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邮递员勤恳工作17年 爱较真赢得居民好口碑

来源:青岛早报 2011-10-09 09:58:41

    在通讯方式发达的今天,送信送报的邮递员,在大多数人眼中成了逐渐边缘化的职业,可是又有多少人了解,信箱里躺着的一封封最普通的信件和一份份报刊,凝聚着邮递员多少艰辛:一辆自行车载着上百斤信件报刊,每天走街串巷上百里,爬楼百余层。今年42岁的王忠伟就是其中一员,朴实、瘦弱、腼腆的他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7年,爱较真、乐于助人、照顾空巢老人……国庆节期间,记者走进邮政投递局齐东路投递部,跟随王忠伟上门送信,感受这名“老”邮差“朝五晚五”的生活。

    作息 天不亮就起床忙活

    早上天还不亮,王忠伟就起床了,收拾好折叠床,看了看旁边睡得正香的老人李启明,他悄悄出门回到隔壁自己的家,妻子和儿子还在酣睡中。老人这几天病情有反复,整晚上自言自语,吵得王忠伟也睡不好,他揉了揉有些浮肿的双眼,开始做早饭。家里收拾妥当了,他骑上配备一年多的电动车,朝着单位进发。

    到了邮局齐东路投递部时,时钟才指向5点,他第一个来到单位,早报等报刊陆续送到了,他赶紧将报刊搬到工作台上,按地址分类排序,并设计出最合理的投递路线。哪个地址、谁家订了几份报纸,这类信息都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子里,无需再对照清单了。6点左右,报纸都到齐并分拣好,王忠伟将报纸放到马鞍袋中,再将重达上百斤的袋子扛到电动车后座上,开始向订户家进发,心里念的想的就是让订户尽早享受这一份份文化“早餐”。

    跟访 每天穿行上百里地

    5日上午9点左右,王忠伟又从投递部出发,这已经是他跑的第二趟了。他每天的投递工作分三个部分,一般第一趟是从早上6点到8点半,以投递报纸为主;第二趟从上午9点到1点,投递的报刊杂志和邮件都有;最后一趟是下午3点到5点,主要是晚报和各类邮件。

    记者眼前的王忠伟,朴实、腼腆、不多言,瘦弱的体格让人很难想象他每天要驮着上百斤的信件报刊走街串户,骑行上百里。他骑着电动车穿行在人流车流中,车后座两侧的邮袋中是满当当的“任务”,除了报刊还多了些邮件,背上还挎着一个深绿色的邮包,里面装的可都是“宝贝”邮件。“国庆节放假,很多报刊停刊了,信件也少了,这几天的工作还算轻松。”王忠伟高兴地和记者说。言外之意,平时的信件比这多多了,工作量也更大。

    延安一路、文登路、南海路、莱阳路、太平路、大学路、鱼山路……42岁的王忠伟走街串巷,轻车熟路。每到一处,他都会停下车,“咚咚咚”快速爬上楼,挨户敲开有信件的居民。王忠伟一边投递,记者一边默默计数:一路上,他停车21次,爬楼近百层。王忠伟说,他负责的片区大概有3000多户,然而每天至少得跑上百户,一趟就要骑行十几公里,一天三趟下来,有上百里地。王忠伟工作17年来,光自行车就因过度损耗报废了三四辆,脚上穿的球鞋一年就得磨破四五双,他却从不觉得辛苦。

    王忠伟负责的片区有两个邮筒,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打开一次,除了查收信件,他一定会拿出随身携带的毛巾,将邮筒仔细擦拭一遍。

    态度 爱较真赢得居民赞誉

    “小王,你来了啊,快来坐坐吧。”上午11点左右,当王忠伟来到海阳路一处大院送信时,居民李大妈热情地招呼他。李大妈说,小王可实诚了,工作特别认真,有些信件地址不详或住户搬走,他会挨个单元、楼座去打听;用户不在家,他就跑两趟、三趟,最多的一次,跑了20多趟。

