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揭秘剧组:录音靠技术制片揽杂活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2-08-20 14:11:35 字号:TT

揭秘剧组:录音全靠技术制片包揽杂活 副导演嗓大心细

    幕后的电影创作团队是怎样分工的?记者利用一周时间,参与了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电影剧组,体验了各个细节。这其中就有几个部门的分工合作,您知道都有哪些部门吗?各部门都具体负责干什么活吗?接下来记者就为您揭晓……

    录音组

    啥声音都逃不过,最怕杂音

    录音组的工作,相对于摄影组和灯光组而言,轻松了很多,因为设备没有那么多了,也没有那么沉了。但是控制现场声音一点也

不轻松,尤其是同期收音的时候,谁的手机响了,经过的汽车马达等等,都会影响现场录制。就像摄影师最怕闪光灯,录音师最怕现场谁无意间一个杂音。

    因为这次是夏天拍摄,而且很多都是室外戏,控制声音很困难。虽然记者是在小村庄里,可仍旧有时不时经过的轿车、摩托车、三轮车。为了让记者感受一下录音师的工作,录音组老大多接了一个耳机出来,套在记者头上,记者也享受了一次只有导演才能享受的待遇。

    果然,戴上耳机之后,声音变得极其不一样,小声讲电话的人也能隐约听到,难怪要一再强调现场安静了。而且树上知了的叫声像是瞬间放大一般,每个环境音都听得很清楚。

    录音老大告诉记者,外景戏不能一丝环境音没有 ,基本保持在30%以下,太大就影响正常录音了。“今天咱们就得用无线设备了,就跟平时大家在电视里看的晚会那些无线麦克一样的,别在衣服领子里面,一定要藏好。”记者跟随录音老大的示范,一起为演员换上了无线麦克,当然无线麦克使用之前一定要调试好,甚至给演员别上之后,要每个人再调试声音的大小。

    记者跟录音组的时候还闹了个笑话,就是把麦克接口插错了位置。“小吴,你插的哪里?怎么没声音啊?”录音老大查看之后才发现,进出两个接口都接错了位置,“以后不明白先问问我,吓我一跳,还以为设备出啥问题了。”录音老大随后又让记者试着举杆。“现在杆一般都用碳素材料,比之前的轻便而且特别结实,不过对于你们女孩子来说,举一分钟就累了。”果然如摄影老大所说,没有两分钟,记者胳膊就酸了,这时候有“杆爷”之称的录音助理笑呵呵地接过记者的杆,说:“举杆是录音中最有学问的,高了声音不清晰,低了就穿帮,身上哪里用力来支撑也是学问,还得慢慢练啊。”

    记者还发现,如果知了叫声太大,录音师会买来鞭炮,把周围树上的知了赶走 ,而且每次开机前都要反复说“安静”,提醒大家注意。

    记者这一次还发现了录音组的新设备,一个绑在手腕上、能够无线接收图像的小屏幕,特别神奇,会跟随显示器的画面变化而同步变化。录音助理告诉记者,这个无线设备特别好用,录音师可以根据摄影师镜头变化随时变化话筒位置,方便收音。 

    制片部

    最琐碎最耐心,杂活多

    一周拍摄下来,记者最大的体会就是,制片部门就是干杂活的,但剧组谁都离不开他们。不管你拍摄过程中需要啥,都要找制片帮忙解决,就像后勤部门一样,生活制片提供吃住行,现场制片要负责所有你拍摄中用到的杂七杂八,而统筹则要每天规划第二天的拍摄行程……

    制片活谈不上特别的技术,但实在太琐碎。无论是现场制片还是生活制片,做一天下来什么烦心事都有了。记者先是表示要试试生活制片的工作,结果光是早起准备早饭,该为剧组七十多人准备多少的量,就让记者头疼不已。因为前一天的早饭被大家反应太干,所以生活制片提出了做稀饭或者买豆浆两种选择,可是记者跟组所住的酒店不准备早饭,要想早饭提供稀饭,就要自己起早熬制,连生活制片都挠头了。最终只好选择拿着酒店盛米饭的铁桶,第二天出门购买豆浆。

