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岛新闻网 时评】 近日,本网刊登了《青岛梭子蟹都是早产儿 专家支招破解针眼蟹》的文章,引起网友热议,点击率已逾两万。看来,中秋岛城的餐桌上,真少不了梭子蟹,而远道而至的梭子蟹其实是来打酱油的,不料,一“酱”成名了。 据悉,岛城水产品市场的梭子蟹均来自连云港,就连王哥庄会场原产地,也有连云港蟹的身影。一时间,李逵杳无踪迹,李鬼横行无惮。有人问,这连云港蟹如何冠以“酱油蟹”之名?酱 然而,酱油蟹一路北上,消费者望蟹皆睐。多年来,居然将“秋风起,蟹脚痒”中的“蟹”,由大闸蟹偷换成了梭子蟹,河蟹变成海蟹,五湖之产转为四海之物。究其原因,酱油蟹的“华丽转身”仰仗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错误的时间、一个错误的地点和一个错误的迎合却给了一个“错误”螃蟹的悖谬“真理”。 中秋佳节是个团圆节,更是个美食节。过年过节,自然要吃点好的,贵的,新鲜的。而梭子蟹恰恰满足了消费者的这一需求。它好,个头大,味道鲜;它贵,从几十元到上百元;它新鲜,个个欢蹦乱跳,夕捕朝售。在节日里,人们的钱袋子摈弃了往日的吝惜,喜庆冲淡了头脑中的理性消费。 地利。梭子蟹横行沿海菜篮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费的地域性,又可说是地理消费。沿海居民,喜欢吃海鲜是个传统,所以他们对梭子蟹的热衷程度自然高于其它地方。那么,当梭子蟹进青时,它不像大闸蟹那样,经过一番推广,才能赢得消费群体。对于梭子蟹的青睐是沿海居民的天性,这是酱油蟹可以“寄生”的肥沃土壤。 人和,即消费者的迎合。然而,酱油蟹的成功得益于买者的疏忽和卖家的欲盖弥彰。无论是本地蟹,还是连云港蟹,在外观上没有明显区别,有很多消费者误认为梭子蟹就是本地蟹。因此,消费者错误迎合,让酱油蟹蒙混过关。 专家告诉记者,我国南北沿海的梭子蟹均为三疣梭子蟹,在外观上区别不大,只是肉质的口感和鲜度各有不同。会场梭子蟹和红岛蛤蜊多年来,均被连云港梭子蟹和大连蛤蜊等众多“李鬼”所替代,由于“李逵”产量低,价格高,已经鲜在市面上出现,对于王谢堂前的需求都难以满足。 如今,提心吊胆的酱油蟹本想隐于闹市,做稳“李逵”交椅,不想被商贩们逼到了风头浪尖——爆出“针眼门”。让媒体,又一次聚焦这“尤物”。于是,酱油蟹不光被注水,还有诸多不可告人的身世。引得百姓爱不得,恨不得,哭不得,笑不得—— 爱:本来年年中秋吃海蟹,爱不释口;恨:今年看了针眼蟹新闻就不卖了?不买行吗?哭:被“针眼蟹”“夹”着了,还在亲友面前,强颜欢笑,挽回面子;笑:这微笑是真笑吗?其实,内心早已内牛满面了…… 现在的蟹子长本事了,可瘦可胖,可贵可贱,可湖可海,可爱可恨。它华丽的外壳下是一颗变质的内心。古时,螃蟹的本事再大,大不过吃螃蟹的人;今天,螃蟹的本事再大,大不过卖螃蟹的人;而对于我们来说,问题的焦点是,吃螃蟹的人和卖螃蟹的人谁的本事更大。螃蟹凭着坚强的外壳横行,人们却有法束之,卖蟹的施以刁钻的伎俩坑骗,法在哪里?枷在哪里? (青岛新闻网记者 周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