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胶州湾大桥6月30日通车 疑为向建党90周年献礼

来源:人民网 2011-07-11 13:20:37

    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90周年生日。

    6月30日,山东高速集团投资建设经营的青岛胶州湾大桥胜利竣工通车。山东高速集团向党的90周年生日献上了一份厚礼!

    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孙亮说,“山东高速集团能够投资经营大桥,这是一种缘分”,他说“一个人能够与一个单位结缘,一个企业同样能够与一个项目结缘,而且这种‘缘’预示的是突破与创新”。

    “在建桥过程中,

我们一直秉承‘百年大桥,质量第一’的建设理念,追求‘建设一流工程、创造一流成果、体现一流管理、培养一流人才’目标。胶州湾大桥一定会为青岛乃至山东今后百年建设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这是我们为党的90周年生日献上的一份厚礼。” 山东高速集团总经理王玉君深有感触。在这份“厚礼”的建设过程中, “山东高速集团作为一个起步于交通行业的国有大型企业,所具有的是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交通人精神。”在大桥建设的过程中,将这种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让“青黄”相接 让水道变通途

    “大桥的通车,从胶州湾东岸青岛市主城区到胶州湾西岸黄岛区的绕行历史宣告结束。从青岛主城区至黄岛区,由目前高速公路通行的近1小时、轮渡通行的40多分钟,大桥建成通车后路程可缩短近30公里,拉近了时空距离。”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副书记、黄岛区委副书记马卫刚说。

    如今“按照80公里/小时时速,30多公里的海上路程,跑一趟大桥才20多分钟。”从事多年海参生意的青岛老尹家海参公司的尹宝昌兴奋地说:“青黄相接盼了多少年了!终于实现了!”无论是黄岛区薛家岛三社区的居民,还是城阳区红岛东大洋社区的居民,谈起大桥通车都说:“这是一项巨大的民心工程。”

    从地理上看,青岛、黄岛、红岛呈三角形分布在胶州湾沿岸。这一湾湛蓝的海水阻隔了东西两岸的青岛与黄岛,长久以来,环胶高速公路与轮渡成为青岛至黄岛的主要交通方式。轮渡虽快捷,但货物运输的装运、卸载工作十分消耗人力物力,通行能力很有限,环胶高速公路则早已超负荷运转,堵车状况会使人耗费大量时间。因此,青岛至黄岛之间的交通状况被当地人形象地比喻为“青黄不接”。

    从青岛市区坐轮渡去黄岛,加上等船、航行、靠码头、下船乘车,要一个半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而且轮渡又要受到能力和气候条件的制约,每天仅能有千余量车通行。沿胶州湾高速走陆路要走一个多小时,遇上堵车,恐怕要消耗三五个小时,面对这一交通瓶颈,青岛市政府修建跨海大桥的愿望可以说心急如焚。

    让“青黄”相接,让水道变通途,这对过去的青岛人来说简直是个梦。历届青岛市政府努力圆梦。2005年,国家决定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早有准备的青岛终于迎来了这一机遇。这一年,国家计委正式批复了青岛建设海湾大桥的报告。2006年5月,青岛市政府向全球法人发布了招标公告。最终山东高速集团以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一举中标,成为青岛胶州湾大桥项目的法人业主。

    因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雄厚实力和良好商誉的山东高速集团中标后,项目融资很快得以解决,除自筹资金31.6亿外,山东高速集团新成立的青岛高速公司与工商银行青岛分行牵头9家成员行组成的银团,签订了65亿元的《山东高速胶州湾大桥工程银团贷款合同》。

