻闻这一屋的豆香味,就很难和豆腐坊说再见,到现在一家人已经离不开豆腐。
为使制作海水豆腐的古老技艺传承下去,让豆腐村的名号重新打响,吴元珍表示目前街道正在努力为向阳村豆腐制作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来街道也会给予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扶持,让豆腐村的老手艺传承下去。
挣不着钱也不能砸招牌
人物
韩红德,今年33岁,是个土生土长的河套人。过够了出海打鱼长期与家人分离的日子,听同行们说养海蛎子能挣钱,“2007年俺几乎是投上了所有家当用来养海蛎子,可打鱼俺是内行,这养殖的学问俺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虽然每天都和家里人泡在养殖池里,但前几年的收成却都不怎么好,养出的海蛎子又瘦又小,别说拿出去卖,就连自己家里吃都觉得寒碜。自家养的海蛎子卖不上好价钱,一些同行建议可以批发烟台等地的海蛎子,然后拿回来当红岛海蛎子卖,可俺仔细想了想这不就是坑人吗?祖辈们经营了几百年的招牌,可不能毁在咱手里,因此自家的海蛎子再瘦,也只卖正宗的红岛海蛎子。”
“养了4年海蛎子赔了4年,家里人都劝俺快算了吧,还是出海打鱼吧,俺也想过要放弃,可是就在俺想放弃的时候,老天照顾俺,今年的潮水格外好,海蛎子长得非常好,俺家的养殖池现在就出产了快1万斤海蛎子了,而且海蛎子不管大小,个个都是顶盖肥,仔细算了算今年肯定能挣钱。”
剧毒河豚救了他们全家
故事
河豚因为有毒,一直被当地渔民视为不详之鱼,捕捞回来的河豚鱼,渔民们通常会在码头上就地扔掉。据当地老人们介绍,河豚鱼还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古时候的一户人家由于家庭贫困,因此一家人经常吃不饱饭,一年恰逢大旱,粮食颗粒无收,当家的男人眼看家里人就快饿死,想即使要死也要做个饱死鬼。于是这名男人到附近的码头上捡了许多船上丢下的河豚鱼,回家后和灰菜(当地一种野菜)一同炖煮,一家人吃饱后静静地躺在床上等死,谁知一夜过去了,第二天清晨一家人竟平安无事。从此后男人每日到码头拾河豚鱼回家煮食,靠着剧毒的河豚鱼,一家人竟熬过了大旱的一年。(记者 王晓先 于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