    2008年8月,一封来自北京财经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了莱阳路14号,由于没写内户,王忠伟面对着3个单元共36户人家一户一户询问,但没有找到收件人。王忠伟找居委会打听,又到文登路派出所查找,可都一无所获。王忠伟的同事至今对那件事情仍记忆犹新:“通知书送不出去,把王忠伟急得够呛,整夜都睡不好觉,他说这关系到一个孩子的前途命运,下了班顾不上吃饭再出去继续找。”在连续奔波了一周多后,终于在金口一路21号找到了收件人,原来收件人的父亲是一名马路清洁工,在孩子高考时把自己扫街的路段用作收信地址,事后由于工作变动离开了。当收件人的父亲接过录取通知书时,激动地拉住王忠伟的手千恩万谢……

    记者注意到,在王忠伟的怀里有一个小小的记事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许多用户的电话以及平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凭着这个小小的记事本,17年的工作中他从没发生过错投、丢失信件的事情,也从没有产生过一例投诉。他还特别留意哪一家有高考的学生,把这些情况也记在小本子上,等有录取通知书到了,他总是能快速、准确地找到住户家,从不耽误。到了报刊收订时节,王忠伟就更忙了,由于他服务热心,为住户推介合适的报刊,因此总能成为销售邮品最多的一个,甚至在他更换段道之后,过去的老用户还打电话找他订报,说把钱交给王忠伟心里踏实。 ●故事 义务照顾空巢老人

    在投递部主任刘加君眼里,王忠伟是个对自己吝啬、对别人慷慨的人,每天的早餐常常是馒头加咸菜,生活上精打细算,可是遇到比自己困难的人则慷慨解囊。同事们说,王忠伟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虽不善言辞却人缘极好,见人先笑再说话,路上见到老人提着重物,他必定上前帮忙并一直送到家门。

    让同事和用户们甚为佩服的是他十几年如一日地照顾一位非亲非故的空巢老人。王忠信把她当作自己的亲奶奶一样照料,甚至于十几个年头都没回老家陪自己的父母过年。

    1994年,从济宁来青务工的王忠伟当上一名投递员,在为居住在安徽路30号的李启明老人送过一次信后,他记住了这位老人。“80多岁的老奶奶,亲人不在身边,连走路都要拄着拐棍,却要一个人生活,实在不容易。”打那以后,老人的包裹都是王忠伟去邮局取回送上家门,下班后他还经常过来替老人劈柴、洗衣服、打扫卫生,干完活再买来饭菜跟老人一起吃。时间长了,两人的感情像祖孙一样融洽。1995年春节,不忍心老人一个人孤独地过节,王忠伟决定不回济宁老家。除夕那天,他把老人的家收拾一新,做好了两个人的年夜饭。老人看着几年没有擦过而今却已明亮的玻璃窗,吃着可口的饭菜,感动得直掉泪。自从女儿出国后,她好多个春节都是自己一个人孤单地过,王忠伟给了她久违的亲情。

    1996年,王忠伟结婚了,老人的身边没有少一个人,而是多了一个人。王忠伟拉上妻子,更仔细更周到地照顾老人的起居生活。老人有心脏病、高血压,还得过带状疱疹,生病住院的时候,远在美国的女儿无力照料,王忠伟与妻子就承担起全部的生活琐事:一日三餐,看病买药,送饭陪床,洗澡擦身……为了照顾老人,王忠伟学会了使用听诊器、量血压,他们的家也越搬越近,从黄岛路17号,到芝罘路6号,最后干脆在老人居住的安徽路30号大院里租下了一间房子,与老人毗邻而居。十几年过去了,他们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四口之家,彼此关爱。“就是老人的亲孙子也不会把老人照顾得这么好,老人现在已经99岁了,要不是小王这些年悉心照顾,她也不可能这么长寿。”邻居们如此夸奖说。本版撰稿 记者 吴帅 本版摄影 记者 于滈

-
相关链接

上一篇:即墨段泊岚镇村民早收玉米为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