    2006年10月30日,刚刚走马上任的山东高速青岛公路有限公司总经理姜言泉在集团公司确定项目班子成员的当天就迅速带领大家投入到紧张的前期准备工作中。用2个月时间完成了招标文件的编制、发布招标公告、组织评标,选定施工、监理单位、组织人员进场等一切筹备工作,这样的难度不亚于工程难度本身。组建公司与工程招标等所有的工作同时展开,所有的工作人员几乎是24小时工作。面对严峻的形势,没有人喊苦喊累,办公室里弥漫的只有汗水碰撞出的激情。“这个项目就是我们的一个梦想,能够得到它,是集团公司领导正确决策的结果,是集团实力的展现,我们所有人都很激动,大家一心只想着要完成好项目,根本不觉得累。”姜言泉这样说道。

    据山东高速集团负责人介绍,投资建设青岛胶州湾大桥,是山东高速集团由高速公路向大交通基础设施产业转变的重要一步,体现了集团从单一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拓展到高速铁路、港口、桥梁、城际铁路、城市轻轨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与管理的经营理念。一是占领这个市场,做到长远获益;二是可以利用土地增值、地方政府优惠政策搞好后续开发,提高当期收益。还要以投资控股省内外优良港口为突破点,逐步向推进环渤海湾战略布局,抢占市场先机。

    这条被称为“胶州湾上一条玉带”的青岛胶州湾大桥,是青岛至兰州高速公路青岛段的起点,也是山东省“五纵四横一环”公路网主框架中南济青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青岛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交通支撑通道。这座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兼扩容的城市快速路标准大桥今年六月底全线通车,大大缓解超负荷运转多年的环胶州湾高速公路的交通压力,进一步完善青岛市东西跨海交通联系,扩大青岛市城市骨架,缩小青岛、红岛、黄岛的时空距离,使环湾发展成为现实。这不但进一步奠定青岛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地位,并形成了以青岛港为核心的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并能够有效地增加前湾港、黄岛油港和薛家岛港的业务量,使青岛老港、油港、前湾港连为一个整体,加强三港间的协作,更好地发挥港口的整体效益,尤其是解决了青岛港陆路集疏运能力的问题,更好地发挥港口整体作用。

    用心打造山东高速精品桥

    横跨胶州湾,连接青岛、黄岛、红岛三地的青岛胶州湾大桥6月30日通车,全长41.58公里,目前世界第一跨海大桥。历时4年半,大桥共耗用45万吨优质钢材,230万方混凝土,打下5127根桩基,工程可谓空前巨大,而且大桥设计允许通行万吨巨轮。

    大桥的设计基准期是100年。

    用心设计。青岛胶州湾大桥从1993年4月最初景观被具体勾画出来时,青岛市政府就请来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进行可行性研究。一直到2004年1月,《国家重点公路青岛——红其拉甫青岛高架路段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3月上报山东省发改委;6月项目更名为青岛海湾大桥,期间经历了规划、预可、工可、初设、施工图设计和招投标、开工实施等阶段,至2006年12月动工,历时13年零8个月,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在内的数百名中外专家、其规划设计凝结了几代中国桥梁专家的心血和智慧。专家们深入研究和摸清了胶州湾地区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质、地震、通航、航空、海冰、冻融和施工工艺等影响大桥建设的基本因素。

    用心论证。山东高速青岛海湾大桥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邵新鹏告诉记者,胶州湾是变化无常的海域,海底地质条件复杂海湾大桥能够抗多少级的风和多大的地震?如何保证大桥建成后自身和通行安全,都在最初设计时就想到了,而且都有严格设计标准。

    在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大桥建设指挥部多次邀请全国顶尖桥梁专家和学者,定期召开专家会议。2007年6月15日,山东高速胶州湾大桥防腐蚀技术研讨会暨中国工程院院士科技论坛召开;2008年10月16日,中国工程院又举办了山东高速胶州湾大桥国际桥梁论坛。在方案优化、技术创新等多方面专家们给予了技术支持,为解决大桥建设过程中、将来的维修、防腐蚀、安全环保、灯光照明等关键性科研难题,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
相关链接

上一篇:总结经验 在未来的征程中不断凝聚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