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胶州湾北部,跨海大桥长虹卧波;胶州湾南部,海底隧道水下捷径;瞧!青岛地铁一期工程全面开工,地铁梦想转眼成真;“空中公交”来回穿梭,国际航线新辟、延展不断,机场迈入“千万机场行列”,把青岛真正融入到了“地球村”;放眼沿海,环湾大道实现主线通车,“环湾大交通”拉近了城市核心与郊区城镇的距离;回眸城市腹地,“便利公路网”为“一小时经济圈”打通经脉;搭上京沪高铁的快车,北京、上海近在“咫尺”; …… 回放留在记忆里的交通画卷,浓墨未干;追寻青岛打造交通大格局的步伐,铿锵有力。 要想富先修路,亘古不变。这个农村脱贫致富的法宝在城市里也依然运用得非常成功。随着一桥一隧的建成通车,我市“海陆空”立体交通格局如画展现,城市空间不断增容伸张。空间隔阂的消弭,缩短的不仅仅是距离,从商贸交流到旅游开发,从地产物流到资源利用,一切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立体交通网的不断编织,使青岛与省内的重点城市形成“三小时经济圈”,与蓝色经济区和半岛城市群中心城市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可以更好地发挥青岛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 “龙头”带动作用。随着这些交通基础设施大项目的竣工,青岛以一个更高昂、更激情的姿态,快步跨入一个城市形象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快速完善的重要时期,加快了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步伐。 大青岛格局形成 西海岸借势腾飞 春节后上班的一天下午5时,大雾弥漫,在黄岛一家外贸公司办公室,45岁的张庆云透过窗户看了看外面,依然漫不经心地上网浏览,准备下班时间一到,就乘坐隧道公交车回到位于徐州路的家。倘若时光倒流回到一年前,她肯定早就坐不住了。在2011年6月30日之前的每个日子里,像张庆云这样家在青岛、工作在黄岛,或者是家在黄岛、工作在青岛的市民有几万人,短短的胶州湾就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道天堑,他们每天或每周,在胶州湾东西两岸重复着“潮汐”运动。从青岛市区坐轮渡去黄岛,加上等船、航行、靠码头、下船乘车,要一个半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然而,乘坐轮渡还要受到天气制约,碰上个大风大雾就停摆了,无奈之下,只好转战胶州湾高速走陆路,也要走一个多小时,遇上堵车,恐怕得消耗三五个小时,甚至遇到特别恶劣的天气,高速路也要被封,就只能望家兴叹了。青岛、黄岛、红岛,呈三角形分布在胶州湾沿岸,一湾海水,让人们近在咫尺,却又望海兴叹。让天堑变通途,成为萦绕在青岛人心中多年的梦想。 在 “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我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史上,相继迎来两个值得铭记的历史时刻:2005年6月30日,青岛海湾大桥在获国家发改委核准后顺利开工建设;2006年1月13日,青黄海底隧道最终获国家发改委核准建设,并于当年破土动工。至此,全市人民多年企盼的“桥隧连青黄,两岸变通途”的瑰丽图景在 “十一五”期间,逐渐由蓝图变为现实。 2011年6月30日,注定将永远铭刻在青岛发展史上。胶州湾大桥、胶州湾隧道通车,咫尺天涯的7.8公里距离,风雨兼程的26年历程,感天动地的900多个昼夜,奋进开拓的870万青岛人,终于实现了执守百年的共同梦想。桥隧通车一周,开发区各景区吸引了43.44万人次的游客,比通车前增长25%,然而这一切都仅仅是开始…… 一桥一隧把青岛市主城区与各区市之间,特别是与胶南、黄岛、胶州、红岛、高新区、董家口港区之间的通行距离缩短了近30公里,大大改善了城乡群众的出行条件。在市交通运输委副主任、公路局局长韩守信看来,桥隧通车标志着青岛三纵四横的立体交通格局基本成型,桥隧将G20、G22、G15等交通大动脉贯通,为青岛和山东“北上南下西进”开拓更大的发展新空间,桥隧通车改变的不仅是青黄不接的交通困局,“一桥、一隧、一路”的新交通格局,使青岛与省内的重点城市形成“三小时经济圈”,与蓝色经济区和半岛城市群中心城市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可以更好地发挥青岛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省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助推蓝色经济区建设和半岛城市群合作交流。 “胶州湾隧道通车后,我从单位下班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就能到家,住在主城区和住在开发区几乎没了什么区别。”