    吃完早饭,安排好每个人的车辆,剧组人员都出发了,生活制片又要马不停蹄地招呼中午饭,是送餐(也就是盒饭)还是叫所有人回来吃,也要根据拍摄地点远近、拍摄人员多少进行选择。如果全组人员回酒店吃饭,还要预留出足够人数的桌位……期间还要穿插安排车辆接送不断赶来的演员、工作人员等,以及出去办事的人。一天工作下来,成功率虽然很高,但被所有人催来催去,嗓子不光因为说话太多哑了,电话也因为接打太多没电了,而且头疼得厉害。说白了,生活制片就是操心的命,没有细心仔细的态度,特别容易漏掉小细节,所以最耐心的也是他们。

    生活制片负责全组近百号人员吃住行,现场制片相区别而言,就要负责拍摄现场的所有事情。别看管的范围挺广,其实他们干的都是杂活。像帮摄影组拿轨道、安装升降车,搭建高台,给导演安排监视器,给导演支大伞,准备苹果箱(拍摄中用来垫高或者坐、当桌子甚至扔垃圾的木头箱子),给所有部门准备手套,根据其他部门需要提供物料……当然,每天这么多事,现场制片一个人可忙不过来,他们都会找几个场工帮忙,根据每天需要的不同东西,还要不断购买或者借用。

    现场制片跟记者举过几个很有趣的例子,他说作为有经验的制片,提前想到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可经常会发现怎么准备充分都不过分。“拉一车土,搬一车砖,甚至种一片花草,这些都是现场制片的事儿,现代戏好拍,什么东西都是现成的,年代戏古装戏就难了,道具想要的好多东西都是买不到的,只能跟着道具一起到处淘,再拿回来改造。”现场制片说,这一次服装就有好些东西买不到,只能让服装自己做。“往往很多人也很佩服咱们,觉得我们啥都能淘到,就像没有难不倒我们的事儿似的。其实我们背后跑了多少腿,打听了多少地方,一般人是不知道的。”

    这一次记者体验的现场制片工作倒是不难,因为三四天的拍摄已经有了磨合,有了一定基础,物料也都准备得差不多了,记者只要递个水、撑个伞、搬个凳子也就结束了。再就是赶夜戏时,记者负责了一次全组的夜宵——泡面。经历也挺逗,叫上一个场工,去超市搬了三箱方便面去现场,因为之前跟大家都熟悉了,不少人看到记者发泡面还跟记者调侃起来。“小吴今天又干上生活制片啦?跳槽跳得也忒快了!”

    制片也跟记者透露说,一般跟个三五部戏,就能独当一面了,“现代戏最好跟,古装戏、年代戏需要学一学,剩下的倒是没什么难的。”

    服装化妆道具

    最易学,上手也快

    服、化、道,是剧组给予这三个部门的统称 ,记者体验之后感觉这三个部门的活可算最易学的,上手也快 ,只要你学会一样,就可以举一反三。

    服装、化妆、道具的工作,每一次修改过后都要导演 、艺术监制 、美术组沟通 ,一直到达成最佳效果为止。还有,道具、化妆都有昵称,被大家叫做“道哥”“化姐”,而且每个剧组几乎都这样称呼,甚至忘了他们本名是什么。

    《一脉相承》的化妆、服装更改了很多次,要么太新,要么太潮,小演员也从长裤换成了短裤,翻领T恤换成了破洞背心,布鞋换成了塑料凉鞋,小演员的头发也越剪越短……每天跟着缝缝补补或者拿砂纸、剪刀、矬子等工具打磨做旧,也挺有意思。因为这次反映的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傩舞有形象各异、类似鬼怪的面具,道具专门找人打造了一批,甚至还做了两个旧箱子专门装这些面具,拿到剧组时引发了围观。

    道具不光要负责能用到的东西,也要负责置景,就是把各种道具摆放好。酒壶、藤条椅、草帽、油布雨披、煤油灯……一场戏要用到的道具还真不少。

    而且如果摄影组灯光组在拍摄时需要移动道具,都需要“道哥”行动起来。所以服、化、道都会派一个助理跟在导演身边,确保导演希望改动时能够第一时间行动起来。

    副导演

    喊的最响的就是他们

    剧组正式拍摄开始,你会对一个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他会大声喊“开始”“cut”,并喊着让现场保持“安静”,这就是执行副导演的工作。导演组中,有多个执行导演、场记、统筹等人,帮助导演完成现场调度、简单说戏、演员走位,更要记录拍摄细节和进程,还要安排第二天的工作等。记者体验了场记的工作,并且帮着执行副导演改台词说戏。这一次,不但需要灵活应对各种变化,像吃饭的戏、群演多的戏,也特别考验副导演们和场记。

