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新闻中心> 半岛网闻 > 正文

青岛蓝色硅谷一马当先 当蓝色经济建设排头兵

来源:青岛早报 2011-12-22 06:37:44

  总面积1128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72万人,拥有近海海域1.22万平方公里,天然港湾49处,海岸线长711公里,综合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如今的青岛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逐步成为以海洋、港口、开放、品牌、奥运、旅游等为特色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

  尽管面海而兴120年,青岛对海洋这一巨大宝藏的探索,依然任重道远。201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一我国首个

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明确指出,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聚集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青岛是这个核心区域的龙头。一个雄心勃勃的蓝色战略志向在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的脑海里开始构建,做足海洋这篇文章,成为当下青岛谋求科学发展的最迫切愿望之一。

  时代重任

  当好蓝色经济区建设排头兵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陆地资源已显得十分有限,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已把发展的战略目光由有限的陆地资源投向广袤海洋。蓝色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正在并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谋远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丰富深化区域发展战略、促进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规划将青岛定位为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龙头,我们感到责任重大,青岛的发展迎来了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李群说。

  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同一个蓝色战略主题下,区域发展竞争更加激烈。仅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就包括山东、浙江、广东三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成为这些区域的重中之重。面对这样一个百舸争流的局面,青岛如何以世界眼光和国际标准科学定位自身,如何发挥海洋科研的本土优势,在发展高端海洋产业的过程中脱颖而出?如何真正肩负起龙头重任,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先行者?

  李群介绍说,两年多来,青岛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的指示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积极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海洋国家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成为全国首个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港口吞吐量达到3.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200万标准箱,分别列世界港口第七位和第九位。董家口港区等重点区域快速发展,蓝色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青岛胶州湾隧道、胶州湾大桥已于今年6月建成通车,发展蓝色经济的基础设施条件更加完善。

  “青岛作为全国重要的沿海城市、久负盛誉的海洋科研城市以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城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当好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排头兵,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李群告诉记者,今后一个时期,青岛将坚持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努力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进程中先行一步,充分发挥先行带动作用,力争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未来蓝图

  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引擎

  为了更好地规划和发展青岛蓝色经济,青岛市发改委成立了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蓝色硅谷规划编制组接受采访时,对青岛市所提出的 “蓝色硅谷”发展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规划编制组认为:蓝色硅谷,是指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及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域。青岛建设蓝色硅谷是在新的发展阶段积极落实国家海洋战略,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出的全新战略构想,对进一步增强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水平,提升青岛城市竞争力,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规划编制组向记者具体描绘了“蓝色硅谷”的未来蓝图:

  首先,要建设国际海洋科技教育中心。加快集聚一批世界一流的海洋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海洋高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与国外海洋学科交流,参与国际重大海洋科研活动,引进利用国外智力资源,构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高地和科普基地。

  其次,要建设国家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示范区。着力加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在海洋基础科学、近海应用技术和深海应用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研究突破,增强我国海洋自主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建设中国海洋科技城和深海科技城。

  最后,力争使青岛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引擎。通过蓝色硅谷建设,提高海洋科技研发和海洋高技术企业培育能力,不断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提供科技创新成果,输出技术、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带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快速发展的引擎。

  “青岛已经具备了打造蓝色硅谷的优势和条件。”李群指出,青岛作为全球30个 “世界最美海湾”城市之一,拥有与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相媲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青岛海洋人才云集,聚集了全国30%的海洋科研机构,50%的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70%以上的涉海两院院士。科研院所和人才的集聚,带来了国内领先的海洋科研团队,获得的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占全国的50%,海洋科学研究多个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青岛海洋产业初具规模,是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去年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557亿元,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了1683亿元。

  蓝色硅谷 体现了真正的世界眼光

  “蓝色硅谷”概念一经提出,连中国入世谈判的首席谈判代表、原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都拍手称赞。他说,青岛作为山东发展蓝色经济的重中之重,提出“蓝色硅谷”的理念是具有前瞻性的。硅谷很容易让人们想起一个人才济济的地方,一个产业培育的地方,一个平台,所以提出蓝色硅谷的理念和战略,可以推动并奠定整个青岛作为山东蓝色经济排头兵的位置。

  “蓝色硅谷的提出,体现了真正的世界眼光。”龙永图说,用硅谷的人才标准、基础设施等来发展青岛的蓝色硅谷,蓝色硅谷将大有作为,全国蓝色经济的发展看山东,山东的蓝色经济发展看青岛。青岛有着独特的蓝色企业和产业。

  海洋赋予了青岛独特的文化元素和人文内涵,塑造了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造就了勇立潮头的进取精神、大气谦和的宽广胸怀、同舟共济的协作意识;同时,青岛也初步具备了建设蓝色硅谷所需要的通讯、交通和现代金融体系。如今的青岛,“蓝色硅谷”之帆已经扬起,前行的方向也已明确。做足海洋这篇文章,成为了当下青岛谋求科学发展的最迫切愿望之一。

  青岛简读

  悠久的齐鲁文化形成了青岛深厚的历史积淀,开放的西方文明为青岛注入了浓郁的欧陆风情,上世纪30年代的文人荟萃为青岛增添了莹莹光彩,而201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则将这座百年历史文化名城青岛,刹那间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一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明确指出,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聚集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而青岛,就是这个核心区域的龙头。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程。扬起“蓝色硅谷”的风帆,青岛开始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海洋科技领域一马当先、独树一帜的航程。

  青岛建置虽不过百余年,但其所辖地区的历史却源远流长,她们都载荷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并拥有许多文化遗迹。6000年以前这里就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生活在这里的中华民族重要族源之一的东夷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东岳石文化。

  东周时期属齐国管辖,并建立了当时山东地区第二大城市———即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胶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队由琅琊起航东渡日本。汉代汉武帝曾在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不其山“祈神人于交门宫”,并在胶州湾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设立明堂9所。唐、宋、元、明、清各时期,青岛崂山遍布道院、道庵,太清宫成为当时全真派道教第二丛林。清朝末年,青岛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市镇。

  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调登州(今胶东地区)总兵章高元率兵移驻青岛,这标志着青岛建置开始。自1897年德国侵占开始,这座城市的变迁堪称近现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缩影。由于青岛市区地理位置优越,尤其是青岛港口的修筑和胶济铁路的通达,在较短的时间里,便从十几个小村镇发展成为一座城市,此后曾数次遭受殖民主义的统治。

  1922年12月,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件》,同年12月10日,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正式收回青岛主权。抗战胜利后,青岛被国民党政府接管并成为我国的海军基地,现已建成为海军博物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经济更加繁荣,对外贸易业更加发展,已成为山东省对外开放的龙头。青岛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海洋科技城,拥有占全国50%的海洋科研机构,聚集了50%以上的全国海洋科技人才,创造了硕果累累的海洋科技成果。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青岛正以建设一个以港口贸易、现代工业、发达农业、金融服务、旅游度假、海洋科研为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行。据《经济参考报》

-

相关链接

上一篇:青岛雾霾天增多 2013年起监测PM2.5数据(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