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坑爹中介介绍8份工作全是搬运工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2-07-24 06:43:27 字号:TT

青岛坑爹中介介绍大学生8份工作全是搬运工 装卸队拒收

    进入暑期,不少学生希望利用暑期来打工,为自己攒上一笔学费或零用钱,中介公司自然成为了他们寻找工作的最直接途径。然而,暑期学生工被职业介绍所欺骗的情况频频发生。连日来,记者在青岛城阳汽车北站的职业中介所暗访,结果对方一连介绍了9个工作,除了第一家食品加工企业负责人接过一次电话再也没有回音外,其他8份工作全部为装卸队搬运工。

    介绍学生到装卸队

    “中介所给我们介绍了3个

活,都是干装卸工,这活我们根本干不了。”近日,从平度来青准备利用暑期打工的小王和3名同学到位于城阳汽车北站附近的 “百能人力资源”职业介绍所找工作。几名外地学生被介绍到附近的一家电子厂工作,可与电子厂联系时,厂子提出了索要“健康证”,之后因为是学生不符合要求,连电子厂的负责人都没有见到便被“退”了回去。随后,小王和同学被“推荐”到物流公司,他们赶到位于流亭的这家物流公司后才发现,这里竟也是一处装卸队,工作很累,既不管吃也不管住,几个大学生无奈只好回家,100元的中介费也打了水漂。

    记者随后了解到,不少大学生都被中介以物流或其他工作的名义介绍到装卸队干活,许多大学生都是只做了一天就承受不了装卸队的劳动量,而且由于是只做了一天,装卸队拒绝支付工钱。而且有的装卸队以干活多少来计算工钱,中介向学生介绍时称 “一天能挣100元”,结果到了工作地点才发现是扛东西,而且扛1吨货物只有2.5元工钱,一天要扛数十吨才能挣到100元。

青岛坑爹中介介绍大学生8份工作全是搬运工 装卸队拒收

    中介拿小纸条当“凭证”

    7月16日,记者决定暗访这家多次被举报的“百能人力资源”中介所。

    记者走进后,立马就有人上前打招呼,询问是否要找工作。记者假称是本市一所大学的在校学生,要找一份比较轻松点的文职工作,大约工作一个月到一个半月,对方张口便要记者先交100元中介费,否则不能介绍工作。

    记者交上钱后,这名收钱的中年女子让店内一名工作人员王先生帮忙找合适的工作,王先生将一张“招工启事”上的一个电话号码抄在一张小纸条上递到记者手里,说:“这个就是凭证,你拿着这张纸条,按照上面的电话跟他联系就行。”记者看到,小纸条上面写着“于经理”和一个电话号码,除此之外,再没有其它的正规收据,也没有任何公司的印章,在记者的一再要求下,王先生才在小纸条的背面写下了“收取100元”的字样。

    没健康证不让看厂子

    按照中介公司提供的联系方式,记者拨通了食品厂“于经理”的电话,并约好在121路公交车沧口公园车站见面,“于经理”称,到时可以去车站接记者。半小时后,记者在约定的地点再次联系 “于经理”,连续拨打了十几遍电话,对方才接听,但开口便突然提出进厂工作需要“健康证明”。记者以先到食品厂看看工作环境为由,向“于经理”索要食品厂地址和厂名,可“于经理”坚决不肯答应,并一再称“如果没有健康证休想进入厂子半步”。

    7月18日,按照食品厂“于经理”的要求,记者赶到崂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理了健康证明,两天后再次打电话给 “于经理”,接连多次拨打后,电话终于接通,可是当记者表示已经办好了健康证明,想去工厂看看工作环境时,“于经理”表示他人正在外地,暂时回不了青岛,所以没法给记者办理手续。记者随后表示,即使无法立马工作,也想先到厂子里看看,或者请“于经理”说明一下食品厂的名称和地址,自己到厂子周边转转。一听记者提出了看厂的要求,“于经理”马上以有急事不方便为由挂断了电话。

    中介不知招工企业在哪

    记者在等待食品厂 “于经理”回信的同时,仍不断联系中介公司的王先生,索要食品厂的地址和厂名,王先生只知道食品公司名叫“海德华”(音),但食品厂的具体位置和厂名是哪几个字,他都不肯说。

