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在赋予青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龙头地位的同时,也给青岛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寻求科学发展新坐标,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海洋经济强市提出了全新课题和更高要求。
按照中央指示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青岛市以大气魄、大手笔谋划实施西海岸经济新区、蓝色硅谷建设两大规划,依托两大区域的空间拓展、产业提升和机制体制创新,切实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当好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排头兵。
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认为:“建设西海岸经济新区和青岛蓝色硅谷,是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承载力和总体实力,增强我国海洋创新能力、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对于青岛抢抓蓝色经济发展机遇,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开启蓝色经济发展新局面意义重大。今后一个时期,青岛将坚持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进程中先行一步,力争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开拓发展新空间
摊开青岛全域地图,最直观的印象,两大规划将带来城市布局功能的调整和升华,开拓蓝色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市域东部,南起崂山区科技城、北至即墨市温泉镇的滨海公路沿线区域,加上被称为“第三代生态科技新城”的青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构成青岛正在建设中的“中国蓝色硅谷”;胶州湾西侧,在青岛开发区、胶南市等大约2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实施改革试验。
从现实看,这种发展框架,既契合了青岛新一轮城市发展的需求,也顺应了青岛争创蓝色经济发展新优势的必然要求。
青岛开发区工委(区委)书记张大勇分析,按世界城市发展规律,港口多大城市就有多大。从现实看,青岛港主体迁往前湾港后,十余年间即带动青岛开发区从一片荒芜发展到生产总值过千亿的现代化城区。如今,西海岸经济新区不仅坐拥世界第七的前湾港,其南部设计吞吐量高达3.7亿吨的董家口港区的建设也一日千里,两大港口叠加,总体规模稳进世界前三,在西海岸“再造一个新青岛”已是发展必然。
而从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看,西海岸经济新区的规划建设同样堪称“水到渠成”,经过多年产业聚集,青岛西海岸发展起的六大临港产业集群皆位于产业上游,放眼周边,“只有周边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没有这些企业为别人配套的”。目前,六大产业集群的潜力还远未充分发挥:如家电业的本地配套率只有40%,远低于通常60%的理想比例;造船业的产能,还不足设计产能的30%……从这一角度看,城市空间的重新布局,有助于现有临港产业发展潜能的释放,引导更多的蓝色产业汇聚,打造青岛新的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
根据规划,蓝色硅谷的总体布局为“一区一带一园”:“一区”即蓝色硅谷核心区;“一带”所在位置是南起崂山区科技城、北至即墨市温泉镇的滨海公路沿线区域;“一园”即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其中,位于胶州湾湾底、原为盐田的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自2007年开发建设以来,历经连续4年的高强度投入,其作为城市高端特色产业和创新创业要素快速集聚平台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纳入蓝色硅谷总体布局后,基于经济发展的“湾底法则”,其“第三代新城”的发展前景给人无限遐想。蓝色硅谷核心区和“一带”所在的青岛东部百余公里的狭长地带,既具备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集聚的高科技优势,又兼具未经开发、国内难寻的优质生态环境,可谓青岛打造与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相同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区域的“天之所赐”,作为青岛实施蓝色硅谷战略的核心区域,这里将增添一条蕴藉巨大能量的海洋产业走廊,在为青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新引擎的同时,也为拓展城市空间和提升城市品质找到了最佳结合点。
从浅蓝走向深蓝
青岛不仅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28家涉海科研机构,还拥有占全国30%的高级海洋专业人才,占全国70%的涉海领域两院院士。基于雄厚的海洋科技优势提出的“中国蓝色硅谷”的规划设想,是推动青岛产业升级,提升青岛在山东乃至全国战略格局中地位的点睛之笔。
对蓝色硅谷,李群这样表述: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岛涉海科研机构集中、海洋研发人才密集的优势,推动海洋科技、教育、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相互渗透,基础性海洋研究、应用性海洋研究与蓝色经济研究相互衔接,国内外学术交流、商务往来与经贸合作相互融合,培育海洋科技的研发中心、科研成果的孵化中心、科研人才的集聚中心。
