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洗浴后的温泉废水进行回灌,目前在即墨尚不可行。
为了应对当前温泉水资源日益减少的现象,当地的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实施阶梯水价。虽然具体实施方案还未出台,但现在10元 /立方米的水价已经使得不少用水大户难以招架,而众多私营洗浴场所却因不在水价的约束之列而无需考虑用水成本。除此之外,还有当地温泉水开采单位的合法性问题。
一方面,是渐成规模的温泉产业,另一方面,是日益匮乏的温泉资源
资源
井越挖越深,水越来越少
2000年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对温泉地热勘察成果表明,允许合理的开采量为每日1800立方米左右。据了解,温泉镇政府等相关部门找来专业机构对温泉地热资源的地质勘查也发现,目前即墨温泉地下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用水高峰时(春节前后、枯水期)水位已经下降到82米,而在2010年水位是75米。同时,根据今年春节时监测的数据,现有用水项目日高峰用水量达到了1900立方米,加上村民私采,水量超过了允许开采的1800立方米。
对于上述情况,孙国华并不惊讶。他甚至大胆揣测说,现在温泉镇每天用水量高达2000立方米。
从2008年2月到2009年2月,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焱光曾带领团队对即墨温泉展开了为期1年的水质变化观测。当时,在即墨温泉地热资源核心区内,有超过6口深井在持续开采,正常利用的是4口,井深为120~245米。刘焱光选取了东温泉村温泉浴池地热井和工人疗养院地热井这两个开采深度不同的地热井,基本按照每周一次的频率,分别从两口地热井中抽取水样。
观测结果显示,2009年这两个地热井的地下水位与2008年同期相比有5~6米的下降,“似乎表明2009年该地区地热资源的开采量与过去的一年相比又增加了很多。”
“本世纪初曾有人估算其年开采总量约20多万立方米,现在的数据要远远大于此。”刘焱光介绍,地热水的强开采期一般在11月至翌年的4月,其月均开采量为弱开采期的3倍。近年来,在温泉核心开采区及其周边已经形成为数众多的地热开采井群。伴随着开采量的剧增,地热水供需矛盾、环境问题等日益突出,特别是在冬季强开采期,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很大。
“水位是慢慢下降的一个过程。刚开始还在涌,之后就是平的,然后水位越降越低,井也越打越深。”孙国华说,现在的情况来看,一般到40多米才能见到水,打井的话一般就要打到165米左右,到了冬天特别是年底用水高峰的时候,很多个体户的井都只打到60米~80米,井就没有水了。
青岛温泉地热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蓝孝臻告诉记者,现在的温泉水位在地下五六十米,冬天会更低。
身份
没有一家有采矿许可证
根据中编办1998年下发的《关于地热水矿泉水管理职责分工问题的通知》规定,目前与温泉水取用相关的行政许可主要涉及取水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两证齐全的用户可以合法开采温泉资源。
记者从即墨市国土资源局矿产资源管理办公室了解到,即墨市并没有一家温泉开发企业拥有温泉水的采矿许可证。
负责温泉镇地热水开采的青岛温泉地热开发有限公司也并未取得采矿许可证,其总经理蓝孝臻表示正在办理之中,而该公司为当地用水企业供应温泉水已达一年半时间。
在青岛温泉地热开发有限公司供水之前,为数众多的温泉度假村和酒店都是在无证开采地热水。而现在,依然有20多家私营洗浴场所在违法开采。
这种现象,并不仅见于即墨。在业内,无证开采几乎是一个潜规则。
根据《南方周末》公布的数据,广东矿产资源管理处发放了采矿许可证的温泉单位为60家,而实际上广东有102家温泉单位。浙江也是如此,地质环境处发证 4家,实际温泉单位数量为18家。
这其实是由现行的管理体制造成的。一般而言,取水许可证由县级政府办理,但是《矿产资源法》规定采矿许可证又只能在省级国土资源厅办理。
