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89家农贸市场年销售额过亿 一天只睡五小时,半夜就起来进菜,一斤菜剥皮去叶去掉一两,物价上涨本以为会赚钱,没想到销量减四成,一年到头算下来还少赚5000元。昨天记者探访发现,青岛市区89家农贸市场前三个季度平均销售额过亿元,但受物价上涨影响,反而没有往年赚得多,农贸市场作为微利行业,平均盈利大约在10%-20%,每年上百名摊主“出走”,自己开饭店或开店,农贸市场就像一个跳板,承载着很多农村人的“老板梦”。 卖菜业户一天只睡五小时 将叶子发黄的芹菜梗一根根掰掉,再拿一片抹布将所有芹菜叶子和茎上的泥土逐一擦净,一棵棵鲜亮的芹菜就摆放在了摊位上,昨天上午10时,大连路市场38岁的蔬菜摊主薛学俊,刚刚往单位食堂送完菜就坐下来帮妻子擦拭整理芹菜,要知道他半夜十二点刚刚去抚顺路批发市场进的蔬菜,五点钟进菜归来,六点钟妻子到摊位看摊,他并没有回去休息,而是马不停蹄地往单位送菜,然后就是坐下来择菜、用皮筋扎成捆,最后整齐地摆到摊位上:“没有时间休息啊,所有的菜整理好就要一个上午,我只有吃完午饭才会休息三四个小时,晚上再睡两个小时,加起来一天也就五个小时。 ” 薛学俊的妻子路瑞芳更是闲不住,刚刚给顾客称完菜左手抄起一绺蒜薹,右手不停将头上的偏老的部分择掉:“市场上要求必须是净菜,所有的菜都要去掉黄叶、白菜要单片掰掉外满的帮子,茭白要一片片剥掉外面的皮,蒜薹和豆角还要一捆捆整齐地捆扎好。 ” 物价涨太快少赚5000元 薛学俊告诉记者,今年物价上涨,为了吸引市民购买,他和妻子只好将净菜收拾得更加干净,一斤售价为5.5元的蒜薹就要择去0.4-0.5元,一斤芹菜至少也要去掉一两,他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去年蒜薹进价3.5元/斤,零售卖4.5元/斤,卖1斤净赚1元;而今年进价涨至4.5元/斤,经过加工处理成净菜成本就涨至5.1元/斤,卖一斤净赚0.9元。 而更让他揪心的是,今年物价上涨,平均销量减少四成,去年一天可以卖800-1000斤菜,而今年一天只能卖出500-600斤菜:“很多老百姓购买力下降了,原来买一斤菜,现在可能就只买半斤将就一下。 ”他算了一笔账,去年夫妻二人卖菜净赚4.5万元,扣除衣食住行等开销之后,一年净赚3万元;今年预计会净赚5万元,但由于物价上涨,所有的开销都上涨不少,估计一年只能净赚2.5万元,比去年还少5000元。 “我也想过放弃,卖菜真是辛苦活,最主要的是一天只睡5个小时,老婆也只睡6-7个小时,每天七点收完摊,回家做饭收拾完就10点了。吃饭也没个准点,早上几乎没有时间吃早饭,中午就随便将就一下,只有晚上才能正儿八经吃顿饭,还要照顾孩子,真是特别辛苦。 ”薛学俊说,如果有资金,早就自己出去干了,无奈家中一切开销都靠卖菜,孩子已经上初二了,他要求稳:“卖菜虽然不大挣钱,但风险不大,成本又小,一般赔不了。 ” 卖海鲜手泡得整天胀白 不时从水里捞起一只大螃蟹,一双手常年泡在水里,卖了五年海鲜的孙淑香一直不肯将手展示给记者看:“没什么好看的,我还怕吓到你。”只见一双手被水泡得发白,指头发胀比一般人粗不少,不断有水顺着指尖滴下来。大连路农贸市场总经理尹曰祥告诉记者,农贸市场里面,最辛苦的就是卖菜和卖海鲜的活,去城阳批发市场进海鲜经常要抢,女士去几乎抢不到,所以一般是老公半夜四五点去进货,老婆白天卖货,手常年泡在水里,夏天还好说,冬天市场里面没有空调,水里有冰也要泡进去,有的摊主手和脸都冻得肿起来,孙淑香指着脸颊告诉记者,冬天冻得伤疤现在还没有消,手泡在冰水里刺骨地疼。 然而,即便是如此辛苦,孙淑香坦言现在海鲜生意越来越不好做:“都让外面的野市场给顶坏了,他们进一些不好的货,又不用交摊位费和水电费,价格自然低不少,正规市场反而生意不旺。 ” 新闻延伸 农贸市场托起“老板梦” 据市商务局测算,1-9月份我市集贸市场实现零售额200亿元左右,增长8%,约占全市零售额的19%。其中,城市集贸市场实现90亿元,占城市零售额近10%,平均一个农贸市场三个季度的销售额就超过1亿元。尹曰祥分析认为,之所以销售额如此高,也与今年物价上涨有关。在农贸市场卖菜是微利行业,平均盈利大约在10%-20%。去年该市场销售额一亿多元,预计今年可能会比去年减少10%:“物价上涨,销量下降,销售额不升反降。 ” “农贸市场赚的都是辛苦钱,大都是农村来的人干,城里人基本都不干了。每年都有十几个业户转行,89家市场保守估计也有上百人,有的自己当老板,有的跳槽转行。 ”说到这里,尹曰祥露出欣慰的表情,挣到了创业资金离开的人大部分开了自己的饭店,原来卖馒头的开起了电脑销售店,还有开装修公司的、开修理厂的、开租赁公司的,这些人在农贸市场积累了人脉,就出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农贸市场就像一个跳板,承载着很多农村人的 “老板梦”。(记者 宋晓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