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国际 > 正文

中国首艘航母今年服役 最早2017年形成战斗力

来源:南方日报-- 2012-08-20 16:11:47 字号:TT

  本版绘图/简仁山

  “‘瓦良格’今年9月将服役”的消息,夹杂着些许的主观的期盼不胫而走。但“今后,航母平台还要继续进行科研试验和训练,后续工作将根据科研试验和训练工作情况再来确定。长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希望大家理性、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解放军总装综合计划部综合局副局长林柏上校日前的一席话为这番火热的猜想略微降了点温。

  南方日报

记者搜集了目前世界主要航母从第一次海试到正式服役再到形成战斗力的时间,研究了这些航母们的“成长历程”并据此透露的规律,发现航母从下水形成战斗力确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研究专家李杰判断,如果“瓦良格”今年服役,按照国际经验,其形成战斗力尚需5—8年,即2017—2020年才能形成战斗力。

  从试航到服役一般需3年

  “航母,从试航到服役一般要用3年以内的时间。”航母研究专家李杰大校说。西方军事界有一个观点:30年陆军,50年空军,100年海军。而航母是一支现代强大海军的支柱,其淬砺、形成强大战斗力要过很多关:建造、下水、舾装、试航改进、服役、建成战斗群……单就试航而言,它也要经历三大阶段:建造和改装时期的“工厂试航”;部队服役前的“役前试航”;最后到整个航母编队完成战力整备前的“编队试航”。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20艘现役航空母舰,其中美国占11艘。通过研究比较世界各国的航母成长之路,也许我们能大致分析出“瓦良格”服役形成战斗力要经历的过程。通过统计,记者发现航母一般从试航到服役,要经历1年—3年的时间,这也印证了李杰的说法。

  战后美国航母的发展是从福莱斯特级大型航空母舰开始的。以开工最早的“福莱斯特”号为例,其于1952年开始建造,两年半后,即1954年底试航,又过了不到1年,即1955年10月开始服役。

  1956年,美国开始建造“小鹰号”航母,历时3年半。从下水试航到服役用了1年时间。其后的几艘“小鹰级”航母的建设速度逐渐减慢,直到降至两年半,从试航到服役通常都只用1年多的时间。但建造尼米兹级大型核动力航空母舰时,情况有所不同,该级别航母是目前世界上吨位最大的一级核动力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达到了10万吨左右。第一艘该级别的航母“尼米兹号”从试航到服役用了3年的时间,其后建造的9艘航母,除了“亚拉伯罕·林肯”号用了1年9个月的时间,其他都用了2-3年的时间。

  根据目前公开的资料显示,“瓦良格”号并不比尼米兹级大型核动力航空母舰吨位大,其满载排水量比“福莱斯特”号还少1万余吨。从舰载机的数量上看,“尼米兹号”配86架舰载机、可攻击飞机和截击敌方的巡航导弹、两台核反应堆、8台8000千瓦汽轮发电机、SPS-48E三维对空搜索雷达等先进装备。而“瓦良格”仅为中型常规动力航空母舰,非核动力航母。综合分析,其技术难度当小于尼米兹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如正常的话,其试航时间不会用两三年的时间。

  不过,并不是没有极端的例子。以西班牙的首艘航母——“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号航空母舰为例,其于1982年5月22日下水,但6年后的1988年5月30日才编入海军服役,其间过程之所以旷日持久,是因为需要对指挥和控制系统不断进行改进,以及增加一座司令舰桥以满足担当指挥舰的需要。

  但今年全国两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海军副司令员徐洪猛透露,“瓦良格”号海试非常顺利,有今年服役计划。依此判断,“瓦良格”号当可以正常技术速度完成海试。

  舰载机起降是关键

  航母建造的快慢与一国的军工技术水平有很大关系,也和技术的熟练程度有关。同样级别的航母,制造第一艘所用时间一般也会较之后的航母要长。但每艘航母需要经历的考验是一样的。

  “航母试航主要包括航行试验和航空试验。”李杰说。航行试验主要是验证航行的品质,同时也是为在实际航行中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航母是否存在设计问题,能否抵挡海上风浪的影响,是否具备服役条件……试航中所获得的数据是航母改进提高的关键所在,对航母生存能力、作战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瓦良格”几次海试都是采用拖船拖入到指定海域进行训练,并无确切消息证明其使用了何种动力系统。动力是航空母舰的腿,驱动力量优良与否,直接影响着航母的航程和航速。最优动力系统是否得到解决?即使解决了,动力系统的试验也需假以时日。

  而航空试验更重要。“航空母舰其实就是‘航空’和‘母舰’的组合,没有强大的舰载机,就难以成为航母。”李杰说,因此,能否完成战机和航母的密切配合,舰载机的起降训练显然十分重要。它主要包括舰载机接近航母试验、舰载机着陆模拟试验、着舰试验、起飞试验和舰载机载重试验等。

