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岛头条 > 正文

青岛订婚彩礼世纪演变:从三根油条到万紫千红

来源:大众网-- 2012-10-30 13:51:50 字号:TT

    上世纪60年代 三根油条成就一生姻缘

    今年70岁的郝嫦娥大娘已是金婚,老太太非常满足现在的生活,“我就是相中了俺对象的孝顺,俺两个儿子也都跟他似的,都很孝顺,我跟老伴身体也都还不错,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10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老人家中时,老两口正在跟几个邻居一起打扑克,笑声不断传出,说起当年结婚的事情,郝大娘感慨,“就好像昨天刚刚发生一样,记得那么清楚。”

  

  老人告诉记者,她 19岁的时候就已经是青岛晶华玻璃厂的工人,那时候,比她大三岁的王大爷还是个学生,“他在济南上中专,是青岛人。”当时的王大爷利用周末来玻璃厂实习,中午跟郝大娘等工人一起吃饭。

    那时候什么都靠供应,工人们一顿饭就是四根油条、一碗玉米稀饭,来实习的王大爷当时把自己的四根油条全都包好,只在那里喝稀饭。热心的郝大娘问他怎么不吃,王大爷说了一句,“俺娘在家里捞不着吃。”听完这句话,她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说不出是啥滋味,“我就因为这个跟了他,当时就觉得这个孩子真是孝顺。”于是,郝大娘二话没说,把自己的三根油条一股脑给了王大爷,当时,其他工人也每人省出一根油条给了孝顺的王大爷。

    三根油条成就一生姻缘,回到济南继续学业的王大爷记着这些人的心意,就给郝大娘写了一封信。虽然信封上写着寄给郝大娘,信里的内容可是感谢大家的,大家传着看信并一致觉得,人家既然来信感谢,应该给人回一封,于是,众人建议郝大娘,“你给他回信吧”。责无旁贷的郝大娘给王大爷回了一封信,大爷又寄来一封,就这样,也没啥介绍人,两人慢慢成了恋人。

    等王大爷一毕业回到青岛分配了工作,两人的婚事就提上了日程。王大爷是家里的独子,父母身体不好,经济状况也比较困难,没有订婚的钱。到结婚的时候,也是什么都没有,大爷骑着自行车去郝大娘的宿舍接她,去把结婚证领了回来,“当时领证还给两个暖瓶,走到小村庄时打碎了一个,把俺心疼得不行了。”郝大娘到了婆家后,婆婆就安排公公买了7块钱的菠菜,一家人吃了一顿用菠菜汤下的面条,这婚就算结了。

    两人婚后每个人每月工资都是 31块钱,第二年涨到36块钱,到了1976年,单位分了房子,两个人靠这些工资照顾生病的老人,两个儿子,直到上世纪80年代,日子才一天一天好起来,房子也越来越大。等到1988年,郝大娘的大儿子结婚的时候,老两口给了儿媳妇1000多块钱的彩礼钱,到了1994年,小儿子订婚的时候,彩礼钱给了4000多块钱,还有了金货。考虑到大儿子结婚的时候,媳妇没有金首饰,郝大娘就给她补买了一些,还补上了3000多块钱。郝大娘感慨地说,现在日子过得好了,每家都有两套房,“庆祝金婚是在大酒店里办的酒席,比结婚的时候热闹多了,俺俩一辈子没红过脸,用老伴的话说,他来世还娶我。”

    上世纪70年代 男方家给200元买衣服钱

    “俺订婚那会儿,算是条件好的了,男方家很舍得花钱,订婚的时候,男方买了糖和点心,还给了我200块钱,让我去上海买衣裳。”今年63岁的刘秀云告诉记者,在那个年代,大家伙就都知道上海的衣服时髦,料子好,很多人都托人从上海捎布料,自己拿着男方家给的订婚钱,亲自到了上海,买回来一些好布料。当时男方家出手阔绰,还给置办了一对红箱子,还买了写字台和橱。“当时的糖和点心,不是很好买,这些年一直流行的六色礼,我估摸着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兴起来的”。

    “我那会儿住在四方区人民路上,算是青岛市的中等地段,当时,中山路最好,台东第二,四方区第三,彩礼都差不了太多。”刘秀云说,到他们结婚的时候,家里请了个老厨师,“当时摆了五六桌。”她说,等到自己的闺女结婚的时候,男方给了一万零一元,“还买了钻戒,就算订婚了,结婚的时候在酒店摆了十几桌”。

    上世纪80年代 男方家给了300元和布料

    位于抚顺路批发市场附近的金耀喜铺每天人来人往生意兴隆,喜铺的经理史慧芝对订婚有着自己的见解。“现在订婚都讲究六色礼,从我1987年卖糖开始,就是这么做的,一般婆家准备六斤糖、六包点心、六包粉丝、六瓶酒、六条鱼(鱼一定要带鳞),另外还有一刀肉,肉一般是六斤或者稍多点,条件好的用好糖、好酒,一般的就选稍微便宜点的东西,这些东西花不了太多钱。”至于彩礼钱,也是吉利数字,只是如今高了很多。

    史慧芝说起了自己那会儿的情况,“我是 1980年在李沧区结的婚,订婚时,男方家出了300块钱,还给买了做棉袄的布料,棉袄做得跟旗袍似的,当时觉得可漂亮了。现在我婆婆还经常说我们订婚那会儿,她觉得对不起我,就给了300块钱太少了,其实,那会儿一点儿也没觉得少,因为老人当时的月工资才几十块钱。那会儿每家订婚都是几百块钱,给很多钱的人挺少。”

    “我父母和公婆都是工人,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就知道我爸爸的月工资是 65.6元,这个数一直没涨,一直拿到1981年退休还是那些钱。当时彩礼钱好像给我妈了,那会儿对这些事情并不是很在意。”

    “等到结婚那天,因为我们两家都住单位分的房子,是邻居,我们家在前一排,他们家在第二排,我对象就从他家走过来,到我家接我,俺俩又从另一边喊着‘一二一、一二一’走到了婆家,想想就觉得很好玩,他领我回家后,我们就坐在床上了。”

    “因为两家离得近,很多事情我都不在意,人家说正月初三媳妇不能回娘家,可是我一溜烟儿就回去了,没一会儿就回来了。俺婆婆非常好,对这些没有什么意见。俺和老伴过得很好,闺女也有孩子了,婆婆现在也80岁了,身体非常健康。”

    “我觉得那会儿订婚就是没多少钱,父辈没多少本事,都是老老实实的工人,但一家人也都过得很好。分的房子只有19.6平方米,我没结婚的时候,兄妹七个,加上父母,一共九口人,就这样挤在一块儿,也都过来了。等到结婚以后,我住在只有4平方米的小屋里,到后来也都慢慢有了自己的房子,日子越过越好了。”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