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全新的“西海岸时间”,开始了! 规划范围:黄岛区、胶南市全域,人口139万 规划面积:陆域2096平方公里, 海域约5000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2011年至2020年 是的,时间开始了! 就像121年前的建置之始,开启了崭新的青岛时刻;就像上个世纪90年代的“战略东迁”,拨快了青岛的发展时钟。 当下的青岛,在“蓝色跨越”的激越进程中,在“再造一个新青岛”的宏阔指向下,“西海岸”——这片由黄岛和胶南构成、拥有保税港区等开放高地、仅陆域面积就高达2096平方公里的广阔空间,正前所未有地载负起推动青岛向上跃升的重大使命。 在率先科学发展的全新语境下,青岛的时钟,正在被“西海岸时间”全新定义。 “临界点”来了 当下的青岛,正处在发展的 “临界点”。 2011年青岛生产总值达到6615.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6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1万美元。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至17000美元时,就处在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这一阶段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城镇化加快推进,市场加速扩容。同时,这也是一个传统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的阶段——如果迟迟没有找到赖以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的比较优势产业,那么就潜藏着发展失速的极大可能,也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中规院有关专家介绍,日本失落的20年,提供了惨痛的跌落陷阱的现实例证。他说,尽管尝试了各种刺激政策,日本经济增长率还是从1955年至1975年的平均增长9.2%,降至1975年至1990年的3.8%,进而跌落为1990年至2010年的0.85%,减速变为长达20余年的停滞。 而在我国,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也在悄然显现。 回顾2011年各省市的GDP增速,一个最突出的特征是增速较高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西部省份增速都在12%以上,中部省份中最低的河南也达到11.7%。相比之下,东部沿海省份的增速普遍放缓。 有专家指出,沿海某些地区增长放缓,固然受制于全球金融危机,外需下降,但新的增长点难觅,无力应对“刘易斯拐点”到来后,人口红利的衰减,以及从计划向市场转型所释放出的制度能量逐步减弱等全新状况,也是不容回避的现实。某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产业升级换代缓慢、消费社会始终未能建立、人均收入得不到提升而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较为明显的“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 但同为沿海地区的天津,却为我们出示了跨越“陷阱”、高速增长的精彩样本。 在2011年,天津以16.4%的经济增速,与重庆并列全国第一。从GDP总量看,天津与重庆两大直辖市,也于2011年双双迈入万亿元俱乐部。但天津总面积只有1.19万平方公里(与青岛大致相当),而重庆总面积有8.24万平方公里之众。天津崛起,其核心来自于滨海新区的持续发力。在2011年,2270平方公里的滨海新区 (这一面积也与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相仿)完成生产总值6206.9亿元,同比增长23.8%。而这一数据,对整个天津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一半以上。 正是以滨海新区为最大引擎和突破口,成就了天津的高速增长。以两位数增长的GDP纪录,一度书写着青岛发展的辉煌历程。然而,像任何一个身处“临界点”,面临“增长极限”的沿海发达区域一样,缺乏后续动力,是这座城市未来发展的极大局限——这座城市的发展需要另一条起飞的跑道,目的是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如此,我们需要滨海新区这样一个更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当然,有专家也指出,不能将青岛与天津、西海岸与滨海新区甚至与浦东和上海做简单的机械的类比,两者也拥有太多的不可比性。但是,构建新的经济平台,打造战略性的经济增长极,进而实现跨越式增长,这一天津崛起的成功经验,对于亟须全力突破发展“临界点”的青岛,极具借鉴价值。当下的青岛,正面临难逢的宝贵机遇。 去年1月,国务院批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在这一规划中,“以青岛为龙头,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清晰表述,意味着青岛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必须承担起推动半岛乃至国家蓝色崛起的历史使命。 “就像1984年的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市发改委副主任张旭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其实是新一轮沿海经济板块进一步开放这一国家大战略的重要一环。” 他细数我国沿海地区的区域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沿海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江苏沿海经济带、长三角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珠三角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北部湾经济区,从北到南,所有的沿海区域都囊括其中,无一遗漏。 如果说第一轮的沿海开放,遵循的是“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靠“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起步,最终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暴发式增长,成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的话,那么这新一轮的沿海开放的指向则要高远得多。 有专家指出,还未完成工业化、城市化的中国,身不由己地被推向与后工业化的“国际”“接轨”,是这一轮开放的背景。跳过一些阶段,“迎头赶上”则是这一轮开放的必然要求。 因此,不是制造业量级的简单叠加,“走向海洋,走向深蓝”是这一轮开放的产业选择。“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看,真正的领导者无一例外的都是当时新兴产业上的领军者,从上世纪初的汽车、飞机、化学、电话……到世纪末的互联网,从工业化到信息化到数字经济时代,无不如此,”专家指出,“走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就是希望在这一关系未来的新产业领域,实现赶超。” 同时,这一轮开放也试图走出对以往发展路径的习惯性依赖——不再以城市为单位强调“单点突破”,而是以区域为依托重视区域协调。