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新闻中心> 新闻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东西北三城联动 海湾型大都市呼之欲出

来源:青岛早报 2012-02-13 10:40:25

    李群同志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作的报告中,首次提出“让青岛真正具有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大城市品质”,并确定了青岛未来的空间布局,即“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由此拉开了城市空间发展的大框架,“大青岛”的宏伟版图至此轮廓清晰。那么,究竟是基于何种背景下,要重新布局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新的发展格局大框架具有哪些特点,它将给全市带来哪些变化和影响呢?为此记者采访了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市规划局局长、党组书记王亚军。

    现状 南北、东西发展不均衡

    王亚军接受采访时说,这个规划汇聚了各方面专家的反复考察调查结果,并向各个区市征求了意见,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传承和创新。

    “在青岛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上,城市空间布局有过几次重大调整,每次调整都带来城市的跨越式发展。”王亚军举例说,1992年城市的东扩,1995年的“东岸为主城,西岸为辅城的环湾组团”发展,以及2007年年底提出并随后实施的“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随着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深入推进,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已经成为打造发展新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市(5个县级市)、重点镇(24个)、一般镇(49个)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整个市域的城镇发展不够均衡,城镇规模等级差距在逐渐拉大,城镇等级结构尚不完善。青岛全域871万人口中,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达到372万人,市域范围内五个副中心的城区人口在22万-46万之间,缺乏100万人口左右的城区作为青岛市的副中心城市,没有形成等级完善、分工合理、各具特色、复合发展的城镇群,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心城区发展上,受崂山、胶州湾等自然地形所限,青岛单中心的服务效率(55度扇面)仅为平原城市(360度)的1/6,相比于其他同等规模的城市,青岛的市级公共中心仅仅能发挥其六分之一的辐射效应。胶州湾东岸产业转型相对滞后,青岛钢铁集团、碱业集团等污染企业仍然占据着胶州湾东岸城市北扩的咽喉位置,导致空间腾挪受阻。大量的公共设施集中在市南、市北,老城功能难以疏解,也使新区功能发育不全。目前青岛市内七区的人口分布与公共设施布局呈现严重的不均衡特征,导致青岛市南北、东西发展不均衡。

    在产业空间布局上,虽然总体而言青岛市产业空间布局的大格局相对清晰,但随机式被动招商、滚动式地域开发,导致布局的专业化程度低,各级园区内产业缺乏明确的产业联系,传统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布局混杂、相互影响,即使同类项目,也缺乏必要的产业间渗透与关联。

    新闻链接 我市城市空间布局重大调整

    ●建置以来——1978年版青岛总体规划:当时青岛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式是胶济铁路,城市空间总体上延续着沿胶州湾北上带状发展的格局。

    ●1989年:调整规划市区由过去单一的带状、南宿北工的结构逐步向南、中、北三个组团式的城市结构发展。增加了东、西两组团。

    ●1992年:城市“东扩”,带动了东部组团的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已经成功地转移到东部,城市空间结构及发展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随后城市“西跨”,以港口西迁为标志,城市空间向胶州湾西岸伸展。

    ●1994年:修编青岛总体规划,城市空间的这一系列变化被纳入95版总规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正式提出以胶州湾东岸为主城,西岸为辅城,环胶州湾沿线为发展组团,形成“两点一环”的发展态势。

    ●2007年:青岛市委十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提出了青岛中心城区为主城,崂山、黄岛、红岛为辅城,周边拱卫多个各具特色组团的“一主三辅多组团”大城市框架,和“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市域城市空间布局发展战略。

    ●2012年:以“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为特征的新一轮空间布局的调整,开始实施……

    从解放初期面积不到100平方公里的带状狭长城市,到今天拥抱胶州湾、东西北三城联动、面积超过1100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新城,青岛城区以超常规的扩张速度,演绎着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不断壮大区域发展载体的灿烂历程。

    规划·特点 用“全域”视野谋篇布局

    面对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机遇,我市瞄准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对照世界知名湾区城市标准,继续拓展、深化和提升“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拉开城市空间发展大框架,加快建设组团式、生态化的海湾型大都市,让青岛真正具有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大城市品质。

    其中,全域统筹指的是强化大青岛理念,先期实现七区统筹,同时加快推进城乡统筹、陆海统筹,不断拓展发展空间,继续推动城市组团式科学发展。统筹全域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加快大青岛北部区域崛起,缩小城乡差距、南北差距。统筹陆海资源要素配置、优势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整治,实现陆海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长久以来,“中心城区”始终是青岛城市规划的主要着力点。本次党代会报告中,“全域统筹”理念的提出,是青岛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第一次在全市域110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谋篇布局。

    规划·特点 东西北三城贵在“联动”

    三城联动指的是以胶州湾为核心,包括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和崂山在内的东岸老城区重在做优做美,延续青岛百年历史文脉,彰显山海城特色,着力加快城区改造提质和内涵式发展;包括黄岛、胶南及董家口港在内的西岸城区重在做大做强,着力加快城区扩容,打造海洋经济特色鲜明的新区;北岸城区,则是指胶州湾的底部,包括高新区及城阳区的红岛、上马、棘洪滩等街道,这片区域重在做高做新,有效整合周边区域,合理确定城区规模、开发强度和开发时序,高水平打造科技型、生态型、人文型新城区,有效疏解老城区发展瓶颈。通过东岸、西岸、北岸三大主城区建设,形成功能互补、相互依托、各具特色的都市区,使之成为大青岛的核心区域。

    “从目前现状来看,东岸、西岸、北岸三大主城区各有特色,功能偏重也各有不同,这就是‘三城联动’的基础。‘联动’的内涵很广,包括产业上的联动,还包括人口分布、交通、公共配套设施等等,以期通过‘三城联动’形成功能互补、相互依托、各具特色的都市区,让大青岛的核心区域更壮大。”王亚军说。

    规划·特点 以大沽河带动周边城镇

    轴带展开,就是以主城区为核心,以骨干复合交通廊道为依托,沿“一轴三带”向纵深拓展,带动次城区、重点城镇等组团发展,同时向周边辐射。“一轴”,指的是以青岛的母亲河──大沽河为生态中轴。2月8日,大沽河综合治理大幕已拉开,我市计划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将大沽河沿岸建设成为贯穿青岛南北的防洪安全屏障、生态景观长廊、滨河交通轴线和现代农业聚集带、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初步建成大沽河生态经济新区。

    “三带”,即滨海蓝色经济发展带、烟威青综合发展带和济潍青综合发展带。向南对接鲁南,联结长三角;向北对接胶东半岛,融入环渤海;向西对接鲁中鲁西,服务沿黄流域。通过轴带展开,带动全域梯次推进、均衡发展。“还将依托口岸和航运优势,打造海上经济带,走向深蓝,对接日韩,服务东北亚,联通全世界。”王亚军说,依托这“一轴三带”,形成若干与中心城区优势互补、规模适度的城市组团。着力推动五市建成区向中等城市迈进,稳步推进鳌山湾新城组团向海洋科技滨海新城迈进,加快建设董家口港城组团,高标准打造空港新城组团,开发世园生态都市新区等组团。加快建设平度新河生态科技产业新城和莱西姜山新城,同时推动一批重点中心镇向小城市迈进,形成布局合理、深度融入半岛城市群的城镇体系。(记者 孙静芳)

-
相关链接

上一篇:热议三城联动 畅想新青岛
下一篇:代表热议宜居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