    几次与中介公司联系,每次王先生都称再给记者找找合适的工作,然而电话挂断后再就没有了回信。

    无奈之下,记者再次返回汽车北站这家职业介绍所,要求对方退还中介费,王先生当即表示“中介费一分钱也不会退”。随后,王先生拨了几个电话,接着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下了3个号码。“这是物流公司的电话,你挨个给他们打电话,没问题的,不过记住说话聪明点,就说自己什么活都能干。”王先生嘱咐。

青岛坑爹中介介绍大学生8份工作全是搬运工 装卸队拒收

    介绍8个工作都是装卸工

    根据王先生的介绍,记者拨通了第一个电话号码。接电话的刘经理告诉记者,他们是一家装卸队,属于重体力活,一天要搬三四十吨的货物,非常辛苦。听说记者是“学生身份”,立马表示已经有不少中介公司介绍过学生,不过一两天就因为体力不支离开了。记者随后又拨打了第二个号码,一位姓赵的经理称,他们要招的也是装卸工。接下来的第三个电话,对方一上来就表示自己这是装卸队,问记者是不是学生,而且明确表示,如果是学生他们坚决不要。

    记者继续等待食品厂“于经理”的回信,一边给中介公司的王先生打电话要求对方介绍新工作,然而每次对方都称继续帮记者寻找合适的活,会把工作单位的信息通过短信发至记者手机,可每次挂断电话后就再没有短信发来。

    昨天上午,记者再次来到位于城阳北站附近的百能人力资源中介所,当记者提出至今没有工作时,王先生再次从一个小本子上撕下一张小纸条,在上面写了5个电话号码,记者一一拨通了这5个电话号码,然而对方的回答全部是“装卸队”。

    与此同时,记者拨打电话联系“于经理”,表示健康证已办好,但对方仍然推脱说自己人在外地,招工的事情等他回到青岛再说,记者询问他何时回青,他表示“不知道”。

    职介王先生“不干了”

    昨天下午,在城阳区劳动部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记者再次来到了百能人力资源中介所。“不就是没找到工作嘛,那再给你介绍一个不就得了。”起初,自称中介所负责人的贺先生态度十分强硬,并表示先前给记者找工作、上午还坐在中介公司内的王先生下午已经离开公司“不干了”,因此他们也不知道王先生到底是如何联系和推介的用人单位,随后便一再埋怨是记者干不了他们帮忙介绍的工作。

    然而,当记者提出他们介绍工作是否有委托协议、收取中介费是否有发票或收据、对招工企业的资质是否了解时,贺先生的声调逐渐低了下来。

    对记者的质疑,贺先生解释,中介协议他们公司的确没有,中介费收据是刚好用光了,日后再补。随后,在记者的要求下,贺先生拿出一个所谓的公司信息登记册,称他们没有时间一一核对用人单位的资质,平时只要用人单位在小本子上留下联系人和电话就行,而用人单位的具体位置,他们也无从知晓。随后,贺先生答复记者多名大学生都被安排到装卸队干搬运工的疑问时,则给出了“也许刚好其他职位已经饱和,只剩下这类工作还在招人”的解释,但贺先生随后又表示,他们手里的工厂很多,各种非搬运工的职业都有。

    由于百能人力资源中介所存在诸多违规现象,城阳区劳动部门工作人员当即向他们提出了整改意见。

    汽车北站周边中介“劣迹斑斑”

    昨天下午,记者通过网络检索,发现城阳汽车北站周边的中介曾被本市多家媒体曝光,多名网友也在网上发帖,讲述自己在汽车北站周边中介受骗的经历。

    ●2012年2月,来自临沂的王某和两名朋友在位于城阳区汽车北站的“就业安置信息中心”的职介所找工作,职介所收取了3人体检费、信息费等共1500多元没有安排任何工作。

    ●2011年7月,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的小刘等30多名同学在汽车北站附近的一家中介公司找工作,每人交了信息费、服装费、体检费等230元后,被带到城阳一家工业园的一处集体宿舍,接连两天没有接到通知,再次返回找中介时,中介矢口否认见过小刘等人。

    ●2012年7月,青岛科技大学生小江和同学在城阳汽车北站旁的中介找了份物流的工作,每人缴纳了50块钱后,中介让他们去中韩找一位宋经理,被要求去社区医院体检,而这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本不具备健康证办理资质。