华南师范大学讲师李鹏曾撰文指出,这造成与温泉水权相关的管理权分别由省级政府和县级政府分头把持,其结果就是造成温泉水权管理的混乱局面。“省级政府虽然持有矿业权的出让权,但温泉水开采的监督职能还是由县级政府完成,县级政府在管理温泉水权时没有矿业权的审批权,导致管理过程中必须与省级政府进行协调,降低了行政效率。”
忧虑
城市化催生“盲温泉”
在即墨温泉诸多的宣传材料中,“中国唯一的海水温泉”被大张旗鼓地提起。在鸿源御都温泉度假村的宣传单页中,“中国唯一的一处溴盐海水温泉”出现在封面的显要位置,即墨市旅游局印发的宣传本也介绍即墨温泉是“国内唯一、世界罕见的海水溴盐温泉”。
“我们的温泉是由鳌山湾的海水下渗到地下而形成的,与内陆的温泉不一样,内陆是大气降水渗透到地下形成的。”港中旅海泉湾度假区温泉部经理谷正向记者介绍道。
但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栾光忠认为,即墨温泉并不能被称为是海水温泉,只能是“可能混入了部分海水的温泉”。“温泉要涌出地表,水源的平面必须高于温泉喷出的平面。海平面肯定低于陆平面,怎么能够成为温泉的水源?”栾光忠告诉记者,即使是威海、烟台等地紧邻海边的温泉在严格意义上都不能算是海水温泉。
刘焱光通过对温泉水进行氢氧同位素分析认定,即墨温泉地热水的水体应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属循环型地下热水类型,与邻近海水关系不大。“即墨温泉地热水中的化学成分,特别是盐分,是与‘热水’在循环过程中通过对围岩溶滤作用和脱碳酸作用的水岩作用有关,而并未与海水相通所形成。”
负责温泉镇地热水开采的青岛温泉地热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蓝孝臻亦指出,与一般温泉相比,即墨温泉的矿化度很高,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但此前多家媒体报道即墨温泉为海水转化成了热的温泉水,并不严谨。
既然即墨温泉的主要补给水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水,随之而来的隐忧是,即墨温泉会不会消失呢?
近些年,栾光忠一直在做盲温泉的研究,盲温泉指的就是已经消失的温泉。虽然到目前为止,他并没有听说过温泉因为过度开发而导致其消失的先例。但因为城市化的推进而使温泉消失的,却已有案例。
栾光忠查阅资料得知,以前老青岛的康家庄(今市图书馆附近)就曾经有过温泉,但现在早已消失。“温泉即使消失了,也会留下一些痕迹,如一些矿物之类的标识物。”他曾经去找过该温泉的标识物,但没有找到。
栾光忠介绍,与温泉补给相关的是大气降水的入渗、径流和排泄系统。“但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原来自然裸露的土地变成了水泥、沥青覆盖的地面,这会严重影响地下水的入渗。这样一来,如果没有了大气降水的入渗,温泉得不到水源补充,自然就会慢慢消失,成为‘盲温泉’。”
思路
洗浴用水回灌尚不可行
在温泉如何保护性开发上,是一个全国性难题。有专家表示,发展温泉经济必须形成行业发展的整体优势,设立行业准入门槛,提高开发品质。在这一点上,即墨的本地进展并不理想。
目前,要让地下热水得以可持续利用,最好的办法是“回灌”,即将用过的地热尾水或其他合适的水及时回灌到地下进行补充。
资料显示,回灌已经在美国、新西兰等十多个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世界范围内数十个重要的地热田生产运行中的一项日常工作。在国内,北京、天津的地热回灌也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
今年6月,山东省首个浅层地热回灌试点项目在德州市平原县桃园街道办事处魏庄社区启动。该项目先打回灌井、再打出水井。出水井的热水将作为热源输送至魏庄社区15栋居民楼404户住户家中,以用于冬季取暖。经高压处理后将热水回灌至地下,形成地热循环利用的良性局面,将有效避免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问题。
