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岛频现路怒司机 为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交通法规对司机有着严格的身体要求,定期体检,严禁酒后驾车和疲劳驾驶。但目前《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尚未针对驾驶者心理健康进行相关要求和规定,也没有把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审核司机的项目。现实生活中,一些脾气易怒的人群在驾驶时,边开车边对看着不顺眼的车和行人发脾气,在车来车往中很容易和其他司机或行人较劲,“路怒”之下,酿成惨祸。 记者了解到,司机“路 目前国外已把司机的各类多发性心理疾病归结为“路怒症”或“阵发性暴怒障碍症”,并定性为精神障碍的一种分类。它主要是一种冲动控制的障碍,常发生在男性身上,患者最大的特征就是平常个性温和,不喜欢跟人争辩或冲突,可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境刺激下,例如行车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会突然暴跳如雷,口出秽言,甚至主动攻击他人。 小刮擦致堵路近半小时 昨天19时许,一辆别克商务车在南京路新贵都小区门前南向北的车道上突然别住了一辆312路公交车,商务车司机声称左侧的反光镜被擦了一下,可交警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刮擦痕迹。由于事故占据了两个车道,现场后方一时排起了长长的车龙,而公交车满载的乘客们也只有在车上焦急等待。 “这辆公交车是被别克车‘别’下来的。 ”312路车乘客王先生介绍,这辆别克车车主声称自己是被公交车刮了一下后视镜。而驾驶别克车的男子确认了这一点,他告诉前来调查的交警,当时自己是正常行驶,这辆公交车在变道时在他的车左侧反光镜上刮蹭了一下,但并没有停下,却继续向前行驶。 “他刮了我的车,还没下车,我当然生气了! ”别克车主说,事发地点并不在此,而在南侧的闽江路附近,于是驾车一路追过来的。 记者注意到,公交车身后已经排起了近500米长的车龙。 “没什么事就赶紧拍个照开走啊,这一车人不能都候在这儿啊! ”乘客们怨声载道起来,最后在交警的指挥下,两辆车先后驶到了青岛二中分校西侧的一处工地边,让出了车道。目前,事故还在进一步调查之中。(记者 刘卓毅) 交通事故很多因斗气引发 很多人都曾在街上看到这样的情形,一辆车超过另一辆车后,不是快速地拉开两车间的距离,而是把车开到被超过的车的前面,放慢车速压着后车行驶;还有便是在路况不畅的时候,有的司机边狂按喇叭边口出秽言;有的人在开车的时候,喜欢把经过身边的特定车辆当成假想的飙车对象,在你追我赶中寻求刺激和满足;而有的男性私家车主,为了在女性面前表现自己的阳刚之气,喜欢开飞车来表现自己。据市心理医院的专家介绍,这些都是司机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记者从市交警部门了解到,从执法角度而言,关于司机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还是个盲点,而类似的异常行为交警在执勤时经常遇到。最常见的就是遇到堵车,车辆变线抢道时被后车刮蹭,此类刮蹭中有不少是因为“赌气”造成。 “开车斗气其实比酒驾的危害还要大。我们的一份交通事故原因调查显示,在各类交通事故中,有四成左右是因为司机斗气诱发的交通事故。 ”市交警部门有关人员指出,对于一些大货车疯狂行驶造成的社会危害,这其中也有心理不健康因素作祟,大货司机往往依仗着自身车大欺车欺人,加上长时间驾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导致身心疲惫,极易引发恶性交通事故。 “路怒症”是一种精神障碍 “这种开车斗气的行为其实是‘路怒症’的表现。争强好胜的超越心理、生活中压力积聚而成的挫折感和一些无意识驾车的心理状态都是产生交通事故的心理温床。情绪不稳定者、有强迫倾向的人、恐惧心理和动作行为迟钝的人都是‘路怒症’易感人群。 ”市心理医院的专家林教授说,从诊治的病例来看,“手握方向盘脾气便火爆”等心理问题已相当严重,只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没有当成病症来看待。目前驾驶者心理问题的发生几率较高,大半司机都发生过和其他司机斗气的现象,特别是一些私家车主,对行驶路上影响自己驾驶的其他车辆或行人,有三分之一的驾驶员都曾怒发冲冠,采取追车、堵车、别车、骂人等行为给对方以“颜色”。 据了解,在我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中,没有“路怒症”这样的病情定位,但其临床症状却是很多人曾目睹的。目前国外已把司机的各类多发性心理疾病归结为“路怒症”或“阵发性暴怒障碍症”,并定性为精神障碍的一种分类。它主要是一种冲动控制的障碍,常发生在男性身上,男女发生比率约4:1。患者最大的特征就是平常个性温和,不喜欢跟人争辩或冲突,可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境刺激下,例如行车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会突然暴跳如雷,口出秽言,甚至主动攻击他人。对于这样的情况,一般人认为他只是一时脾气不好,其实这样的失控行为,就是心理出现障碍的典型表现。 一些平常性情温和的人为什么会开起车来就变得暴躁起来了呢?林教授介绍,汽车司机开车的时候,由于精神处于高度紧张和集中,整个身体呈疲劳状态。这样,无论从潜意识的心理压力还是生理上都不是很舒服,于是有些适应力较弱的人就会出现性情上的变化。 心理测评为安全驾驶加保险 司机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交通安全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属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目前,英国、芬兰、韩国等国家每年都对驾驶员进行心理测评,以确保其行车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我国,对司机的心理测评还没有成型的制度,只有一些汽车公司自行对驾驶员进行了这方面的测评。交通法规规定有些心理疾病人群是不能驾车的,但对于更多的心理有障碍的人并没有明文规定禁止其驾车。因为事实上,一些心理问题只有当事人或家属知道,是属于隐私性范围的,对于这样的人群,限制驾车或不让其驾车都只能是表面上的东西,本质上,还得靠当事人自律和家属承担起应有的监护责任。 林教授认为,“现行的交规只要求对司机进行体检,虽然其中也有注意力方面的检查,但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让那些心理状态完全不适合驾驶的人拿到驾照,本身就是交通隐患。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考验着司机心理承受能力,这些刺激造成的压力每天都在堆积,一旦疏导不力,超过临界点就会爆发。 ” 如何解决有心理问题人员开车上路,林教授建议,在每年例行的司机体检之外,交警部门应当增加专业的心理评估。有业内人士建议,可以在驾校里学习交规的课程中增加宣传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课程,同时可以指导学员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查。在为肇事司机开设的交通安全学习班里,可以专门讲讲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因为这些上学习班的司机大都属于交通事故的高危人群,从他们开始着手,有事半功倍之效。(记者 杨海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