这就需要每个城市在区域发展的框架下定义自己,放大优势,补足短板。 因此,青岛要放大国家战略带来的宝贵机遇,必须重整产业格局,强化创新驱动,必须进一步增强自身在半岛城市群中的首位度,拓宽区域发展的视野,提高辐射能力,扩大辐射范围。 而要做到这一切,依托国家战略,用全新的视野,构建全新的战略性经济增长极,必然成为当务之急。 西海岸经济新区,将成为托起青岛蓝色战略的重要支撑,成为驱动青岛驶向深蓝的重要引擎。 空间困局,面临突破 当下的青岛,既有的空间格局,已经成为城市向上跃升的“天花板”;要打造战略性经济增长极,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空间困局必须全面突破。 回溯青岛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到,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城市原先奋力挣脱出的空间,已基本饱和。缺地、缺空间,有项目落不下、产业升级受阻、功能释放受限,已经成为青岛发展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现实。 市委常委、西海岸经济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主任张大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直言不讳地说,现在开发区已经布局了六大产业集群,主要是家电电子、石油化工、造船、汽车、海洋工程,还有港口物流和贸易。但受制于传统的空间格局,这些集群进一步升级,特别是产业配套率的提升受到很大限制。 他介绍,在开发区,汽车产业配套率大约有50%,家电电子产业配套率只有40%,船舶和海洋工程的就地配套率只有30%,而理想的配套率是在60%以上。“只有那样,外部的龙头企业才会因为你的产业环境好,到你这儿来发展和聚集。假如说我们的产业配套老是达不到50%,我们的龙头企业必然到配套率好的地方去发展,这是区域经济竞争和市场机制的一个规律。”张大勇说,“就像我们养了一条鱼,但是我们的水不够,这条鱼迟早是要死掉的。” 从40%提升到60%,综合配套率要提高20个百分点。这需要强大的产业支撑和要素集合,需要大规模的企业,需要绵长的产业链,需要更发达的城市功能。而这一切的出发点,是必须拥有足够的空间!而局限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现有局面,显然无力支撑。 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管委主任王怀岳也有着同样的烦恼。作为我国目前政策最优、功能最强、层次最高、手续最简的开放高地,保税港区独有的八大功能,即仓储物流,对外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检测和售后服务维修,商品展示,研发、加工、制造,港口作业等,令其它区域艳羡不已。但由于青岛保税港区是依托原有的保税区和港口整合而成的,而原保税区经过近20年发展,空间早已饱和,这直接导致,独一无二的政策优势受制于空间,无从释放。“保税港区8大功能,现在最多发挥了一半。”王怀岳有些无奈地说。 空间困局,不仅仅体现在没有新的空间支撑产业的扩张、升级上,更体现在受制于早期开发模式,以及行政壁垒的区隔,产业空间布局的不合理上。 中规院有关专家就指出,青岛在早期开发中,随机式被动招商、滚动式地域开发,导致布局的专业化程度低,园区内产业间缺乏明确的联系,甚至项目布局混杂、相互影响;即使同类项目,也缺乏必要的产业间渗透与关联。像以老港区为依托的临港产业,严重滞后于港口功能的搬迁;前湾港区域,港口的产业带动作用受到既有产业布局的影响,临港产业用地不足,出现港口、物流产业、生产制造业之间的矛盾。 同时,由于传统行政格局形成的人为壁垒,造成区际之间产业同构、自成体系、同城竞争,重复和低档次布局的现象严重,甚至同质竞争、互争资源,造成产业资源、空间资源的浪费。 因此,专家指出,无论是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还是优化既有产业的布局,青岛发展中各区域自下而上的产业发展状况必须改变,打破行政壁垒,在更为阔大的空间里全新运筹,整体性的统一规划,将成为青岛产业发展必须迈入的新阶段。 西海岸,当仁不让 放眼青岛全域,构建战略性经济增长极,推动城市跨越式增长,西海岸这片拥有无限潜能的区域当仁不让。 实际上,胶州湾西岸的胶南、黄岛经过多年的发展,推进经济一体化已经有了较好基础,拥有不可比拟的突出优势。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这里区位和交通优势突出。西海岸处于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都市圈之间的核心地带,有前湾港、董家口港两个世界级大港的带动,并且以疏港交通体系为骨架,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拥有面向世界、辐射全国的市场空间。 同时,改革开放的优势突出。西海岸是山东半岛国家级园区数量最多、功能最全和政策最集中、最优越的区域。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这些国家最前沿、前高端的开放区域都在这里汇聚,无一缺席。 另外,空间优势突出。西海岸海岸线280多公里,滩涂80多平方公里,适宜建设用地约450平方公里,发展空间广阔。 强悍的经济实力和制造业方阵更是这一区域无可比拟的优势。2010年这一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出口、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占全市的27%、36.9%、18%和14%。家电电子产业,形成了以海尔、海信、新都理光、瑞智精密机电等大项目为龙头,中小型配套企业集聚发展的产业格局,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 汽车产业,上汽通用五菱具备年产30万辆整车和35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整车生产突破35万辆,一批工程机械和汽车零部件项目已形成批量生产规模,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微型车生产基地。 造修船和海洋工程产业,总规划面积超过8平方公里,总投资逾300亿元。有大型造修船坞7座,其中50万吨级船坞1座,30万吨级船坞4座,15万吨级船坞1座,10万吨级浮船坞1座;海洋工程滑道10条;大型龙门吊11台,已形成年造船500万载重吨、修船200余艘、海上石油生产平台16座的生产能力。 石化产业,1000万吨大炼油、总投资6亿美元的丽东化工等龙头项目建成投产,海湾高端化工在董家口港区全新布局,这里正形成企业数量最多、产业规模最大、拉动力最强的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重要的环保型石化基地。 专家指出,西海岸经济新区的建设,将有利于有效对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战略,优化我国沿海总体开发开放格局;有利于率先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引领我国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增强青岛的带动力和辐射力,促进沿黄流域发展;有利于青岛城市形态的优化,推动形成海湾型的大青岛新格局。 记者了解到,目前《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发展规划》已经编制完成,西海岸经济新区工委、管委等组织机构已初步搭建并开始运转。 西海岸经济新区,正史诗般地跨入青岛发展舞台的中心。(段晓东 林刚 韩光亮) |
上一篇:青岛遇发展临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