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即墨新闻网> 即墨要闻 > 正文

走基层·在那偏远村庄 梨果飘香神山埠

来源:今日 2011-10-24 08:10:13
     《走基层·在那偏远村庄》继续在即墨店集镇的采访。昨天我们走访了店集镇的于庄村,了解到那里的村民们,还都以种植简单的粮食作物为主,收入不高,村民生活也比较拮据。但就在与于庄村隔着一条青威公路的神山埠村,这几年的光景却是越来越好,村民手里的钱也是越来越多。同样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神山埠村支部书记马玉军带着记者在村里转了一圈,答案开始渐渐清晰。

    记者:这里是即墨店集镇神山埠村,眼下正好是农忙时节,我们在村里看到,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是晒着玉米,但是在村南我们看到一片果园,种的就是我手里拿的这种原产于韩国的黄金梨,在手里掂了掂大约在两斤左右,而且我刚才尝了尝,水分很多而且非常甜。

    这片20亩的梨园,经过矮化后,人只能在里面弯腰行走,但一棵树可以结200个果,梨园年产15万斤。

    “一斤能卖多少钱?”即墨店集镇神山埠村支部书记马玉军:“一斤两块五。”“整个年收入多少钱?”“整个能卖十四五万。”

    神山埠村世代以种玉米、花生、大豆等粮食作物为主,8年前,村里从莱西引进了这种梨树苗,当时的村民们完全想不到,同样的一亩地,收益会差距这么大。马玉军:“秋玉米,一年的收入也就在两千左右一亩地,像这个就多了,像这个梨树地纯收入就在15万,20亩15万,一亩地等于六七千,原来的好几倍。”

    而且,梨树的管理比种花生玉米还要简单,每年只要在固定的时间打药、套袋,就可以按时收获。

    “多长时间能收回成本?”马玉军:“ 两三年,三年以后就收回来了,三年以后就成了良性循环了,产量就高了,产量高了卖钱就更多了。”

    看到了种梨的实在收益,神山埠村民们的眼光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两年前,在莱西打工的村民马克俊,看到当地甜瓜种得很好,就想办法引进到了自己村,建起了村里的第一个大棚:“行情很好,一下来就十几块钱七八块钱一斤。”“咱不愁销路是吧?”“不愁销路,有多少销多少,这两年北京、南方都过来,有多少要多少。”

    在马克俊的带动下,再加上村里扶持,村民们纷纷建起了大棚,如今村里的甜宝大棚已经有50多个。

    马玉军:“有些地块可以给他们调整,有些都不是自己的地,都不在一个片上,咱让它连起片来建棚,这边还可以拉电,有节水灌溉,他们要用电我就可以给他们开绿灯。一亩棚等于原来十亩地,十亩都不止,原来一亩地一千多块钱的收入,这个是一亩地两万多块钱的收入,十亩都不止,这就叫高效农业。”

    记者:虽然现在是十月份了,但是在大棚里,温度还是在四十多度以上,刚才我在里面转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现在身上已经开始冒汗了,有点像蒸桑拿的感觉,但是这里的村民告诉我,在我跨出这一步的距离,就能给他们带来300块钱的收入。

    马奎枫:“在外面打工一天挣一百多块钱的都回来了,都回来建棚了,我们这好几个。”

    现在神山埠里家家户户都知道,建棚是个好活计,但由于底子薄,一些村民想建棚但没有资金。而这个问题,很快也能解决了。马玉军:“前段时间政府说有个补贴,一个大棚补贴两千块钱,前段时间下来统计统计,可望再上70个。原来50个,再加70个,一共120多个了。就成规模了。我村有三百多户,基本三分之一都干这个事。”

    而此时在村西,又是另一番景象,200多亩地租给了一家苗圃公司,正在种植各种景观树木,除了每年能给村里带来十几万的租赁收入外,还能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马玉军:“一年能干5个月的活,一天能用50多个人,给它除草,给它管理这个树,每天给40到50块钱。”

    记者:种梨种甜瓜,给村民带来了经济收益,而引进苗圃,则解决了村里的赋闲劳动力,但是神山埠村民们,并没有放弃他们几百年来种植粮食的传统,我身后这个养鸡场一个半月后就将投入使用,而里面15万只鸡的饲料,就是旁边神山埠村种植的玉米,在传统农业的道路上他们又走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
相关链接

上一篇:即墨:推行村级“四日合一”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