黄岛市民张一山说,两地一家,同城一体,桥隧通车打破胶州湾的交通桎梏,同时10分钟的跨海时间,也极大地拉近两岸居民的心理距离,从而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助推“大青岛”发展。 22年憧憬一朝成真 地下长龙提速青岛 龙年伊始,青岛地铁施工工地围挡墙外面,人们悠闲地走亲访友。围挡墙内的地铁建设者们却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坚守在各自岗位,从事着紧张有序的工作,朝着2014年一期工程完工的目标进发。“地铁赶紧建成通车吧,这样早晨乘车上班时间就能缩短了。”家住李沧区地铁站旁的市民李正的期盼,代表了众多市民尤其是“北宿南工”者的心声。建设城市地铁,是青岛市民憧憬了多年的夙愿与梦想。如果从1987年决定筹建地铁算起,地铁梦更是已经做了有22年之久。 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青岛市编制完成了《青岛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09-2016),对青岛的轨道交通建设时机以及建设安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2008年9月,《青岛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并上报国家发改委。2009年8月,国务院批准《青岛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这在青岛城市交通建设史上,具有标志性、里程碑意义。 2009年6月,青岛地铁一期3号线试验段项目动工。随着2009年11月30日那第一铲土的挖下,青岛地铁建设一期工程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岛城市民憧憬了22年的地铁梦想终于照进现实,青岛轨道交通从规划变成现实。截至目前,地铁一期工程3号线首个开工建设的河西站已封顶,陆续开工的永平路站、五四广场站等其他21个车站施工有序。2014年,地铁3号线将正式开通,贯穿岛城“南北”的快速交通体系显现,不仅缓解跨南北上班族乘车难问题,更为北部大发展提供动力。2号线一期工程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面启动,今年将开工建设。 地铁的到来,将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这恐怕是每一个青岛市民对地铁最直观的感受。的确,青岛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地城市,出行方式上受到比较大的先天局限,在一般城市里可以畅通无阻的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都无缘青岛市民,这就使青岛市民对公交车和私家车的依赖比较大,尤其近几年随着私家车的增多,城市交通开始越来越不堪重负,不管是乘坐公交车还是开私家车,日常出行都成为困扰市民生活的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因此,地铁对于青岛市民来说是渴望已久。 青岛地铁轨道交通方案,在规划初期,就按照南北向贯穿老城的格局部署,为的就是起到缓解老城区交通压力、解决市民出行难等问题。按照数据估算,2020年市区轨道交通线网8条线路(M1—M8线)投入运营后,日客运量达到122万人次,占公交总运量的17%;轨道网单向高峰高断面流量基本在1.2万人次以上;平均客运强度达1.49万乘次/公里。 地铁对于一个城市发展的意义自不必说,然而青岛地铁所担负的使命,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而是青岛走向未来的一个象征。因此,地铁规划蓝图所映射的,其实也是青岛的城市未来行进轨迹。如果说地铁的开通为东部沿海一线锦上添花,那么对四方、李沧这些老城区来说,就是“掘金开发”。从清江路车站出发,沿黑龙江路北行,在双山车站便进入到了四方东部新区的范围,地铁的开通助推四方东部旧城改造和新区打造,而对于最后踏入的李村地界,则积极推动该区商圈建设以及中央居住区搭建。 我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目标是什么呢?2020年轨道交通线网连接城市重点区域和对外交通枢纽,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地面常规公交为基础,出租车、海上公交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远景年轨道交通线网连通东西两岸、辐射红岛,覆盖城市核心区域,形成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汽车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和谐发展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