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口大的沙海蜇毒性最大
中科院专家研制的海蜇药水
天热起来,海边海水浴场被蜇的游客多了起来。为让被蜇游客和市民的痛苦能少一些。从7月11日开始,本报联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推出“免费海蜇药水”,将在各大海水浴场设立免费治疗台,为被蜇游客和市民免费治疗。据专家介绍,这种“海蜇药水”里含十多种“解毒剂”,专治海蜇身上的活性毒素,里面还添加了薄荷,清凉解毒还能治其他虫咬。
被
蜇后,游客痒到把皮儿搓破
7月10日,记者来到一浴和三浴调查,一场暴雨过后,沙滩上聚集了不少下海游客。“一浴一天十多人被海蜇蜇,三浴能少一些,但也有七八起。”青岛冬泳协会长王志刚每天都要去这两个海水浴场,“昨天一中午头的工夫,我们捞上来十多条海蜇,个头有碗口大。”
许多外地游客不认识海蜇,好奇心十分重,上去就摸海蜇,被蜇了之后才知道厉害。“三天前,三浴有个女游客戴着面罩下海游泳,但还是被蜇了,脸上通红一片,肿得老高,”王志刚介绍,“海蜇的刺丝囊里毒素最强,这地方咬了人后,毒素会侵入皮肤,呈现一片红疙瘩,比蚊子咬了还严重。通常的处理方式是抹一点儿白矾水。如果再疼再痒,就用沙子把被咬的皮儿搓破,让里面的水儿流出来……”
海蜇药水含十多种解毒剂
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内,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于华华揭开了海蜇药水的谜底:一瓶褐色的小瓶内,装有 100毫升左右的液体,打开瓶盖,一股好闻的薄荷味儿从瓶里飘出来,液体有好多小泡泡,专家解释,“这里面添加了多种解毒剂,沉淀过程中容易产生泡沫,因此配制过程中需要时间等待泡沫消去,配制一瓶儿药至少需要一天左右时间,都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制作完成。
它的主要成分是“解毒剂”,针对水母毒素平时表现出多种破坏性毒素:有皮肤坏死、痛痒等,我们就针对这些毒素,筛选一些解毒活性素,再添加薄荷等,共有十多种元素。”
据介绍,这些“解毒剂”价格不菲,由于全部在实验室条件下配制,专家们全部手工操作。研制出这种药物后,专家们曾在多名游客身上做实验,将这种药物擦在身上20分钟左右,红肿现象有很明显的减弱。“我们平时自己都随身带上一瓶儿,蚊虫叮咬,涂上也管用。”虽然效果明显,但由于这种专门针对海蜇治疗的药物季节性十分强,这种药物并没有大规模批量生产。
一天只产20瓶,免费给游客疗伤
由于全部在实验室条件下制作,又是采用纯手工制作,配置时间有些长。“我们一次只能生产20多瓶儿,一瓶儿有 100毫升左右。并且,在添加这十多种解毒剂的时候,需要花费时间等待,让它们既能够充分融合,又不产生气泡。每次配置药剂,需要至少一天多的时间才行。”
使用的时候,用棉球粘着药水,轻轻涂抹在被蜇处,每隔20分钟后,等皮肤干了后再涂抹上一层。记者体验了一下:把药水涂抹在蚊虫叮咬处,痛痒的感觉很快消失,效果明显。
这两天雨水多,正是海蜇长得最快的时候。被海蜇蜇过的王志刚介绍,每年这个时候下海,他身上都要留下疤痕,胸前一大片,像被虫子咬了一样,火辣辣地疼。
为让被蜇游客和市民的痛苦能少一些。从7月11日开始,本报联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推出“免费海蜇药水”,将在各大海水浴场设立免费治疗台,为被蜇游客和市民免费治疗。本报将陆续走进第一海水浴场、第三海水浴场、第六海水浴场的医务室,在医务室明显位置摆放海蜇药水,有被海蜇蜇的游客可免费取用。
“制作药水需要时间,我们会尽快赶制,帮着游客减轻痛苦。”中科院专家介绍。
下个月是海蜇疯长期
7月10日下午,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记者见到了研究所人工养殖的海蜇。研究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海蜇伞”的下面挂着很多须,蜇人的刺细胞就长在这些长须上。刺细胞里有毒刺,它是海蜇的“毒箭”。遇到外界刺激,海蜇会立刻释放出刺细胞,“毒箭”射出的瞬间只有万分之一秒。毒性非常可怕,即使海蜇已经死掉,它的毒液还会在海里存留24小时。
据中科院海阳研究所相关专家介绍,目前青岛海边的海蜇毒素还比较弱,等到8月、9月的时候,海蜇长大以后,毒素会更强,到时候被海蜇蜇一下,代价会更大。据介绍,水温合适的时候,海蜇的生长速度非常快,从小海蜇到毒性较强的大海蜇一般只需要一两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