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岛胶州湾大桥(青岛新闻网记者 周琦 摄) 青岛胶州湾大桥(青岛新闻网记者 周琦 摄) 青岛胶州湾大桥(青岛新闻网记者 周琦 摄) 青岛胶州湾大桥环保领先 确保健康使用百年 大桥从设计到施工,充分考虑了对胶州湾环境的保护,从细节入手,不让施工对海域环境造成影响。大桥建设中的高科技加建设者的精工制作将确保大桥健康使用100年。 青岛胶州湾大桥所处海域是养殖、旅游重点区域 大桥建设指挥部提出了“科学、创新、和谐、博纳”的大桥理念,建设者们将理念付诸于行动之中。青岛胶州湾大桥的建设者,在环境保护、相关的科技攻关等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优化施工方案,提高科技含量,保护海洋环境 优化施工方案。青岛胶州湾大桥建设指挥部在中标后对大桥前期设计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将原来设计中上部结构海上作业部分,改成了工厂化施工,将箱梁在陆地上预制完成后运到海上组装,减少对海洋的污染,降低海上作业风险;对海上三个通航桥的设计,进一步进行了优化。其中大沽河航道桥的设计为独塔自锚式悬索桥,采用自锚式结构,比地锚式有一个十分明显优点,就是减少污染。因为地锚式它要在桥体两端分别做一个很大的锚碇,大沽河航道桥位于胶州湾海域中心部分,如果将锚碇做到海里,不仅会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占用及浪费资源。自锚式不需要做这个锚碇,它的锚固系统在钢箱梁内部,就是依靠钢箱梁自身传力,通过主塔来锚固的,避免了在海中制造大型锚碇,减少了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自主研发,科技创新。由姜言泉指挥长牵头,青岛公路公司自主研发的水下无封底混凝土套箱技术,解决了目前国内、外海上承台施工主要以钢板桩或钢套箱创造无水施工环境为主,施工周期长,成本高,海上作业难度大,封水效果差,承台防腐处理困难的问题。为提高承台使用寿命,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承台外观质量,降低海上施工的风险,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施工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发挥了很大作用。该技术施工效率高,能大大的减少海上设备的油耗;避免了进行水下封底混凝土的施工,有利于对海洋环境的保护。 该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国家一级工法1项、获2项中国企业新记录,出版专著1部;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6名,工程技术人员百余名;成果集结为水下无封底混凝土套箱设计指南、结构标准图、施工指南各1套;2009年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并已在胶州湾大桥、港珠澳大桥中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本项技术对桥梁、码头、海上平台基础设计、施工、防腐蚀等方面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推广应用前景,对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自主创新研制了海水泥浆钻孔工艺,充分利用海水的便利资源,节省了淡水供应。使用钻孔泥浆循环系统,由钻机的钻杆系统、泥浆净化机、泥浆池、泥浆连通槽、空压机(气举)等组成,泥浆循环通过钻机钻杆气举携渣孔道吸出,进入泥浆净化机,再由泥浆净化机输入泥浆池,经过沉淀,由泥浆池内通过泥浆连通管流入相邻钢护筒内,经过周围相连护筒循环回到原护筒内,以此循环自始至终。钻孔施工时配备专用的泥浆船,并在钻孔平台上设置围堵、倒流设施收集钻孔桩施工的废弃泥浆,设置储渣池储存钻渣,然后由专用泥浆船运输到指定区域排放。 |