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浴场海蜇今年突增
青岛今年海蜇特别多
眼下正是旅游旺季,青岛海水浴场在迎来大量游客的同时,“不速之客”海蜇也再次来访,连续几天在第一海水浴场都有泳客被蜇伤。“最近五六年海蜇年年来,但感觉今年最厉害。”这几年一直坚持在第一海水浴场沙滩锻炼的李师傅凭借自己的感觉这样描述。
记者昨天采访发现,李师傅的感觉并非错觉,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光涛介绍,最近几年包括胶 州湾在内的中国及东亚其他国家近海大型水母暴发,经申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项目于今年1月在青岛启动,全国26位海洋方面的顶尖科学家,正在研究和海蜇有关的一系列问题。
记者调查
浴场每天都有人被蜇伤
生活在海边的青岛人对海蜇做成的凉菜情有独钟,海蜇皮、海蜇头都是市民喜爱的海产品。而最近几天的海水浴场里,一提到海蜇却让人感觉头大。“从上周开始,海里的海蜇一下就多起来了。”我市横渡胶州湾第一人李勇进上周在组织小队员“横渡三湾”时,12个小队员每个人都有陪游人员保证孩子安全,结果10多名陪游队员都被海蜇蜇伤。
昨天下午,记者在第一海水浴场找到常年在此锻炼的李师傅,由于常年在此活动,并且准备了治疗蜇伤的药,到一浴锻炼的老泳客都知道有人被海蜇伤了就赶紧找老李。“今年来的基本都是沙蜇。”李师傅说,最近海蜇越来越多,看势头比去年还厉害。李师傅告诉记者,上午还有两名外地游客被蜇伤,其中一个小孩右脚被蜇伤,吓得在沙滩上一边跺脚一边哭,最后用海水清洗干净后抹了药,感觉好一些才放了心。“现在每天早上是满潮,海蜇多,到下午就少了。”李师傅说,这几天基本天天都有人被蜇伤,而且今年除了沙蜇之外,他还发现一种有红须的海蜇,看起来更加“凶悍”。
最近几天上午有个老泳客,每天下水都拖着麻袋去海里捞海蜇,多的时候能捞到3麻袋。“这个人厉害,不怕蜇,被海蜇蜇了后第二天就好。”李师傅说,这个老泳客捞上海蜇后,就在浴场上分给大家回去吃,他看到大的海蜇直径有1米多,厚度也有10厘米左右。“要是被这样的大家伙蜇了,那可就坏事了。”李师傅说。
26位科学家组队研究海蜇
近年来到海水浴场的海蜇为何越来越多,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昨天采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专家,原来海洋方面的科学家们也在关注这种现象,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申请的 “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项目今年1月就在青岛启动,全国26位海洋方面的专家开始专门研究海蜇。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海洋研究所时,参与此项目研究的张光涛博士刚刚完成当天的海上考察回到单位,当天的任务是找到雌性的白色霞水母,回到研究室用于繁殖研究,由于海蜇的幼体、成体都十分脆弱,所以想“活捉”完整的水母,除了努力外还需要一点运气,所以昨天能捉到雌性水母很不容易。
谜题A
胶州湾来了多少水母?
张光涛告诉记者,目前胶州湾内的水母确实非常多,“在海上航行,每5分钟就能发现10多个水母。”具体的数据还要等待最终的计算结果。
据介绍,这些水母共分为3种,第一种就是可以吃的沙海蜇,它的“块头”比较大,直径达到一两米的非常多,到8月份前后这种海蜇就开始增多,一些漂到海水浴场来;第二种是李师傅描述的“有红须”的白色霞水母,这种水母的毒性较强;第三种是海月水母,2009年“水母大军”入侵华电青岛热电厂,威胁机组安全运行的,就是这种水母,它的特点是更靠近近岸。
这3种海蜇中,只有沙海蜇可以吃,而海月水母由于外形“靓丽”,具有观赏性,被水族馆用来展览,白色霞水母则是灾害性水母,生长过程中分泌毒素并缠粘网具,对海洋渔业资源有负面影响。
谜题B
沙海蜇为何激增?
