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新闻中心> 新闻专题> 综合类 > 正文

李沧区引入"第三方"构建社区管理新机制

来源:人民网 2011-11-22 10:01:08

    一场通过开展“两个扩大”——扩大社区服务覆盖面、扩大社区居民参与率,积极构建“多元参与”社区管理新机制的探索开始在李沧区试点上马。

    在此次探索中,李沧区民政部门试图找到破解当前社区建设难题的“钥匙”:一方面,利用“两改”新增的综合服务中心“筑巢引凤”,引入专业、成熟的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专业化服务,同时为一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找到出口;另一方面,搭建一种新平台,把社会组织“导入”社区日常工作,实现民间力量与社区工作的“接入”,解决居委会工作人员分身乏术的问题 居委会势单力薄困境凸显在居委会,能成为对大小事情了如指掌的“活字典”,曾是一个评价好孬的关键。

    当前,此类“活字典”仍然举足轻重。但不能忽视的是,在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社区下移的背景下,“活字典”势单力薄的现象开始凸显。

    在李沧区民政局试点推行的 “两个扩大”中,“扩大社区服务覆盖面”主要包括社区便民利民综合服务、社区为老服务、小学生放学社区托管服务等;“扩大社区居民参与率”要在开展楼院自治活动、创新社区网络互动新形式、探索社区参与新载体等方面进行新探索。

    “如此多的项目,仅靠四五人的居委会难以实现。”部分居委会主任表示,社区服务“供应”好了,居民的参与率就会相应提高。但是,社区目前还处在居民多元诉求与社区服务不到位的困境中。

    他们分析,这一困境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居民多元服务需求与单一制市场服务不相适应。目前,公共服务是居民生活制度保障,但与社区似乎联系不大,有联系也主要负责提供信息;公益性服务处于起步期,社区虽有志愿者,但多为“挂名”且不定期;因服务量小,各类市场服务延伸到社区但存在不到位的现象。二是专业化服务需求与粗放式公益服务不相适应。目前,社区里的公益服务,如对困难居民救助等,大都由居委会组织。这些活动是有必要的,但不能完全满足居民的专业服务需求。三是动态化的社会救助需求与分散、慢节奏的公共服务体制不相适应,居民“被服务”的现象屡有发生。

    近几年,“两改”为留出公共空间提供了契机。为此,李沧区规定:凡是新建社区的综合服务中心面积要在1500-2000平方米以上。目前,这里已涌现出阜康、河东、侯家庄、大枣园、翠湖、李家上流等多个数千平方米的区街综合服务中心,121个社区的办公用房也实现了“撑杆跳”,全部达到300平方米以上。

    “空间变大后,有效利用的问题随之而来。”李沧区民政局局长房艳介绍,“在广泛调研后,我们以居民切身需求为导向,决定在居委会与社会组织之间形成一个‘第三方’,探索一种‘政府搭建平台、社会组织创造价值、市民共享服务’的模式,通过放大社会组织的服务力量,逐步改变居委会‘事必躬亲’的现象。”

    “第三方”化解社区管理“结”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此类声音:“‘准行政组织’的长期身份已使居委会成为街道的一条‘腿’,检查、考核、评比等工作就此被‘砍掉’并不现实。”显然,单纯通过给居委会“动手术”来实现“两个扩大”,收效甚微。

    其实,社区自治就像是一条“鱼”,一直被冀望通过引入社区组织这一 “活水”将其激活。但是,什么社会组织、又怎么引入社区却是一个待解的“结儿”。

    李沧区以区街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再借“第三方”之力,放大社会组织在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服务优势,做活这一“鱼水关系”。据了解,李沧区的区街综合服务中心定性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有独立法人,属社会组织范畴,且不依附于居委会的体系。而且,这里作为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一个“出口”,将整合起全区相关部门的政策资源。

    目前,面积达5200平方米的阜康综合服务中心已成功引入便民服务呼叫中心、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中心、新市民阳光社区、亿城通公众信息传媒便民服务机构、巴洛克幼儿教育、动感阵地健身中心等专业化社会组织。

    具体负责该项目的李军介绍,这里将建立“便民服务呼叫中心”,辖区居民只要拨打一个固定号码即可申请相关服务;“市民需求汇集分流中心”像是中转站,将呼叫中心的信息分配到职能部门、社会组织或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等进行处理、解决;公众信息传媒便民服务机构将为居民提供政务查询、自助旅行、飞机票、火车票等“家门口”服务;巴洛克幼儿教育将提供声乐、舞蹈等免费服务;“便民作坊”集合家电维修、配钥匙、修鞋、缝纫等业户,提供低价服务;长照中心根据养老评估的结果进行功能设置,计划引进社会组织合作进行午餐配餐服务等。

    李军认为,“在某些社区服务领域,居委会队伍存在着‘专业软肋’。各社会组织内部的专业人才队伍,将强化专业服务的力量。同时,综合服务中心将发挥‘母鸡’效应,成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培育‘有苗头’的社会组织,或根据居民需求有针对性地培育社会组织。”

    实践中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当然,这场探索刚刚拉开大幕,还需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目前,李沧区针对党员、老人、青少年、残疾人、困难家庭等5类人群,启动入户“一对一”市民需求调查,并计划每年做500户问卷调查,排出居民最需要的服务,作为综合服务中心功能设置、调整的依据。考虑其“生命力”,李沧区将每年拨出水、电、供暖等基本费用,拨出专款用于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同时,专门制定出台了扶持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相关政策,保障其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李沧区“两条腿”走路,在新建社区试运行综合服务中心的同时,又以“两个扩大”为目标在百通、秀峰、馨苑等成熟社区,通过建立社区协调理事会充实居委会的力量,“密织”便民服务网络。

    在居民来自20个不同省、市、自治区,并且聚集着5个少数民族的馨苑社区,朝鲜族老人郭贵任告诉记者:“社区是老年人白天主要的生活阵地。”“当家人”闫洪伦同时又是社区微博、社区QQ群等的“管家”,他通过这条纽带甚至将许多青年人和在职人员“集合”到社区建设中,并通过社区协调理事会缓解了许多社区“矛盾”。

    据了解,馨苑小区在建设时并没有预留停车场,居委会听到“停车难”的呼声并没有坐等靠,而是发挥居民群策群力的作用,见缝插针地整理出476个车位,但还存在着“僧多粥少”的问题,又依靠居民出谋划策,目前,聘请十余位“导车员”每天在社区里调流1000多辆居民用车有序地进进出出。

    此外,环湾社区建立了“残疾人工作站”,承担全街道36位一、二级残疾人购物、洗衣等日常便民服务任务,除了政府购买服务岗位外,他们还利用社区成员单位的资源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在楼山后社区,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日成为社区为居民服务的“服务日”等。

    下一步,整合区域内80%以上从事缝纫、保洁等家庭服务网点纳入社区服务体系,筹建养老互助点,引入专业机构或组织开办“社区食堂”,开办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将是街道、社区完善服务功能的主攻方向。

-
相关链接

上一篇:李村商圈蝶变:打造半岛一站式“购物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