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孔祥瑞:从码头工人到享誉全国的“蓝领专家”

来源: 2011-09-24 22:42:15

  

孔祥瑞在指挥作业。(资料图片)

    新华网天津10月31日电(记者满学杰、李靖 )他是一名普通工人,只有初中文凭,在港口码头上一干就是34年。

    他是一名在岗位上自学成才、勇于创新的“蓝领专家”,共取得150多项科技成果,为企业创造效益8400多万元。

    2006年国庆节前夕,51岁的天津港煤码头公司操作一队队长孔祥瑞,光荣地站在“中华技能大奖”领

奖台上,接受国家对一名知识型产业工人的嘉奖。这是他继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20多项荣誉称号之后的又一次获奖。

    “可以没有文凭,不可以没有知识。生产实践这个大课堂,照样培养人”

    孔祥瑞1972年初中毕业就被分配到天津港码头当了工人。1985年,已经开了十几年门式起重机的他,参加了职工大学的考前培训班。那时候,孔祥瑞已经是值班队长,是队里的技术骨干。上学就要占用工作时间,岗位上离不开他呀!他人在课堂,心里却惦记着生产。上课第三天,孔祥瑞作了决定:告别课堂,重新回到他最牵挂、最热爱的工作岗位。

    短暂的求学经历虽然停止了,但孔祥瑞的求知欲望却更加强烈了。他曾说,人可以没有文凭,不可以没有知识;生产实践这个大课堂,照样培养人。

    孔祥瑞把工作岗位当成课堂,把生产实践作为教材,把设备故障作为课题,把身边拥有一技之长的工友当作老师,勤奋学习、刻苦钻研。

    他找来设备说明书,一页一页地学,一项一项地啃,不明白的查资料,不懂的找人问,直到把厚厚的说明书弄通弄熟。

    孔祥瑞的家住在天津市区,到港口有50多公里的路程。那些年,他每天上下班都要坐汽车、倒火车、再换汽车,来回要走5个多小时。孔祥瑞总是带着书,如饥似渴地学习。

    孔祥瑞的“日志本” (新华网 岳巍/摄)

    孔祥瑞有个记工作日志的习惯,小本子每天随身携带,设备出现哪些故障、什么原因、修理过程、注意事项等都一一记录在案。日积月累,一本本工作日志成为他搞技术创新的资料库。

    岗位上的刻苦钻研,使孔祥瑞逐渐成长为一名专家。

    一次,码头上一台门式起重机的旋转大轴承出现异响。这有可能是缺少润滑,但也可能是重大事故的前兆。如果不拆卸进行彻底检修,门机就有可能瘫痪;如果拆卸下来后发现没有问题,企业会蒙受上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拆还是不拆?在场的企业领导和工友们都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孔祥瑞。孔祥瑞冷静地又听了听响声,果断地说:是轴承坏了,必须拆!

    根据他的提议,公司请来900吨的海上浮吊进行作业。伴随着海吊的隆隆声,门机上半截被缓缓吊起,回转大轴承拆了下来。结果却出人意料,回转大轴承正面完好,没有异常。

    难道老孔判断错了?孔祥瑞陷入沉思。他认定是轴承损坏,也许问题隐藏得更深。

    他冷静地指挥吊车将大轴承翻了过来,答案终于明白了,只见正面完好的回转大轴承背面,滚珠已经散落出槽,如果继续使用,后果不堪设想。

    门机的故障及时排除了,老孔“听音断病”的绝活也出了名。

-
相关链接

上一篇:小布包里的秘密 战斗英雄隐功埋名50年甘当庄稼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