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岛头条 > 正文

交通出行从蓝图到落地:隧道费降低 学生坐专业校车

来源:青岛早报-- 2013-01-13 06:29:56 字号:TT

    全市4万多中小学生坐上安全舒适的专业校车,上学路上安全有保障;随着公交车辆更新和购进,公交线路向农村延伸,城乡公交一体化格局正在构建中;桥隧开通连接两岸,而隧道通行费用的降低让利于民,出行成本降低……在青岛的交通出行上,居民感到越来越便利,越来越安全,而这些变化无不渗透着历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言献策和推动,他们的呼声已经或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代表委员关注隧道收费

    说起自己去年的提案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变成现实,市政协委员戴淑娟连说“没想到”。去年的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戴淑娟关注的是2011年6月份通车的胶州湾海底隧道,它的通车结束了青岛主城区和黄岛区“青黄不接”的历史,给大青岛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空间,为市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在感受隧道带来便利的同时,戴淑娟也听到了很多市民对海底隧道收费偏高的抱怨。“我周围很多市民都反映家用小轿车单程通行收费30元太贵,往返一趟要花上60元。”戴淑娟说,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反映市民呼声是一种责任,她提交了《关于青岛市胶州湾海底隧道收费案》,建议以办理隧道年卡的形式,降低过隧道费用;或者推行青岛市民卡,对通行的本地车给予打折优惠。两条建议的目的都是降低通行费用。

    市人大代表张录提交的《关于减收在青黄两地工作市民通过胶州湾隧道费用的建议》,也给出了通过办月卡、年卡的形式降低通行费的建议。

    降价提案7个月变现实

    两会结束3个月后,戴淑娟就接到了通知,参与由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物价局以及胶州湾隧道营运方国信集团等多部门参与的答复会。在答复会上,市物价局的相关负责人解释了7座及以下小客车单次通行30元标准的由来,并说明了收费的用处,以及实行月票制、年票制可能会存在的问题。当时会议并没有明确的说法,只是说市政府相关部门会根据代表委员的建议继续调研。

    2012年10月31日,正在外地写生的戴淑娟接到了国信集团的电话说,她提案中提出的关于胶州湾海底隧道通行费降价的建议得到了最终落实:7座及以下客车,通行隧道的费用由现行的30元/车次下调至20元/车次。

    “通过这个提案,我看到了政府处理政协委员提案的速度和效率。”戴淑娟说,提案从提出到最终变成现实只用7个月左右的时间,提案的迅速落实也给了她极大的信心:以后的提案多关注普通百姓的呼声,为老百姓代言。

    据介绍,胶州湾隧道通行费下调以来,每月通行车辆60万辆左右,比降价前增加20%。

    勾画城乡公交一体化蓝图

    城市公共交通是关系到每个人出行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动脉,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后,人们把焦点关注在城乡交通一体化上。早在2008年市人大第十四届一次会议上,代表孙永亮就提出了《关于促进我市城乡交通一体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为我市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画出蓝图:首先要确定农村客运公交化运营模式,统一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对原有相关客运班线进行公交化运营改造,采取“成熟一条、改造一条”的方式,对条件相对成熟的道路客运线路进行公交化试点改造,逐步推广到各县(市、区)至乡镇、村的客运班线,最终实现全市区域覆盖,实现村村通公交客运车。

    城市公交一体化的推进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年的市两会上,各区市代表委员都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推动这一民生工程的加速。2010年,市人大第十四届三次会议上,崂山团代表顾少民领头提出 《关于加快崂山区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城乡公交一体化不断推进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将城市公共交通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连续6年将更新、新增公交车辆列入市办实事,更新、新增低排放、大容量公交车4774辆,不断开辟优化线路,截止到2012年底,市区共有公交线路257条,线路总长度5000余公里。

    据悉,我市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先后将原黄岛区、城阳区、崂山区纳入市区公交网络系统,而桥隧时代的到来为原胶南、原黄岛、胶州与青岛市区之间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扫清了最大障碍。2011年隧道公交正式开通,标志原市内七区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同年8月份,青岛汽车东站至即墨温泉的交运温馨巴士617路车正式开通,作为青岛市首条城际公交,成为连接城乡的一条纽带。

    自2010年,交运温馨巴士在崂山区先后开通了611、612、615等10余条城乡公交线路,覆盖众多农村区域的公交盲点,基本上实现了崂山公交“村村通”。

    除了崂山区之外,温馨巴士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正在向即墨、莱西、平度、胶州等其他县市延伸。去年年底,作为试点单位的即墨基本实现“村村通”公交。

    上学路存在安全隐患

    中小学校及幼儿园上下学的交通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热点和焦点,多年来,一届又一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配备专用校车、开设学生公交专用车等建议和提案。早在2007年,市人大第十三届五次会议上,代表马鸿冰提出《关于强化校车管理的建议》,2008年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委员武建平提出了开设中小学定时公交专车的提案,随后几年时间,校车问题几乎都在每年大会上被重点提及。

    “我提的不少建议并不是突发奇想,都是经过较长时间的调研。”连任四届人大代表的马鸿冰已经66岁了,如今虽已不再是人大代表可依然关注民生,他收徒弟 “传帮带”,教年轻的人大代表如何调研和提出更好的建议。马鸿冰说,校车问题他这些年持续关注,如今终于“瓜熟蒂落”,孩子们能够坐上安全又舒适的专业校车,这也是代表们最乐于见到的结果。

    谈起当年的建议,马鸿冰说他经常去农村地区,发现一些村镇合并后,学生上学离家远,有的步行有的骑自行车,有些私车充当校车,不规范也不安全,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经过一番调研,将这一建议带到了人代会上。

    农村校车两次列入市办实事

    今年马鸿冰注意到,不少代表和委员提出了更多关于配备专业校车、规范管理、加快校车立法等建议,加快了校车配备和规范管理的步伐。

    2011年,青岛在全国率先试点开通了学生公交专车和专用校车,我市购进了一批专业的大鼻子校车,在市南区几所小学试点运行,随后向市北、李沧等区域推进,2012年将发展农村校车这项民生工程作为市办实事重点发展,在全市配置600辆专用校车重点投放到农村地区,按照“政府主导,部门监管,企业运营,规范管理,财政补贴”的专用校车运营模式,先后在城阳区、开发区、平度市、莱西市、胶南市和胶州市中小学开通专用校车,共开通线路1170条,服务学校204所,惠及学生4.1万人。今年我市继续大力推进农村专用校车配置力度,再次将配置600辆专用校车列入市办实事,重点投放农村学校,并实施政府补贴。经过两年努力,我市农村专用校车达到1200余辆,将惠及近10万名学生。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