    ●2009年11月23日,生活在线记者报道,城阳黑中介交钱后没收据,求职者找不到工作遭遇维权难。

    ●2011年5月18日,署名王刚的网友在本市一家网站论坛上发帖,称在城阳汽车北站遇到黑中介,对方索要保险费,并打着本市知名企业名称招工,结果被骗总共300多元。

    ●2011年4月19日,市人社局发布消息,曝光一批违法从事中介活动的“黑户”,其中就包括位于城阳汽车北站周围的两家中介。

    ●2009年6月17日,本市一家媒体报道,临沂23岁小伙刚从汽车北站下车,被贴在候车亭上的招聘广告吸引,一家中介收取他300元上岗“培训费”、300元“工作服钱”、200元办理“工资卡”的费用后,在他只剩下了20元钱的时候给他介绍了一家根本不招人的单位。

青岛坑爹中介介绍大学生8份工作全是搬运工 装卸队拒收

    暑假打工几乎全没协议

    暑假带火大学生求职市场

    7月17日,记者来到青岛农业大学校园,校园的路上,到处是三三两两拖着行李准备离校的学生。而在路边的宣传栏里,则贴满了大大小小的各式招聘广告。“暑假期间,家里也没什么事,留下来找份工作,既可以帮家里减轻负担,对自己以后的求职也是个锻炼。”正在宣传栏前看招聘信息的王学明说,他老家在临沂,今年上大三,暑假前,就和同伴的几个同学商议好,利用暑假留青求职。“这几天,到学校张贴招聘广告的企业和中介非常多,听说,还有不少中介过来联系学生,在学校内部发布招聘信息。”

    在城阳汽车北站,车站周边竖立了大量的招工牌子,设置路边的电线杆和宣传栏上,也贴满了招聘小广告。“招聘兼职、学生也可,常年有活,条件优厚。”记者看到,除了个别企业的招聘启事有明确的提示外,许多招聘广告只是笼统说明,甚至只留下一个联系方式,让人很难分辨真假。

    黑中介变身“流动中介”

    “找工作吗?我厂里有熟人。”记者暗访的几天里,多名男子举着一个招工的牌子站在汽车北站路边,一有工人和学生模样的行人路过,男子就上前打招呼。“工资待遇没问题,还管吃管住。”“你是学生?也没问题,保证给你找个适合暑假打工的好活。”男子一个劲“大包大揽”,就是不说具体工作的企业。见记者问得多了,似乎没有找工作的诚意,男子走开了。

    “遇到这种情况,多数是黑中介,现在,执法部门查得严了,他们都很小心。”从事职业中介7年的城阳焦先生说,正规职业中介,都是按协议办事,往往借助网络等平台,发布求职信息,求职者联系后帮助推荐,但成本、租房、人员工资等很高;黑中介则是张贴广告或发布假信息,甚至许多黑中介根本没有门头,只是一个皮包公司,几乎没有成本。职业中介季节性很强,多是春节用工高峰忙一阵,一些黑中介干脆门面也不租了,直接干起网上或是在厂区附近拉生意,发布个信息或贴个招聘广告,这就是“流动中介”,就等着求职者找上门。

    七成招工单位称不签合同

    连日来,记者在多家中介所内咨询时,大多中介公司工作人员都明确表示,暑期打工是否签订合同与中介无关,但暑期工工作时间比较短,用人单位一般不会与打工学生签订劳动合同,顶多签订一份用人协议,而且多为强调工作多少天后才能离职,什么情况下才能拿到工资和什么情况下可以扣罚工资等。记者根据岛城高校内及各劳动力市场周边张贴的小广告,与10家用人单位联系后,7家单位表示“学生暑期工连临时工都不能算”,因此不需要签订合同,其它3家用人单位则称只要学生工能按时按量完成工作,支付工资没有问题,不需要签订合同。

    “坑”大学生 黑中介靠“拖”