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一楼的实验室内,记者看到多个圆形水缸里养殖了大量大小不同、半透明的海月水母,这些水母张开圆形的伞盖,在水中翩翩起舞,煞是好看。“这些都是我们繁殖出来的,就是用于研究它们的生活史。”张光涛说,为了保障更多的实验时间,他们尽量拉长水母的生长期。另外为了模拟真实的海洋环境,水缸内的海水每天要换掉30%左右,保证水的清洁。
“去年海中的沙海蜇十分少,今年却数量激增,这个也是我们在研究中需要找到答案的。”张光涛说,他们已经收集了去年海洋环境的各项数据,再对比今年沙海蜇数量增多的情况对比研究。
谜题C
水母暴发危害有多大?
“这些水母从哪里来,它们在海中的繁殖情况怎么样,大量繁殖后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3个问题都需要时间来找到答案。”张光涛说,水母数量增多并不只是我国有,目前日本及地中海沿岸的国家都遇到这个问题,我国所在的东亚海域是大型水母暴发比较严重的区域。他们正在进行的这个项目的研究时间是5年,今年是第一个年头,主要是收集关键环境指标参数,同时获得水母暴发前期基本的生物场背景资料等。另外,研究组在胶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基地,通过培养和实验的方法,获得生物参数。
张光涛介绍,水母在食物链上属于“盲端”,就是说它在水中大量猎杀和摄食浮游动物以及鱼类的卵和幼体,却没有哪种生物是以吃海蜇为主,“有研究说鲳鱼吃水母,但是也不是以水母为主要食物,加上水母繁殖、生长速度快,在海中蔓延十分迅速。”张光涛说,水母暴发和海洋气候、海洋环境被破坏、海水富营养化等都有关系。
根据目前掌握的数据,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除了2010年数量有所减少外,近海海蜇的数量一直在增加。像海中养殖笼子、建筑物的增加,都给海蜇生长提供了条件。
“人工造的鱼礁和一些海中的垃圾,这些都能让海蜇数量有所增加。”张光涛说,海蜇数量增多后,海中的浮游生物就会减少,鱼类也会减少,海中的植物则有可能增多,这一系列变化都需要他们在研究中找出原因,以保证有正确的应对策略,减少甚至避免水母暴发所导致的生态灾害。
但直到目前为止,水母暴发的原因以及对海洋环境危害会有多深,这些问题都还尚未找到答案。
提醒
海蜇蜇伤这样处理
据介绍,海蜇的触手上有大量刺胞,刺胞内含有毒液,其成分主要是类蛋白、多肽和多种有毒的酶类,此外还有强麻醉剂、致痛剂、组胺等。当人体接触海蜇触手时,刺胞可刺入皮肤,引起刺胞皮炎,严重者可致死亡。在海中游泳时,裸露的皮肤若被海蜇蜇伤,人会有刺痛、灼痛、刺痒的感觉,被蜇伤处很快会出现条状排列的红斑,也可能有水疱、大疱及瘀点、轻者一两天就可以消退,多数患者在一两周后皮疹结痂而愈。如果全身多处被蜇伤或被大型水母及毒性强的海蜇蜇伤,在几个小时后就能出现畏寒、发热、腹痛、出冷汗的情况,有的还会感觉胸闷、口吐白沫、血压下降、呼吸困难、严重者导致死亡。
记者询问医生了解到,一旦被海蜇蜇伤,不要用淡水冲洗,因为淡水可促使刺胞释放毒液,市民可尽快用毛巾、衣服或者泥沙擦去粘附在皮肤上的触手或毒液,也可用海水冲洗,然后用酒精或肥皂水这样的碱性洗液冲洗患处。皮肤损伤面积大,全身反应严重的要及时去医院治疗。(记者 段海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