  “其实就是对舰面航空设施能否和舰载机匹配进行各种试验”。军事专家尹卓说,比如,航母上的拦阻索,能否与舰载机匹配,成功辅助其降落;舰面弹射器能否控制好各种力量,弹射不同重量的飞机;还有甲板的长度,是否符合飞机起飞降落的要求,是否要进行改进……这些都需要在海试中检测。“因为,码头上净空条件不够,在那里起降会对舰载机构成威胁。”尹卓说。

  各航母大国也对航空试验极为重视。为实现真正完美的战斗起降,苏-27K完成了80次飞行验收,米格-29K完成了74次着舰试验和13次试飞验收。法国“戴高乐”号通过海试就发现了很多设计不合理的地方,而将飞行甲板加长4米。

  此外,人的因素也是舰载机的关键。美国智库詹姆斯敦基金会认为,航母执行任务很大程度上依赖海上的空中力量,而舰载机飞行员在顺利完成航母上起飞和降落之前,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各国往往采用“先陆地后海上”的方式进行训练。美国拥有大批舰载机飞行员,有众多地面基地和十余艘航母可供进行起降训练,还有一套海军官兵成熟的训练模式,在航母建造期,他们就开始跟班作业,但即使如此,美国航母服役后仍然需要在两三年内才能形成战斗力。

  服役不代表形成战斗力

  即使“瓦良格”号海试全部成功了,也并不意味它已经具备战斗力。它还要接受海军的测试和验收,之后航母才能正式交付部队服役。但是,交付部队也这并不意味着它就能马上开赴前线作战,形成真正的战斗力。从服役到形成战斗力要多久?李杰给出一个数字:“一般按国际的规律和惯例,要5-8年时间。”

  在这5—8的时间里,围绕着航母,都要做什么?

  航空母舰从来都不单独行动,要形成航空母舰战斗群才能行动。这些陪同船只包括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等等。它们为航空母舰提供对空和对其他舰只以及潜艇的保护。此外,舰队中还有潜艇做侦察和反潜任务以及供给舰只和油轮以扩大整个舰队的活动范围。

  美国海军航空母舰在执行任务时,一般配属4-8艘水面作战舰只、1-2艘潜艇和1-2艘后勤辅助舰船,组成航母战斗群。包括两艘导弹巡洋舰、两艘驱逐舰、一艘护卫舰、两艘核动力攻击型潜艇和一艘补给舰。根据具体任务,还可能增配运兵船、两栖攻击艇和货船。其他国家海军的航母编队结构各有不同,但都纳入了一系列核心战力。这些战力包括空中防御、反潜作战和实施对陆攻击的巡航导弹。

  在武器系统方面,我国尚未公开过舰载机、反潜机以及航母自身防护武器系统的确切信息。歼-15能否上舰,是否有相应的反潜机?训练磨合情况如何?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航母何时服役。

  现代航母平台集动力系统、起降和弹射系统、舰载机、舰用武器系统、通讯指挥系统、预警平台等一系列纷繁复杂的子系统于一体,组成一个完整的海上作战平台。作为大型水面舰艇,交付科研、试验、训练使用后,不仅舰上各类装置、电子系统、武器系统等需要调试,军舰内部各个系统之间需要磨合,与编队中其他舰艇的协同需要训练,舰载机飞行员训练、舰机协同等都需要较长时间完成。“即便是美国海军这样十分成熟的航母使用者,一艘新航母形成战斗力也需要2到3年时间,对于从来不曾拥有航母的中国海军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过程也会更长。”李杰说。

  2011年8月10日

  首次出航

  当时有分析推测,中国航母可能进行舰载机着舰、离舰试验。8月14日上午,航母被拖船拖至大连造船厂以东约1.5公里处,成功归来。据了解,该次还是主要对航母进行了基础性的检测,对航母进行初步的航行控制能力和各部位渗水情况进行检验。

  2011年11月29日

  再次出航

  在二次出海时,航母甲板上已经标注了飞机起降区域和起飞标志线。但航母和舰载机并没有进行合练,只是进行了舰载机的海上适应性训练,并于12月11日上午归港。

  2011年12月20日

  第三次试航

  12月29日返回,历时10天。该次海试期间,航母上的“拦阻索”被网友拍摄的图片曝光,所以专家分析,该次海试,很可能进行了舰载机的起降试验。

  2012年1月8日

  第四次试航

  1月15日返回,历时8天。

  2012年4月20日

  第五次试航

  4月30日返回,历时11天。

  2012年5月7日

  第六次试航

  5月15日返回,历时9天。

  第七次试航

  6月1日返回,历时10天。

  2012年5月23日

  2012年6月8日

  第八次试航

  6月22日返回,历时15天。有分析认为,“瓦良格”号航母从第五次到第八次海试,间隔时间越来越短,如此密集试航表明此试验已经常态化,科研训练也较为顺畅。

  2012年7月5日

  第九次试航

  中国航母平台第九次出海试验;7月30日返回,历时25天。分析专家判断,中国已成功完成舰载机起降试验,航母已初具战斗力。

  ●南方日报记者 赵杨 实习生 左林

  策划统筹:戎明昌 资料整理:赵杨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