    焦先生说,黑中介的骗术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以虚假信息赚取登记费:一些非法中介组织通过刊登虚假广告,或在街头巷尾张贴条件诱人的用人信息,吸引众多求职者前来,进而收取求职登记费;黑中介和空壳公司勾结:先骗取求职者的职介费,然后介绍到皮包公司,收取保证金、服装费等,有的黑中介还采取相互介绍的办法,将求职者转来转去,但始终没有结果;以“游击战”方式套取中介费:由几个人临时租间房子,非法挂个牌子,搞一些虚假的用工信息,待预收了大量“中介费”之后便卷款而逃;以“试工”为名骗取免费劳动力:这类骗术具有隐蔽性,职业介绍机构与用人单位联手,由职业介绍机构不断发布用人信息,并从中赚取登记费、中介费,用人单位得到大量劳动力,并通过不停地“炒”试工者的“鱿鱼”,达到免费或廉价使用劳动者的目的。

    那么,为什么中介公司频频将大学生介绍到装卸队,导致大学生无法长期工作,中介公司也无法拿到用人单位的报酬呢?业内人士孙先生向记者揭开了其中的秘密。孙先生说,大学暑期工一般工作时间不会超过两个月,而用人企业因为大学生工作时间短不会支付给中介公司报酬,甚至不会接收这些学生工,因此中介公司干脆隐瞒这些情况,依然向学生工介绍类似的工作,然后采取“拖延战术”,拿各种装卸工岗位做“挡箭牌”,耗尽学生工的耐性后,让他们主动放弃中介费。这样,大批的学生工就成了暑期被“挨宰”的主要对象。

    企业直招难敌中介忽悠

    “面对形形色色的招聘广告,学生们一时也难辨好坏。”农大学生小张说,许多招工企业对求职者都有条件限制,如工作经验等,而中介公司信息量大,可选择的余地也大,因此,大学生还是倾向于通过中介找工作。

    “企业缺工,现在正是大学生放假的时候,企业急招一批大学生打短工,用来弥补工人的不足。”一名企业的招聘人员说,通过中介还要交给他们费用,企业希望采用直招的方式,但效果并不理想,相反,求职中介的“门路多”,小广告到处都是,许多大学生反而买他们的账。中介招工的灵活性,和对求职者的“大包大揽”,使得他们有一定的市场。“我们最怕碰到黑中介,中介费虽不多,可对没有收入的大学生来讲,就不一样了,关键是被骗了还耽误找工作。”采访中,学生们纷纷表示。

    中介所打擦边球难查处

    针对“黑中介”屡骗大学生的状况,城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相关负责人刘女士表示,作为劳动部门,他们一直在打击各类违规中介,但很多中介所利用目前规定、制度的不完善,与劳动部门打着擦边球。“例如,劳务派遣部门和中介公司在业务权限上就有着区别,但这些劳动派遣部门都在做着中介的买卖。”刘女士说,按照规定劳动派遣部门不能直接为个体劳动者介绍工作,但他们在介绍工作时往往在收据上写明“服务费”,而并非“中介费”,如此一来,从表面上看就不存在违规的问题。此外,中介公司提供了一个岗位,即使没有成功他们也可以“介绍到满意”为借口,不断地给应聘者提供其它的岗位。

    此外,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只有一次性骗取5000元以上才能立案、构成诈骗,而中介费每次只在几百元甚至几十元,单凭个体投诉,很难界定是否存在诈骗的情形。具体到暑假打工的大学生,因为他们不属于标准意义上的劳动者,《劳动合同法》对他们并不适用,没有签订书面协议的学生工,要维权更是难上加难。

    大学生应学会保护自己

    昨天,城阳区劳动部门工作人员提醒,大学生通过中介找工作时,应尽量到政府开办的正规中介机构或人才市场,避免受私营小中介的蒙骗。而且当场签订正规的协议,交钱后索要收据,以便日后维权。另外,找工作时要把市场行情和自身实际结合起来,不要脱离现实一味追求高薪,一旦受骗,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同时,工作人员建议,各高校应该在大学生期间增加对学生勤工俭学方面的教育,其中包括如何正确选择合适的岗位、找工作时应注意哪些细节、一旦出现问题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

    山东正航律师事务所律师李秋航表示,为了日后能够有效地维权,在很多企业不会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打工的大学生最好能保存好打工期间的工作凭证,例如考勤表、工作证、证人证言、自己签过字的材料等。(记者 于顺 赵健鹏 王涛 实习生 于航伟 任慧)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