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半岛网闻 > 正文

蛟龙号再度挑战深潜极限 央视将现场直播(图)

来源:青岛早报-- 2011-07-03 07:31:45 字号:TT

 

蛟龙号潜航员从青岛出发挑战深潜极限

蛟龙号潜航员从青岛出发挑战深潜极限

蛟龙号潜航员从青岛出发挑战深潜极限

   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于7月1日从江苏江阴起航,奔赴太平洋执行为期47天的5000米级海上深潜试验。记者昨连线随“蛟龙号”出海的北海分局专家了解到,目前船上情况一切良好,正全速驶向太平洋,相关实验室及参试人员也已展开深潜试验前最后的紧张准备。

    “蛟龙”下潜5000米

    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继去年创下3759米的下潜深度纪录后,今年将冲击下潜5000米深度的目标,这是中国载人深潜从未触及的全新纪录,下潜能力达到5000米深度后,可使中国深海活动能力覆盖世界70%以上的洋底。今年5000米级海上试验选择在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东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进行。

    据了解,本次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承载一名潜航员和两名科学家,将在5000米左右深度超常环境下进行资源勘查、科学考察和其他深海特定作业。根据“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技术改进和海试实施方案,“蛟龙号”将开展海底照相、摄像、海底地形地貌测量、海洋环境参数测量、海底定点取样等作业试验与应用,全面考核其在5000米水深的设计功能和性能。

    记者昨日连线随“蛟龙号”出海的北海分局专家了解到,相比去年的3000米级海试,今年的海试任务将更具有挑战性。首先是试验海区距离中国大陆约1万公里,船舶单程航行时间将达到半个月;其次,海区试验环境复杂多变,净海措施难以实施;第三,5000米的下潜目标更是中国载人深潜从未触及的全新纪录。这些都将是对中国深海载人海试队伍的新考验。

    潜航员从青岛出发

    “此次海试,潜航员是从青岛随试验母船‘向阳红09’号出发的。”北海分局潜航员管理办公室主任吉国介绍说,为了与“蛟龙号”配合更默契,更好地完成各项深潜任务,此前,“蛟龙号”潜航员付文韬、唐嘉陵,在江苏江阴进行了海试前的水池模拟测试。6月24日,深潜器母船“向阳红09”号搭载深潜员从青岛起航,然后赴江苏无锡江阴搭载上“蛟龙号”深潜器,于7月1日起航赴太平洋海域进行5000米级海试。

    “我们期待着向更大深度挑战。”两名潜航员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去的每一次海试都让他们很难忘。为验证潜水器性能,他们需要在水下连续工作9小时以上,在狭小的球体空间里,三个人 (两名潜航员和一名科学家)要并排屈身抱膝坐着操控潜水器。每次下潜的前一天,他们都要调整饮食,将下潜过程中的排泄降到最低,虽然每人都两瓶水,但大半天下来喝掉的只有两口,只能润一润干得难受的喉咙,为的是减少排泄。而由于海底无光,水越深水温越低,随着下潜深度增加,舱内温度很快降低,从三十六七摄氏度很快降到十几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舱内压力也降低到900百帕左右,相当于登山运动员登上1500米的高度。出于安全考虑,舱内氧气浓度一般低于正常水平的10%-20%,感觉下潜就好像是在登山,登得越高越冷,越高氧气越稀薄,“但作为深海大洋的探索者,我们义无反顾”。

    “向阳红09”助力深潜

    如果说潜航员是探索者,试验母船“向阳红09”号以及海洋环境参数监测人员就是保驾护航人。记者了解到,作为“蛟龙号”深潜器的试验母船,“向阳红09”船特别经过一番增改装。“经过检修和改装,海试母船的性能更加完善了。”“向阳红09”船实验室主任马波介绍说,由于这次海试的距离比较远,“向阳红09”经过改造提高了船速,同时改进了实验室设备,增设了后甲板维修平台,增加了8000米地质绞车,改进了通讯设备,使得船舶航行稳定性更高,潜水员与地面通讯更顺畅,海底画面成像也将更清晰。

    现场直播入海画面

    2009年8月到2010年7月,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设计深度最大为7000米的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先后进行了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上试验。去年8月,“蛟龙号”潜水器在南海试验海区成功下潜3759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的纪录,在国内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但由于当时的视频资料有限,公众只能通过电视屏幕看到“蛟龙号”将五星红旗插在海底等几个经典画面。“蛟龙号”是如何下潜到海底的?又是如何在海底开展工作的?此外,“蛟龙号”的两名潜航员付文韬、唐嘉陵曾在青岛训练过,不少岛城市民更是关心他们在水下的情况。据了解,在5000米海试中,中央电视台计划现场直播“蛟龙入海”的精彩画面,呈现更清晰、更详实的海试盛况。 (记者 于小阳)

更多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