按照这一目标,蓝色硅谷建设衔枚急进。一方面,蓝色硅谷对高端科研资源的聚集效应迅速凸显:国家深海基地一期工程地质勘察招标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第一个、世界第五个深海基地建设工作进入实质运行阶段;我国最高级别的海洋科研机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花落此处,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七大海洋研究中心;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海洋地质研究所东部地调科研基地等科研机构纷至沓来……青岛的海洋科研优势正在得到强化。另一方面,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引领蓝色经济发展的可喜局面初步显现:世界首例人工全层眼角膜动物移植实验在这里进行,目前我国仅有的两家船舶压载水处理装置在这里投产,国际首个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海洋特征寡糖生产基地在这里建设,将形成几十亿元的市场规模。
而对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来说,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本身就会引导更多蓝色经济产业汇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贯穿西海岸经济区产业规划的字里行间:加快推进海洋发展由浅海向深海、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由粗放用海向集约用海的战略转型,重点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运输物流、海洋文化旅游等支柱产业以及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蓝色金融等新兴产业。
当前,青岛开发区正在推进绿岛、蓝岛、智岛三大建设:绿岛建设,投入25亿元,对凤凰岛27平方公里实行整体绿化,最终把绿化概念放大到全区,建成全球最美的宜居之区;蓝岛建设,修复海岸线,大力培植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产业,提升发展造船和海洋工程产业,发展大型高端船舶及其设备配套、海洋工程核心装备,引进建设船舶和海洋工程设计研发机构;而智岛计划则强调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5年引进资助20名左右顶尖人才、200名左右领军人才、2000名左右紧缺人才,带动集聚中高级优秀人才2万人。
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九个核心功能区之一,董家口港区给人直观的印象,是在传统海洋制造业、海洋物流业的巨大优势基础上,规划了112个万吨以上的深水泊位,填补全国超大型矿石码头和油品码头空白。而深入观察,其打造现代海洋服务业高地的雄心同样令人期待。去年以来,中国矿业企业总部经济基地、国内首家矿业股权基金在这里揭牌,中国(青岛)首届国际矿业博览会在这里开幕……按照“建成国家大宗散货集散中心及能源储运中心”的目标,董家口将打造与全球知名综合运费指数干散货指数——波罗的海指数相提并论的“董家口指数”,一个以港口贸易及金融服务业为主要目标的现代产业布局全面铺开。
制度就是生产力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对青岛而言,是发展动力,也是改革良机。从这个角度来讲,以体制机制创新谋求蓝色经济发展新优势,必然成为西海岸经济新区、蓝色硅谷建设两大规划的题中应有之义。
青岛西海岸聚集着青岛开发区、前湾保税港区、西海岸出口加工区、中德生态园等园区,是全省园区数量最多、功能最全和政策最集中的区域。但在发展中,却因行政区划不同、园区各自独立等原因,政策、资源优势远远没有充分发挥。
“西海岸经济新区将改变这一局面。”青岛市发改委副主任李希琨表示,西海岸经济新区将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统筹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突破发展空间不足、城乡相互分割的局限。同时,青岛还规划推动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扩大保税港区政策覆盖范围,以前湾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和董家口保税物流中心为载体,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区。多措并施,分兵合进,指向只有一个,使西海岸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
与西海岸经济新区一样,蓝色硅谷同样也从建设制度环境入手。建设之初,市委、市政府责成科技、科研院所等部门组织专家,对照开放、兼容、环境、金融、风投、氛围、文化等要素,专门论证“蓝色硅谷”的制度环境,并提出强化科技创新基础支撑能力、推进高端人才集聚、促进官产学研结合、构筑多元投融资体系等八项措施。
制度就是生产力。今年以来,蓝色硅谷核心区域通过“金融城”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新动力:建设银行青岛分行、中信万通证券、友利世纪担保等40余家金融机构和300余家会计、审计师事务所、信托公司相继到来。下面两组数字颇具说明性:今年1至9月,崂山区生产总值278.11亿元,而税收收入高达113.64亿元,占比三分之一还强;今年上半年的生产总值,金融业贡献率达到了35%以上。如此高效的发展质量背后,是资本加技术的“硅谷效应”初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