    “场记前期要根据编辑的文学剧本分出镜头剧本,再分出场景剧本,然后打印多份,分给剧组的人。”场记小熊告诉记者,这些是前期剧组还未正式开工时,就要做好的,而开工之后,每天要拿着场记单,记录拍好镜头的磁带时间码,每个镜头都要记录,所以总会看到场记拿着厚厚的一本本子写写画画。

    记者按照小熊所说,试着记录了一天,包括时间码之后标注“×”“半对号”“√”,代表不要的镜头、暂时保留的镜头和最终镜头。记者试着忙了一天,结果场记单被后期狠狠否定了,“光写场景不够,还要大概写明内容,镜头景别,不然用起来很麻烦,我不能光看时间码,还要对照剧本一条条看。”看来记者这个场记当的实在不称职啊。

    小熊告诉记者,副导演们要负责协调现场所有部门。有第一副导演、第二副导演等,“像灯光组要移动道具来布灯,那副导演就要负责解决问题。”记者还发现,统筹不但要出第二天的通告单,还要在通告单上写明出发时间,还要提醒演员准时化妆或穿戴服装,而副导演们要指挥后台工作、控制场面,在需要特技或者复杂的装台时,负责安全预防措施。导演说开始前,副导演们还要喊“开机”,导演说“cut”他们也要跟着喊“cut”。

    “一般副导演的助手,会被称作第二副导演,依此类推,还有第三副导演。当然场记(有的称为剧本指导)还可以请制片助理帮着完成额外工作,记录每场道具细节,演员手里拿着什么烟,点燃还是未点燃,抽到了多少的位置,吃饭戏份的话,吃的是哪些菜,碗筷都怎么摆放的,都要留意并且记录下来。”还有,记者发现,副导演们要时刻提醒演员注意衣服着装,袖子挽了几层,扣子扣几颗,全部都要他们的火眼金睛。

    有了现在越来越多的数码产品,副导演们的活也越来越好干,从写一大堆,到只要一两张照片就能搞定所有道具摆放、灯光布置、群演位置,难怪记者做起来不会特别费劲。

    随着场记工作的结束,记者也算结束了整整一周在剧组的体验。总的来说,成功率不高,也充分体会到剧组工作时间上的紧迫感。当然,在剧组干体力活也要动脑筋,经验尤其重要。不过所有工作丝毫不神秘,只要你肯学,一定可以学会干好。(记者 吴鲲)

    记者手记

    若不是饱含热情……

    不论什么事情,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有团队协作精神,其实在剧组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拍摄一个镜头不是一人之力就能完成,需要多个部门多名成员之间协调。虽然记者每天都要面对不同的工作,但总有种“耗得慌”的感觉。可想而知,如若不是对拍电影饱含热情,在剧组中干一天体力活下来,必定打退堂鼓。

    这次体验,记者还与超强台风“海葵”正面遭遇了,记者辗转从景德镇到达婺源开始,时大时小的雨就未停过,如此一来拍摄进行得更难。而且就在记者准备启程回青的前一天,“海葵”正巧登陆景德镇,手机无信号、没有网络信号、山路也被大雨冲垮许多段而封山……这一切让记者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就是这样,剧组仍旧得开工,而且缺少的物料也是几位胆大的工作人员徒步带上山的。就连台风过后两日记者启程时,也是冒着生命危险,通过封锁的山路,一路上不断看到路基被大雨挖空、摧毁,还有山体滑坡路段,仍旧有碎石滚落……步行的半个多小时中,始终提心吊胆,恨不得自己插上翅膀,以最快速度飞过。

    很多剧组拍戏时,会避开喧嚣的都市,进入深山、戈壁,与外界暂时失去联系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想来,如若不是饱含热情,谁又会随时拿自己的生命冒险?

    最让记者庆幸的是,剧组里从导演到投资方到场工,只要你问,每个工作人员都很热情地告诉你,工作该如何进行,会留给你极大的耐心。

    剧组的工作一点儿也不神秘,用心学一定学得会,而且像制片、道具、服装等部门,更是容易上手。但剧组的工作天天做,会觉得枯燥乏味,所以如若不是饱含热情,还要多考虑一下。(记者 吴鲲)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