另外东营市等地亦对回灌措施给予鼓励,其地热管理办法中规定“采取回灌措施处理地热弃水的,可以减免地热资源补偿费。”在2005年发布的《即墨市地热水资源管理规定》中也明确规定:在开发利用地热水资源过程中,温泉地热水管理办公室应当及时进行回灌补源。
接受记者采访时,蓝孝臻表示,当初他们也曾经考虑过对即墨温泉进行地热回灌,并特意到北京、天津等地进行考察,还请了有关专家论证,但最后却发现即墨温泉并不具备地热回灌的条件。
“现在国内进行的地热回灌都是取暖用水的回灌,这些水在封闭的管道里运行,几乎不受污染,所以可以安全灌入地下。”蓝孝臻告诉记者,如果是洗浴后的温泉废水回灌的话,会对地热水资源造成污染。而对这些温泉废水进行污水处理,成本又太高。如果用普通凉水回灌的话,会对温泉造成降温,而且会稀释温泉中的矿物质,降低温泉水的功效。按照蓝孝臻的说法,对于即墨温泉,实行地热回灌并不现实。
记者注意到,现在德州正在进行的试点,也是取暖用水的回灌。
北京小汤山温泉的地热回灌被诸多业内人士看作是目前国内地热回灌做的最好的一个项目,记者从参与了北京市小汤山地热田地热回灌综合研究的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地热工程研究所了解到,小汤山的地热回灌也是利用的取暖用水。目前对温泉洗浴用水的回灌几乎不可能。
中国地质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博士刘久荣曾撰文指出,目前的回灌技术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果回灌井的位置不当可能引起热储的冷却,降低开采井的出水温度或产汽量;如果采用的回灌工艺存在问题,回灌井的回灌能力可能逐渐降低,甚至最后丧失回灌能力。”因此,地热回灌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在大规模回灌之前需要进行回灌试验。
前景
阶梯水价能否成为救命稻草?
对于即墨温泉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即墨市政府早有行动。早在2008年,即墨市政府就开始筹备青岛温泉地热开发有限公司,对温泉镇原有地热井及管网进行评估收购,由青岛温泉地热开发有限公司建立供水车间,对用热企业实行统一供水,并核定用水指标,以确保温泉地热水得到保护性开发。据该公司总经理蓝孝臻介绍,地热公司对各用水大户采取了计量水价模式,每个单位都安装了水量表,每立方米10元。此制度已实行了一年半左右。但现实仍不乐观。
当地一家不愿具名的温泉酒店经理向记者表示,现在10元/立方米的水价已经使许多企业难以承受。“因为用水量巨大,有几家温泉开发企业已经开始用加热的自来水来节约成本了。”他告诉记者,把自来水加上盐之后,加热后的效果跟当地温泉水非常相似,普通人根本分不清。
这位酒店经理也指出,温泉水的保温也是个问题。“温泉水一般从地下抽出来会放在储水的容器里储藏,再通过地下管道输往各用水单位,而该容器并无保温设施。夏天还好说,如果冬天的话,很容易就凉了,而长途的输送也会使温泉水降温。”
港中旅海泉湾度假区温泉部经理谷正也感慨说,温泉水输送到该景区的温度是65℃。“中间有8公里的路程,我们有时候还要二次加热。”谷正亦表示,之前他们曾经考虑过温泉水二次利用。“我们测算过成本,每立方米为7元多,比买水便宜近3元。”
对于上述问题,蓝孝臻回应称,保温问题并不存在,因为现在温泉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根本不存在存放的问题。“即使水输送到距离最远的港中旅海泉湾度假区,温度也绝不对低于70℃。”
而现在,位于东温泉村的20多家私营洗浴场所全部都是自己打井取水,并不需要交钱买青岛温泉地热开发有限公司的温泉水。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阶梯水价政策对它们没有任何影响,它们根本无需考虑节约用水。“我们在这里拼命节约,而他们却不用花一分钱在肆无忌惮地浪费,我们觉得不公平。”一位温泉度假村的员工向记者如此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