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三幕: 踏上为了400万人的“光明行” 2009年8月21日,胡文传签署了器官志愿捐献书,在“角膜”一栏上,划上了坚定的一个“√”。 同时,如今的胡文传已经成为了合肥一家医院的一名角膜捐献劝导员。 在医院里,记者看到了胡文传。他安静,像邻居们形容的那样“不爱讲话”,黑瘦,个子不高。说起自己的孩子,胡文传倒是有很多话说,一句接着一句,说到凯明、明娜,会 为什么要签捐角膜的协议呢?胡文传回答说,自己不迷信,希望能用自己的行为和女儿的亲身经历,让更多的人知道、理解这件事、这件好事。 医院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等待移植眼角膜的意义不仅仅是恢复视力,最大的帮助是保住病人的眼球。 据了解,如果角膜病患者受感染严重,将会导致眼球摘除,因为如果不及时摘除眼球,迅速扩张的病菌将侵蚀大脑,带来生命危险。 “大多数病人都是在等待眼角膜中加重病情,最终不得不摘除眼球。”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接受小明娜眼角膜移植的朱长喜很幸运。 当时,朱长喜隔壁床的病友一直在等待眼角膜,在等待中,病情一天天地恶化,待到小明娜供出眼角膜的时候,已经错过了角膜移植时机,不得不接受眼球摘除手术,而刚患病的朱长喜则正好幸运地接受了小明娜的角膜,保住了珍贵的眼睛。 “目前,我们全国共有400万角膜病患者在等着角膜移植,但是能等到的少之又少,只能在黑暗中苦苦等待,最终只能失去眼睛。” 据了解,看过胡文传的事迹后,已经有很多人打电话到不同机构咨询捐献眼角膜事宜。 但是,胡文传告诉记者,并不是本人有意向捐献角膜,最终都能成功捐献。有很多人自己要求捐献眼角膜,但最终家人难以接受,放弃捐献。胡文传表示,自己做眼角膜捐献劝导员,就是希望能将自己的经历与想法告诉那些家人,让他们真正理解捐献角膜的意义,也同样体会亲人继续留在人间的感受。 同时,胡文传还在学习有关除角膜以外的其他器官捐献的相关知识,“我文化不够,我得先了解了、弄懂了才行。” “我想我本人是有说服力的。”胡文传说,眼睛里写满了真诚。 胡文传,这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从安徽奔波到浙江打工的农民工,小学五年级的文化水平,内向不爱说话…… 走在人群中,他很难被注意,与别人接触后,也可能很快会被忘记。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即便面对一次次的灾难的打击,他从没忘记给予。给予别人生命、给予别人光明…… 再看一眼这个被提名全国道德模范的人,你会发现,做一个像胡文传一样的好人是难的,因为在被剥夺时还不忘给予,需要怎样的勇气与决心? 但是,再看一眼胡文传,你又会发现,做一个好人是那么地简单。它不需要万贯的金银,不需要傲人的文凭,不需要过人的胆识,只要有一颗不计得失,为人着想的心,便足够了。(记者 周文丽) 胡文传,男,40岁,安徽省长丰县岗集镇大窑村村民。 2004年,获得安徽省见义勇为一等奖。 2009年,当选为首届安徽省道德模范。 2009年,获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